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寶寶語言發展的原因,就是從這些你看似不以為然、不當回事的「小事」引起的:
沒錯,「吃不好」也是影響孩子語言發育的原因之一。很多媽媽擔心孩子吃輔食嚼不爛、不好消化,就一直做得很精細。
殊不知,這樣卻影響孩子的口腔肌肉發育,往後吃一點硬的食物就很困難。口腔肌肉得不到鍛鍊,就會導致發音不標準、口吃。
所以給孩子吃輔食,一定要循序漸進,什麼年齡段吃什麼!
很多家都會出現有這些這種情況:
孩子指著水杯,媽媽就知道要喝水;指著門,家長就知道想要出去溜溜;隨意「啊啊」一聲,家長也能解讀出想要幹什麼,馬上滿足。
如果能在不需要張口的情況下,就能被滿足,誰還願意開口說話呢!
家長所謂的「心有靈犀一點通」,其實是阻礙孩子開口、語言發育的最大障礙。
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去表達,讓他自己說清楚想要什麼、想做什麼。
吃飯飯、睡覺覺、拉尿尿,穿鞋鞋,這些詞你不會陌生,很多人都會這樣跟孩子說。
但是這些網絡詞、疊詞,都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和對事物的理解。
和孩子說話時,要對事物的描述清晰、準確,比如,你教孩子「球」,可以細化到足球、籃球、桌球。
甚至可以逐步地告訴孩子一些動詞、或名詞:踢足球、1個籃球、打籃球、玩桌球,而不是用「球球」來代替。
孩子學習語言學習,是從咿咿呀呀學語到說連貫、說清楚,一定會有吐字不清晰、說不清,甚至有錯誤發音的地方。
有一些家長就會打趣模仿、嘲笑孩子,你需要做的是用正確的發音給孩子重複一遍,孩子對於語言是很敏感的,可以在你的影響下,學習到正確的吐字發音。
很多家長說話語速很快,跟孩子說話也是如此。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大人是有差距的,他還沒聽清,如何能理解,更別說給你一個回答。
跟孩子說話時,一定要面對面的,有意識地放慢語速,耐心一些,讓孩子能理解。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太小,既不會說話,也聽不懂,就等孩子學會說話了,再跟他聊天。
自己是省事了,孩子卻失去了語言輸入的量,那麼他就要「自食其力」地去聽別人說話。孩子接受的語言有限,又怎麼能開口說話呢?
多陪孩子、多說話,有方法、有技巧的傳達信息,即便現在不理解,但有外部語言的刺激,也會助於孩子開口說話。
老一輩養孩子是以天為欄杆,地為柵欄,圈住孩子,隨意撒歡。現在父母養孩子,扔一個手機、iPad,就能週遊世界。
手機、電視、iPad這些電子產品,一些電視節目,有很多不規範的語言,甚至是方言,跟孩子也沒有正常交流。
不理解、不明白,孩子被動接受語言灌輸,更容易阻礙語言發展。多陪陪孩子,包治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