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958字,閱讀完需要10分鐘
福建有兩個古田,一個在龍巖,是「古田會議」舊址所在地。一個在寧德,以出產銀耳等食用菌聞名。吳冰英的家在後一個古田。種植食用菌,正是全家人目前的生計。
2017年底,抱著好玩的想法,吳冰英把種銀耳的小視頻發到快手。「有些女生天天吃銀耳美容,她們肯定不知道這個東西是怎麼種出來的。」讓吳冰英意外的是,這段小視頻不僅讓她獲得了一批粉絲,還打開了銀耳的新銷路。
「太神奇了,太幸運了。」吳冰英感嘆。
一家人返鄉
不願兒子成為留守兒童
2019年1月,因為入選了第二期快手幸福鄉村帶頭人計劃,吳冰英跟老公楊飛建來到了北京。這是她第一次出這麼遠的門。從吳冰英老家到北京,要先從村裡到鎮上,再到縣城、省會,再到北京。光路上等車坐車,就要花兩天時間。
「你們福建人不是都很有錢嗎?這是我這幾天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她笑起來,「其實福建有錢的主要是沿海,我們那裡是山區,還不是很發達。村裡的房子都不是水泥蓋的哦,是黑黑的木頭。」
古田縣位於福建東北部,境內山巒起伏、嶺谷相間,而吳冰英家就在大山深處,「山跟山之間陷下去的地方」。受自然和經濟條件限制,村裡至今沒有路燈,道路也多是坑坑窪窪的山路,村民仍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吳冰英是村裡為數不多的年輕人——村裡工作機會有限,她的大部分同齡人都選擇進城務工。
吳冰英其實也有過留在城市的機會。幾年前,她剛從福州的一所大專院校畢業,就在當地一家電信營業廳找到了工作。因為能吃苦,她很快當上店長,每月工資4000塊左右,在當地算是不錯的收入。
後來,吳冰英和老公相遇、結婚,等到兒子出生,帶娃成了大問題。一方面,她不想把帶孩子的任務推給老一輩。另外,也覺得孩子被丟回村裡做留守兒童很可憐。
為了孩子,吳冰英放棄了城裡的工作,和老公一起回到家鄉。「既然把他生下來了,就把他帶好。」抱著這樣的想法,吳冰英放棄了城裡不錯的工作,和老公一起回到家鄉。
重拾父母手藝
卻發現銀耳「比小孩都難帶」
回到古田後,老公在外打拼,吳冰英做全職媽媽,家裡生活清貧,但也其樂融融。就這樣過了幾年,孩子大了,吳冰英開始考慮重新找工作。經過仔細思量,她相中了父母的老手藝:種銀耳。
「我們那裡是『食用菌之鄉』,每家都會種一點。」吳冰英說,她和弟弟年幼時,家裡以務農為主業,但父親一個人幹活,不足以支撐全家人的生活。為了補貼家裡,1997年,吳媽媽辭去鄉村教師的工作,轉而種植銀耳等食用菌。
在古田,人們主要種植代料銀耳。所謂代料,就是銀耳生長的「土壤」,以棉籽殼等農副產品為主要原料。
雖然童年時常看父母種銀耳,但吳冰英自己操作起來,才知道這個行當有多辛苦。以代料為例,種銀耳之前,要先把代料蒸熟。吳冰英父母那一輩主要是用鍋,每鍋只能蒸幾筒代料,「一天到晚都在蒸」。現在村裡稍微進步些,有了專門的代工流水線,可以請人幫忙蒸了。
代料蒸好之後,就要培育菌絲,菌絲成熟後,再運到大棚裡的架子上放著。銀耳長出後也需要經常噴水。因此,入夜後一家人從來不能一覺睡到天亮,至少得起來兩三次給銀耳通風澆水。
「種植過程反正都知道,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就拿噴水來說,不同的生長階段需求不一樣,水量一定要控制好。」吳冰英說,每批銀耳差不多有兩萬多筒,但也不是筒筒都能成功。
「風險也挺高的。哎呀,銀耳比小孩都難帶。」吳冰英笑著說。
偶然觸網
收穫快樂也發現新商機
山裡地形險峻,寬帶網去年才通,還時好時壞的。所以,看電視仍然是村民的主要娛樂。2017年底的一個晚上,吳冰英老公看節目時,主持人口播的「快手App贊助播出」,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App,什麼是App?當時根本不知道。」吳冰英回憶道,老公很喜歡探索新鮮事物,就在手機上下載了快手。此前從沒出過福建、每天在深山裡圍著銀耳勞作的兩人,仿佛一下子看到了整個世界。
看的時間久了,兩人也心痒痒,決定把全家人種銀耳的種種分享給快手「老鐵」們。「不是說『如果快樂就拍快手』嗎?我們見到了從沒見過的草原和大海,人家應該也沒見過種銀耳吧」,吳冰英說,「有些女生天天吃銀耳美容,她們肯定不知道這個東西是怎麼種出來的,哈哈。」
於是,吳冰英註冊了快手,取名為「古田菇娘」(快手號 wby18005010708)。2017年底,夫妻倆的第一條視頻發出。視頻裡是吳家的銀耳大棚,一排排木架就像圖書館裡的書架,吳冰英站在兩排木架中間,笑眯眯地拿著兩筒銀耳。放眼整個大棚,架上的兩萬多筒銀耳已經快要成熟,大朵大朵的銀耳仿若白雲。
出乎夫妻倆意料的是,這條視頻上了快手熱門,播放量達到40萬,收到3000多個贊。許多老鐵留言說是頭一次見到新鮮銀耳,覺得好漂亮。還有人問吳冰英「銀耳不是海裡長出來的嗎」,蠢萌蠢萌的提問把全家人都給逗樂了。
視頻不僅為吳家帶來了快樂,也帶來了生意。視頻不僅為吳家帶來了快樂,也帶來了生意。「好新鮮!」「怎麼賣?」「多少錢一斤?」好多留言。吳冰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賣出一批銀耳讓粉絲們嘗嘗鮮。結果,反響很不錯。
「只要是買過的,基本上會回購」,說到這裡,吳冰英語氣裡滿是開心與自豪,「我們大山裡的空氣很好的,絕對不添加任何防腐劑。說實話,我也不懂怎麼弄防腐劑那些東西。」
創業方向
希望帶動全村發展
「很慶幸玩了快手。第一條視頻就上了熱門,真的很幸運。」吳冰英反覆感嘆。素未謀面的網友能成為買家和朋友,她覺得太神奇了。
父母開始還覺得兩個小年輕整天玩手機「不務正業」,如今也都認可了。吳冰英寄過最遠的快遞是新疆,因為路途遙遠,運費就要30塊錢左右,但對方還是持續地從她這裡買銀耳等各種菌菇。
吳冰英辛苦種出的銀耳最遠銷往新疆,這讓她很自豪。在吳冰英看來,通過快手實現的直產直銷,對於買賣雙方來說都有好處。以前,她只能把銀耳賣給來村裡收貨的商販,商販總是會找各種理由壓價。全家人每天辛辛苦苦,最後不得不低價賣出銀耳。而從買家的角度看,層層轉賣下來,銀耳新鮮度下降不說,價格也貴了。
「通過快手直接賣給網友,哪怕每斤只多賣一塊錢,對我們全家來說都是很大的進步了。他們也能吃到更便宜、新鮮的東西。」吳冰英說,對於老鐵們的支持,全家人都很感恩。
吳冰英做快遞包裝時,5歲多的寶貝兒子也會過來幫忙。「他總是班上最後一個被家長接走的。老師問他家長怎麼還沒來,他都說媽媽在家裡包裝蘑菇。」談起兒子,吳冰英既欣慰於兒子的懂事,又感到很愧疚。她告訴記者,食用菌種植有一定失敗率,現在收入還不太穩定,為了讓兒子過上更好的生活,還要繼續努力。
這次來北京參加第二期快手幸福鄉村帶頭人計劃,吳冰英收穫很大。她坦言,老公很早就關注到幸福鄉村帶頭人計劃,希望能參與進來。通過跟其他同學交流,夫妻倆學到了不少新技能,希望未來能讓家鄉特產走得更遠。
吳冰英和老公希望把家鄉好貨都能賣出去。除了銀耳,目前吳家也種植茶樹菇、猴頭菇等食用菌。吳冰英很認可快手提出的「返鄉經濟學」的理念,村裡有些留守的中老年人,她會不時喊對方幫著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老鄉不好意思收吳冰英的錢,她就給予衣服等物質補償。「我的專業是生產營銷,現回到家鄉,也算是學有所用。雖然還處於創業初期,但將來也許能帶著村裡人一起參與,一起改善生活。」吳冰英說。
出品:南都採編指揮中心
統籌:南都人物新聞工作室
採寫:南都記者 馮群星 (受訪者供圖)
編輯:靳格 實習生 湯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