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小欣欣Cynthia,她的公眾號:【Cynthia國際幼兒教育】。此文乾貨太密集,長文預警,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建議收藏查看
一般來說,2歲之後,寶寶的思維發展會從感知運動思維階段過渡到象徵思維階段,而擬人性是象徵思維階段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在這個階段,寶寶往往把生活中的各種動物和物體當作人,在寶寶的眼裡,會有香蕉爸爸、小熊媽媽和兔子寶寶,寶寶把自己的行動經驗和思想感情加到小動物或玩具身上,和它們交談,把它們當作好朋友,有時候他們也喜歡模仿大人們真實生活中的活動(模仿能力的發展相信爸爸媽媽絕不陌生---說個不太文雅的例子:有個朋友的爸爸非常喜歡挖鼻shi,時不時就會清一清。結果他2歲多的寶寶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開始做這個動作。嚇得他媽媽嚴厲禁止他爹再做這樣的動作)。
這種模仿的活動,對於幼兒來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象徵性遊戲。英文中有很多名詞來定義象徵性遊戲(也稱假扮遊戲),pretend play, symbolic play, imaginative play, make-believe play。為了讓大家理解,我用「過家家」,應該容易懂些。
我小時候最愛玩「過家家」,我最喜歡做媽媽。那時候有好多芭比娃娃,我還把各種破布和襪子都剪剪縫縫,給她們做各種漂亮的衣服裙子。小時候也很喜歡偷偷穿媽媽的高跟鞋,啪噠啪噠的聲音讓我總是偷著樂讓我感覺自己美美噠。
絕大多數的小朋友都很喜歡玩這類的遊戲。當然,男生和女生玩的假扮遊戲可能不同,男生也許喜歡做海盜船長,而女生可能喜歡做公主。
寶寶們玩「過家家」的時候我們可以為寶寶準備很多自製或現成的玩具。讓他們可以模擬動物、人物或者日常生活用品。有可能是小朋友們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活在自己的小王國小世界裡,也可能是一些現實生活經驗的反應,更有可能是對大人世界的模仿。
蒙特梭利有兩本書《童年的秘密》和《發現孩子》,描繪了成人與孩子之間強烈的衝突。其實很多大人不知道,孩子們常常覺得自己不被理解,覺得自己就像是弱者,沒有權力和力量,於是內在驅動力促使他們在遊戲中完成了這種展現。而象徵性遊戲就提供了他們表現自我最好的平臺。他們在自己假想的世界裡,做大人,擁有和大人們一樣的權力,想做什麼做什麼,甚至是現實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可能爸爸媽媽們不讓他們玩火,不讓他們動刀,但是在這個假想的世界裡,他們可以做廚師,做探險家。這其實是孩子們自我需求的一種滿足,以此調節現實生活中的壓抑情緒。
很多理論學者都有這方面理論的支持。比如Freud、Erikson、Piaget、Vygotsky。其中,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可能較為我們熟知。他認為人有「本我」,「超我」,「自我」, 「本我」渴望做些什麼,但是社會規律並不允許。於是「超我」大於「本我」,兩者有了衝突。
小朋友於通過象徵性遊戲,讓「本我」有機會超越「超我」,在某種程度上有了新的「自我」。
有人說,孩子是遊戲著的生命。也有人說,遊戲是幼兒實現自我,建立快樂最基本的元素。所以在教育研究和實踐中,象徵性遊戲都被以及大的關注。
研究表明,寶寶們幻想假裝的能力在1歲半左右開始出現,3至6歲是此類遊戲的高峰期,過了6歲後會漸漸的隨著現實生活的體驗而減少。而幼兒假扮遊戲的發展可以從玩物、動作和角色轉換的複雜性來作觀察,藉以評估寶寶們的成長:
遊戲中所使用的物品外形及功用如果與實物相似度愈低,則具有較高層次的象徵性。比如小朋友在扮家家酒時拿塑膠食物當菜放在盤子中,和將碎紙當作菜,後者就具有較高層次的象徵性。幼兒有時還可以藉由不存在的物品來作想像,比如:幼兒拿起空盤子說請你吃菜。一般而言,到了3歲後,幼兒甚至能不藉助任何物品就可進行想像活動。
隨著孩子的身體動作發展,假扮遊戲的動作也由單一的拿取動作,到結合兩種以上的動作,比如會拿湯匙假裝舀湯,再假裝餵洋娃娃喝湯。
假扮遊戲最先出現的動作都是自己指向的動作,幼兒並沒有進行角色轉換,換言之自己還是自己的角色。在1歲半至2歲之間,幼兒開始由自己指向轉變為他人指向的假扮活動。當假扮遊戲更進一步發展,幼兒還能操縱玩物,使玩物成為主動的行動者。再更進一步,幼兒能扮演他人的角色,如扮演媽媽在化妝等。
另外,幼兒進入學校後開始有同儕的玩伴,社會劇遊戲行為開始顯著增加。社會劇遊戲通常是一群孩子會依據一個主題進行扮演,3、4歲的幼兒通常扮演的主題為自己日常生活中曾經親身經驗的,年齡較大的兒童則可以扮演虛構或幻想的故事。孩子扮演的角色也會隨年齡而有所不同,年齡較小的幼兒所扮演的角色會是日常生活中對該角色的期待,如媽媽擦口紅而不會是爸爸擦口紅。但隨年齡的增長幼兒不但可以扮演非自己親身經驗的角色,例如丈夫與妻子,還可以扮演虛構的人物,例如王子與公主。
基於以上這些假想遊戲的特性,我們可以了解嬰幼兒的思維發展情況。所以也需要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多記錄和觀查。
多準備和創造一些假扮遊戲的空間和物料,對寶寶全面發展有很好的幫助。國內外多個研究表明,假扮遊戲可促進幼兒在情緒、認知、社會和語言方面的發展。比如:
假扮遊戲提供幼兒適度表達情緒的機會,和學習控制負面情緒對自己的影響,學者Singer(1994)發現經常進行假扮遊戲的3、4歲幼兒比較常笑,且較少生氣或悲傷,當遇見新情境時,也較能彈性變通。這是因為孩子在假扮遊戲中是滿足與愉悅的,所以為了能繼續玩下去,幼兒會儘量調整情緒與克制衝動,遵守扮演規則。
Connolly (1980)的研究顯示經常進行社會假扮遊戲的幼兒,社會能力較佳,也較受人歡迎。Singer (1994)也發現經常進行假扮遊戲的幼兒比較能與人合作,較少有攻擊行為。在社會假扮遊戲中,同儕必須一起規劃劇情發展和分配角色人物,且必須設想所扮演的角色應該如何配合回應,這種從別人角度看事情的能力被稱為"觀點取替"能力,是重要的社會認知能力。
假扮遊戲提供幼兒很多的語言練習機會,因為在遊戲中有較多的語言互動,使用的語言也較複雜,在扮演某個角色時,甚至需要轉換聲音及語調。有些研究發現經常進行社會劇遊戲的幼兒,說故事能力和讀寫能力較佳(Pellegrini, 1980)。Smith(2010)發現假扮遊戲對孩子的敘說能力與早年語文發展有所脾益,他認為假扮遊戲是一個促動因素,讓幼兒在快樂中學習到對話的法則和正確語法。
在假扮遊戲中,幼兒必須用想像力去扮演表徵的物體與情境,例如將椅子排成一排假裝在坐火車。在進行扮演中,孩子需不斷的思考如何解決眼前的問題,因此有學者發現進行假扮遊戲的幼兒比進行其他遊戲的幼兒對於熟悉與非熟悉的物品都能聯想出較多創意的用途(Li, 1978)。
假扮遊戲中,幼兒用肢體語言賦予物體象徵性功能與意義,比如用鉛筆假裝針筒,做出打針的動作,這種將物品意義與物體本身分離,並透過想像將某物當成另外一物的能力,使思考不受限於物體,可為其後的抽象思考奠基,Smith(2010)透過多元實徵研究發現假扮遊戲能增進後設心智表徵能力的發展。另外,假扮遊戲還可增進幼兒的保留概念,幼兒在進行假扮遊戲時能分辨事物的真實情況與幻想,如在扮演怪獸時聽到爸爸的聲音,能抽離扮演角色回歸現實。這種在真實與想像中做轉換的過程稱為思想的可逆性,亦有助於提升寶寶的認知能力。
因此,寶寶們在角色轉換,角色扮演中理解了社會秩序和規則,自我管理(情緒和行為)能力都得以提升。此外,孩子的社交能力,想像力,創造力,動手能力都得以很多鍛鍊。最重要的還有愛的教育。孩子們學會照顧小朋友,小動物 ,學會分享學會尊重學會關愛。
我在美國工作的幼兒園裡,就有主題角,一個月換一個主題。比如海盜船,咖啡廳,批薩店,圖書館等等。小朋友們總是玩得不亦樂乎。而老師提供的都是趨於真實的遊戲道具。像咖啡廳的收銀員,有遊戲收銀臺和錢,海盜船上有船長的獨眼面具和海盜幣。
假扮遊戲在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中佔據了極大部分。其實爸爸媽媽們在家也應該給孩子們創造這樣的玩的環境。
記得小時候去哈爾濱的酒店裡,我從一樓坐到頂樓,再坐下來,無數次。爸爸說我極愛坐電梯。想想覺得還是挺有趣的。其實我們在家裡也可以給寶寶們做個電梯。感覺也是不錯的喔!
家長可以和寶寶們一起用大紙板裁剪。
高度按照寶寶的高度做參考
不要讓寶寶覺得太擁擠
買這種塑料小眼睛
然後再後面貼上數字
鼓勵他們去不同的樓層
這裡就可以有一些加減法的教學
上還是下呢?培養寶寶的上下的方向感。
讓寶寶自己去按。
要做得越逼真小朋友越喜歡
引導小朋友說他要去幾梯
也是對數字的認知的好方法。
1、準備:很多書。兩個列印的東西,桌椅,幼兒電話(玩具或真的電話),籃子或箱子。
2、把書按照特定的家裡環境擺放展覽好。
3、準備好一個回收書的籃子或者箱子。最好有一個借書還書臺。用一些圖書館標誌做得更逼真一些,比如用標籤分類。可以用手機做一些掃描功能記錄做借的和還的書。
4、列印並且剪下圖書證。
5、小朋友按照自己喜歡的角色就可以開始玩了喔!家裡的玩具們也可以做不同的角色。
如果有條件,家長可以帶著寶寶先做一個field trip,去到圖書館先體驗一下,大概知道圖書館的環境設置,功能,人物職能等等。再來一起設計。
1、準備一些列印好的郵票,信封,信紙等等。
2、在家裡指定的主題區裡設置每個家庭成員的「收信箱」,並且和寶寶們一些做好標籤和分類。
3、不用真實的郵票,而是給寶寶做好框架讓寶寶自己設計郵票,會更有趣喔!
4、除了郵票,信封也可以自己設計,讓寶寶獨立完成,並且將郵票在信封的指定位置上貼好。
5、可以適當地教寶寶們一些郵局,或者寄信的常用語。大一點的寶寶就可以「寫信」或者「畫信」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哥哥姐姐等。
6、引導寶寶們將信放到指定人的信箱內。
最受寶寶歡迎的象徵性遊戲之一就是郵局。這個主題的話也可以安排設計在指定的節日裡,比如聖誕節,聖誕老爺爺給寶寶的信,寶寶要回信。母親節給媽媽的一封信,父親節給爸爸的一封信,兒童節爸爸媽媽給寶寶的信,等等。
1、現在的小朋友們對坐飛機可不陌生。但是他們真的特別了解關於飛行的許多小常識嗎?
2、先看看哪個小朋友坐過飛機,哪個小朋友沒有。讓有的小朋友給大家分享一下他坐飛機的經歷。沒有坐過飛機的小朋友可以說說他們的想像。(在家裡的話根據自己寶寶的情況決定)
3、準備個世界地圖,可以讓小朋友自己選擇要去的目的地。個人名牌也做好,標籤也做好,甚至電話也準備好。這裡的小朋友要做好訂票,售票,聯絡等等各種工作。
4、機票當然是不能錯過啦!
5、這個可是要爸爸媽媽和寶寶們一起完成了!安檢是必須的!給寶寶普及一些安檢的小常識吧!什麼東西可以帶上飛機,什麼不可以,過安檢的時候有什麼準備,哪些需要拿出來(如電腦,傘,水)哪些國家還有一些特殊要求(比如脫鞋),等等。
6、所有東西都要過機做安全檢查喔!
7、控制塔!也是很重要的職位喔!控制塔的工作人員要有掌握全局的能力。比如引導哪些飛機起飛,哪些飛機等待,從哪個跑道起飛等等。
8、機長們都要聽從指揮搭的指示---控制搭臺非常重要!這也是飛機安全最基本的部分。
9、小機長,挺像模像樣的嘛!
10、不能忘記,我們還有美麗的空姐。爸爸媽媽也可以給寶貝們普及下美女空姐、空少是怎麼培訓的。禮儀、說話等等。
所以,如果是在幼兒園,就可以成為班級活動,如果在家裡,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可以參與。
讓·皮亞傑(Jean Piaget,生於1896年8月9日,逝於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一生留給後人60多本專著、500多篇論文,他曾到過許多國家講學,獲得幾十個名譽博士、榮譽教授和榮譽科學院士的稱號。
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
他的研究表明:
幼兒的思維發展表現出三種不同的方式: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幼兒早期的思維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幼兒中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幼兒末期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
0~2歲幼兒的思維主要是直覺行動思維。直覺行動思維是指主要利用直觀的行動和動作解決問題的思維。例如,幼兒通過拖動桌上的布來獲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覺行動思維離不開幼兒對客體的感知和動作,是幼兒早期出現的萌芽狀態的思維。
皮亞傑認為這個階段幼兒思維的發展有兩個明顯的標誌:一是幼兒有時不用明顯的外部嘗試動作就能解決問題;二是產生了延遲性模仿能力。所謂延遲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對象或動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時間後對行為或動作的模仿。
總體上說,幼兒大致獲得了以下能力:幼兒通過伸手和抓握等動作,開始注意到物體的空間關係,這使幼兒逐漸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運動,開始理解周圍的世界;幼兒突破了直接經驗的限制,發展起了具有先後的時間維度的概念,出現了對因果關係的初步理解;幼兒開始逐步理解目標和手段的關係;幼兒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為並表現出明顯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亞傑看來,這一階段的幼兒思維發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獲得了「客體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兒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體仍將繼續存在。皮亞傑認為,幼兒在沒有直接感知物體時卻相信物體仍然存在是一個逐步學習的過程,貫穿整個感知運動階段,其典型的表現就是嬰兒出現藏貓貓的遊戲行為。直覺行動思維是貫穿人的一生的思維方式。幼兒的直覺行動思維離不開幼兒對實際物體的感知和動作,因而缺乏行動的計劃性和對行為結果的預見性,思維具有明顯的狹隘性。
2至6、7歲幼兒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具體形象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間關係解決問題的思維。這一階段的幼兒雖然擺脫了對動作同步性的依賴,但仍受到具體事物的形象和動作的影響。皮亞傑將這一階段幼兒的思維稱為前運算階段。
皮亞傑又進一步將這一階段分為兩個階段:前概念階段和直觀階段。
前概念階段幼兒思維的特點表現為幼兒普遍存在的泛靈論和自我中心主義。幼兒的泛靈論是指幼兒將一切物體都賦予生命的色彩。例如,幼兒認為在採摘植物時植物會受到傷害,植物也會感到疼痛。在以下的一段皮亞傑和一位前概念階段的幼兒的對話中,可以看到幼兒明顯的賦予太陽以生命的色彩。
皮亞傑:太陽會動嗎?
自我中心主義的幼兒完全以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不能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可能與別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去認識事物。
皮亞傑證明幼兒自我中心主義傾向的著名實驗是「三山實驗」。在三山實驗(如圖)中,把大小不同的三座山的模型放在桌子中央,四周各放一把椅子。幼兒被帶著圍繞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使幼兒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之後,讓幼兒坐在其中的一把椅子上,將三個玩具娃娃放在其他椅子上,然後問幼兒放在其他位置上的玩具娃娃看到的是什麼。
實驗結果顯示,不到4歲的幼兒根本不懂得問題的意思。4~6歲的幼兒不能區分他們自己和娃娃所看到的景色,不管觀察者看到了什麼景色,他們總是選擇他們自己所看到的景色。能夠區別不同觀點的第一個信號出現在大約6歲時,這時幼兒表現出他們知道了區別所在,但是卻不能指出來。在8~9歲,他們能夠理解他們自己與娃娃的觀測點之間的某些聯繫。在這個經典的範例中,8歲以下的幼兒被認為是自我中心者。因為他們是基於自己的立場,不能想像出他們自己以外的任何立場。
不過,最近的一些研究認為皮亞傑的任務對於幼兒來說是困難的,可能皮亞傑低估了幼兒的能力(Donaldson,1978;Siegal,1997)。
(圖:三山實驗)
在整個前運算階段,幼兒思維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不可逆性,幼兒不理解邏輯運算的可逆性。例如,4歲的幼兒不能理解當a>b時,則b<a。例如,你問他,你有哥哥嗎。他會說,有。你再問,你的哥哥叫什麼名字?他會說,陶陶。你再問,你的哥哥有弟弟嗎,他會說,沒有。此階段的孩子不知道a=b,b=c,那麼a=c。
幼兒在前運算階段思維的局限性集中體現在守恆問題上。守恆是指個體能認識到當物體的外形或形狀發生改變時物體固有的本質屬性不隨其外在形態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皮亞傑設計的守恆問題包括數量守恆、體積守恆、長度守恆、重量守恆等。
數量守恆實驗是給兒童呈現兩排砝碼或糖果,前後排列一致,讓他們回答兩排砝碼或糖果的數量是否一樣多。幼兒一般回答說一樣多,如果實驗者把其中的一排擴大或縮小間距,改變其外在形態,然後讓幼兒回答這兩排的數量是否一樣多。
體積守恆實驗是給兒童呈現兩個一樣的杯子,將水裝至兩杯子同一高度水平,讓幼兒明白兩杯子中的水一樣多,然後將其中的一杯水倒入一個較高或一個扁平的杯子中,問幼兒兩杯水是否一樣多。
長度守恆實驗是先向幼兒呈現兩根相等的直線,移動其中一根,然後問幼兒移動後的兩根直線是否相等。
重量守恆實驗是先向幼兒呈現兩個一樣重量的泥球,改變其中一個泥球的形狀,然後問幼兒兩個泥球的重量是否相等。一系列的守恆實驗(如圖)表明,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幼兒還不能理解不變性原則,還沒有獲得思維的可逆性。
(圖:守恆實驗)
抽象思維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詞,根據事物本身的邏輯關係解決問題的思維。在幼兒末期即幼兒6~8歲這一時期,幼兒開始出現抽象思維的萌芽。
第一,幼兒開始獲得可逆性思維。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減去幾個,然後增加相同數目的珠子,這堆珠子的總數將保持不變。
第二,幼兒的思維開始能夠去自我中心化。所謂去中心化是指幼兒認識到他人的觀點可能與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兒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例如,幼兒開始能夠解決「三山問題」。
第三,幼兒開始能夠同時將注意集中於某一物體的幾個屬性,並開始認識到這些屬性之間的關係。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一個物體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幾個屬性,並且認識到這些屬性是可分離的。第四,幼兒開始使用邏輯原則。幼兒獲得的重要邏輯原則是不變性原則,即一個客體的基本屬性不變。另一個原則是等價原則,即如果A的某種屬性等於B,B等於C,則A必然等於C。
話說這部分理論有點深奧,只是讓有興趣的爸爸媽媽們了解一下。這些實驗都是教育理論的經典實驗,有興趣的爸爸媽媽們可以試試喔!嬰幼兒的發展有強大的理論基礎,而一切的理念都來源於實驗,來源於實踐,來源於觀察和記錄。每個寶寶的個體發展情況會不一樣,需要爸爸媽媽們自己去觀察、記錄。記錄,始終是了解寶寶成長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希望爸爸媽媽們多點時間,多點耐心,多點陪伴。
文獻參考:
《現代兒童發展心理學》,周宗奎,安徽人民出版社
《學童前幼兒假扮遊戲的發展》 孫麗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