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上海一位五歲男孩的簡歷火了。他的簡歷上顯示,這位小朋友兩歲開始聽並跟唱詩歌,五歲會背百首古詩,英文書年閱讀量超過五百本,四歲半開始學鋼琴,圍棋取得11級證書,曾遊歷長三角各省市,去過日本和印尼等國家……面對這份簡歷,網友們有的震驚,有的質疑,有的表示不想再要孩子,更多的是自愧不如。
原來,這是一個典型的復(旦)二代,人生目標就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根據簡歷中的描述,他又聰明、又自信、又勇敢、又堅強,還善良貼心,稱得上是完美性格了。
這麼小的孩子,竟然真的稱得上讀了萬卷書
行了萬裡路
愛好也超級廣泛
還是個運動小能手
看到這份簡歷,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羨慕妒忌恨,雖然男孩爸爸說,「人生是長跑,不要太在乎起始點上的細微差距。」但很多人還是發出「我好像這輩子都比不過這個孩子了」的感慨。
也有「孩子,你快樂嗎」這樣的擔憂。
還有「孩子怎麼可能做到」這樣的質疑。
細細分析,這孩子的簡歷也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強。
有網民就分析,這孩子無論是體育還是樂器愛好,並不高端;旅遊地集中在亞洲,只有日本一個發達國家;閱讀的500本英文讀物,大多是繪本,最長的63頁;上海圍棋協會最低的是12級,達成幾個勝場就能升至11級……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非常用心,每天兩個半小時的有效陪伴是絕大多數家長難以做到的。
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出於對孩子未來的擔憂,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就像這對父母一樣,將孩子每天的課程安排細化到分鐘,孩子幾歲需要學會什麼也規劃得十分清楚,無論學習、興趣、才藝甚至遊玩,都是為將來升學準備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教育競爭激烈的發達地區。
其實,針對這樣的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作「清單式育兒」。
01、什麼是清單式育兒?
何為「清單式」育兒?就是父母給孩子列出一張「完美」的人生清單,孩子只需照做即可。
美國青少年成長的暢銷書作者朱莉在TED論壇上的視頻演講詳細解讀了 「清單式育兒」。
朱莉認為現在有一類育兒方式,會把孩子的生活搞得一團糟,阻礙孩子實現自我,而現在這種育兒方式越來越流行。我們花大量時間去關注父母有沒有充分參與到孩子的生活、教育或餵養中,這當然沒錯,但如果走向極端,這也會造成很多問題。如果父母覺得孩子沒辦法自己成功,除非家長時刻保護,處處盯著孩子,關注他們發生的每件事情,管控每一個細節,並指引他們上某個大學或進入每個行業,當我們這樣養大孩子,最終孩子只能獲得「清單式」的童年。
這讓我們看到,無論是在哪個國家,父母對孩子都充滿了要求和期望,這就是所謂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從孩子出生,甚至出生之前開始,有條件的家長往往就已經把他的人生安排妥當,沒有條件的家長,也會盡力去給孩子創造條件。很多人為了買個好學區房不惜花費巨資,只為讓孩子在千軍萬馬中更有資格去擠上高考的獨木橋,還是家長不惜省吃儉用攢錢送孩子去上最好的私立學校,只為讓孩子打好基礎,然後送去國外上名校。
然而,這個由過來人精心定製的清單,真的能帶來完美無憾的人生嗎?
02、「清單式」育兒,其實就是過度幹預孩子的人生
前段時間,臺灣影星狄鶯的兒子孫安佐,因私藏武器被美國當局抓捕。狄鶯曾在一個節目中自信滿滿地說:「我兒子,將來是要當棟梁的人!」在生活中,她對孩子要求十分嚴格:考試分數必須達到80分以上,學校要考哪點重要知識點必須記住,就連每頓飯吃多少、吃些什麼東西她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安排。她甚至跟孩子規定:18歲以後才能單獨走出家門。
在這樣既定軌跡成長的孩子,按理說應該按照母親期待的方向成長,然而她的孩子卻變得越來越叛逆。
現實生活中不乏像狄鶯這樣的父母,給孩子制定細緻的規劃,出謀劃策左右孩子的選擇,美其名曰是為了孩子好,結果卻往往不如人意。
在「清單式」育兒下生活的父母,像操控木偶一樣操控著自己的孩子,不捨得放手。
而過度幫助、過度保護、過度操控孩子的人生,往往讓孩子一邊依賴,一邊嫌棄和痛恨。
之前《奇葩說》節目曾迎來一位清華博士,他就是無數清華迷妹們心中的男神、奶茶妹妹的前男友梁植。
大家都以為,擁有這樣一個漂亮履歷的他會發表一些令人深省的觀點,然而他剛一亮相,就對著全國觀眾囁喏地說:「我不知道以後應該找一個什麼樣的工作。」
當時高曉松就直言:我知道梁植是目前清華非常厲害的在校生之一,但作為一個名校生,卻國家、對社會沒有一點自己的看法,反而糾結於找什麼樣的工作,實在有失清華高材生的身份。
其實,梁植便是「清單式」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從小被父母安排好一切,所以長大後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一點追求,繼而失去自我。
03、對孩子的人生不該過分掌控,也不能放任自流
不做「清單式育兒」類的父母,也不意味著對孩子放任自流。
我們在關心孩子「學習成績、補習班內容對考試有何幫助」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心理健康等,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未來要有一個高瞻遠矚的宏觀把握,不能因為孩子當前的成績好壞而否定孩子。
朱莉曾在TED演講中提到,「愛」和「做家務」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而這兩點,也是正面管教一直所提倡的。
關於「愛」,相信大部分的父母是愛孩子的,但是現在普遍方式是,物質上無微不至,功課上步步緊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在我看來。這樣做不但不是愛孩子,而且是在害孩子。
真正愛孩子起碼要做到三點:
其一、捨得花時間和孩子遊戲、閒談、共度時光,讓孩子經常享受到活生生的親情。
其二、在迎合現有教育體制的情況下,盡力保護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長。
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獨立精神,不是給孩子準備好一個現成的未來,而是使孩子將來既能自己去爭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難。
關於家務,朱莉引用了哈佛大學格蘭特研究的結果:那些事業成功的人,往往在孩童時期就開始做家務。
很多人看不起做家務這件事,認為這都是小事,等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該會做的事就都會做了。
可是,8歲時你沒教他繫鞋帶,20歲時他的確學會了。但20歲明明已經該打工賺錢養自己了,他卻只學會了繫鞋帶。人的能力是循序漸進的。
一個從來沒有獨立能力的孩子,絕不可能在大學畢業的第一天,就忽然可以整理房間,洗衣做飯,照顧好自己了。更不可能立刻就能兢兢業業工作、方方面面周全、和領導同事相處良好。就像一個從沒讀過書的孩子,不可能在18歲那年走進高考考場,就輕輕鬆鬆考上了理想大學。沒有一個孩子會一夜長大。
8歲時你不讓他自己整理書包,18歲時你不讓他獨自處理麻煩,28歲你還給他錢買名牌鞋,就難保他不會48歲依然在啃老。
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就能讓孩子從中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因為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能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認為自己對家庭是有貢獻的,並與家庭成員進行合作,培養其對家庭成員的興趣。
朱莉在演講最後說道,孩子並不是盆景,他們是不知什麼品種的小野花。而我們的職責是為他們提供一個成長的環境,鍛鍊他們,並給他們無條件的愛,這樣他們才能愛別人,並且獲得別人的愛。上大學,選專業,找工作,都有他們自己選擇。家長並不需要讓孩子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而是要支持孩子成為燦爛的自己。
願我們都能做智慧型父母,而不是成為未來孩子們眼中的「禍害」。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百家號或者微信公眾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