中國古代紀年曆法一直採用"天幹地支"來表示時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天幹地支依次相配,六十年一個組合,古代六十年也稱為"一甲子"。
歷史上,中國每逢丙午、丁末年份,便會發生禍事,而且是大禍事,皇帝駕崩、朝廷內亂、外族入侵、王朝滅亡都適逢丙午、丁末年份。
公元前195年,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駕崩,皇后呂雉掌管朝政(發明了殘忍的人彘刑罰),漢朝大亂,開國皇帝劉邦打下來的江山差點易主,適逢丙午年。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劉徹繼位幾千,漢朝徵討匈奴,雙方長達三十年的激戰拉開序幕,百姓民不聊生,適逢丁末年。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駕崩,劉涪陵膝下無子,招漢廢帝劉賀進宮立為皇太子繼承皇位,汗廢帝劉賀繼位十來天便因荒淫無度被廢,後立漢宣帝劉詢為帝,天子之為幾經易主,適逢丁末年。
漢成帝劉驁繼位期間,王莽封侯,穢亂後宮的趙飛燕封侯,種下了西漢覆滅的禍端,適逢丙午、丁末年。
226年,魏文帝曹丕駕崩,司馬懿掌權,自此漢朝走向了滅亡之路,適逢丁末年。
304年,五胡亂華揭開序幕,適逢丙午、丁末年。
今天就寫這麼多,唐僖宗時期天下大亂,適逢丙午,丁末年,中國每逢這兩個年代便會有禍事發生,究竟規律還是純屬巧合? 文章源於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