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唯一】十億級像素數字相機系統成功應用於敦煌莫高窟

2020-12-22 澎湃新聞

【世界唯一】十億級像素數字相機系統成功應用於敦煌莫高窟

2020-10-16 20: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敦煌研究院孫志軍攝

2011年8月19日,北京——今天,在「2011敦煌論壇:文化遺產與數位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博士向敦煌研究院捐贈了專門為敦煌莫高窟量身定製的「飛天號」十億級像素數字相機系統。「飛天號」由硬體和軟體組成,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十億級像素數字相機系統,可以捕捉物體的超高解析度圖像,突破性地解決了敦煌壁畫和佛龕數位化拍攝過程中的眾多難題,開啟了微軟亞洲研究院與敦煌研究院文化遺產數位化合作的新篇章。

享譽全球的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敦煌莫高窟遭遇了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文物保護和數位化工作迫在眉睫。其中,佛龕信息的採集和圖像拼接是敦煌研究院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作為莫高窟保存最為完好的唐代洞窟之一,第45窟無論從佛龕還是壁畫角度無疑都是這一時期的巔峰之作。敦煌研究院和微軟亞洲研究院在第45窟進行的實驗性拍攝表明,「飛天號」能夠一次性完整拍攝具有一定景深的佛龕,甚至連陰影處的幾何細節也相當豐富。同時,數字相機系統縮短了佛龕、壁畫的拍攝與拼接時間,大幅提高了洞窟數位化工作的效率。

「如何用創造性的方法來保護敦煌莫高窟這座佛教藝術聖殿一直是我們的工作重點,同時也讓我們面臨諸多挑戰。」在捐贈儀式上,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說道:「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發的十億級像素數字相機系統對敦煌莫高窟壁畫的數位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希望能加強與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研究合作,藉助微軟的技術優勢,在文化遺產數位化的採集和展示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以此來解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放難題。」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博士表示:「微軟亞洲研究院一直關注並致力於運用創新的計算技術幫助解決重大的社會難題,而學術研究合作是我們的長期承諾。我們相信,前沿的科技研究成果能夠與古老的文化完美融合,並能使人類藝術在千百年後依舊栩栩如生成為可能。我們期待未來能與敦煌研究院開展更為深入及廣泛的長期合作,對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

「飛天號」以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基礎研究項目十億級像素數字相機系統為原型,能夠生成解析度高達13億像素的高質量圖像,對比度高於1:3,000,000,可用於文物的高精度數位化採集。軟硬體結合的配置,使數字相機系統能通過自身軟體來加強硬體優勢,提高了敦煌石窟數位化的工作效率。軟體的自動拼接功能可以將拍攝好的圖片智能高效地自動拼接完成,而焦點合成技術可以高精度地捕捉幾何立體細節,這是其他同類相機無法做到的。此外,「飛天號」的所有拍攝工作都可以在傳統燈光條件下進行,它的俯仰功能還滿足了對洞窟進行全方位拍攝的靈活性要求。

敦煌研究院與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合作開始於2009年6月在敦煌召開的「數字遺產研討會」。會上,敦煌研究院的研究員對微軟亞洲研究院展示的十億級像素相機系統Gigapixel Camera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10年4月,雙方在莫高窟第46窟和第420窟合作進行實驗性拍攝,成果喜人。同年8月至2011年4月,雙方研究員共同組建研發團隊,完成相機軟硬體的組裝和測試,並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5月,研發團隊在莫高窟第45窟進行實驗性拍攝,為今後開展正式的拍攝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未來,雙方還計劃將合作延伸到文化遺產的數位化展示等方面。

微軟亞洲研究院與敦煌研究院的合作是微軟亞洲研究院文化遺產數位化研究項目(eHeritage)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於2008年7月啟動,迄今為止,微軟亞洲研究院已經與亞太地區多個文化遺產保護與教育的專業機構,在文化遺產監測、數位化保護與教育等多方面開展了諸多有益的嘗試、交流與合作。該研究計劃目前已資助了來自亞太地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18個文化遺產數位化項目。(來源:微軟大中華區)

「敦煌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公眾號每周一、三、五定時更新,敬請關注!

原標題:《【世界唯一】十億級像素數字相機系統成功應用於敦煌莫高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探訪敦煌文物修復 | 在莫高窟給文物「打針」
    1個多小時巴掌大的空鼓壁畫黏合初步成功。壁畫修復需要最細緻入微的工作,急不得,快不來,一天只能修復四五塊小面積壁畫。保護洞窟莫高窟第203窟西壁龕 涼州瑞像 初唐 塑像損毀為此,由敦煌研究院和中科院寒區旱區工程與環境研究所合作,由工程、生物、化學措施組成的多層次、多功能的綜合防護體系將啟動,我們期待莫高窟的風沙災害問題得到根本解決。數字敦煌
  • 敦煌莫高窟,國人的驕傲與傷痛
    要說敦煌,最有名的可不是鳴沙山月牙泉,也不是神秘的雷音寺和敦煌古城,更不是陽關和玉門關,而是大名鼎鼎的敦煌莫高窟,這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同時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首,這可是我國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集佛教藝術、建築、彩塑、壁畫之大成的曠世奇葩
  • 敦煌莫高窟景點簡介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
  • 千年敦煌莫高窟「活了」!華為P40系列天貓超級品牌日帶你GET穿越術
    【來源:快科技】2019年8月,華為松山湖開發者大會發布了一款新的產品——Cyberverse數字平臺,對於這款產品展現的神奇之處讓外界議論不斷。華為AR地圖以華為自研的河圖(Cyberverse)技術為核心,結合GPS衛星定位、AREngine華為增強現實引擎、無線網絡定位、P40系列超感知影像能力、麒麟990處理器多運算單元協同處理能力等自研技術方案,可以輕鬆把虛擬數字世界穩定、高精度地與真實世界融合,讓「歷史」從名詞變為動詞,輕輕一按就能穿越千年。
  • 美國落魄科學家,戴維·布雷迪投奔中國,在我國研發10億級相機
    曾經,有這樣一位美國地區的科學家,他在被美國拋棄之後,便投奔到了中國,而在中國研究期間,他也成功研發出了十億級像素的相機。那麼,這位來自美國的科學家究竟何許人也?他又為什麼會投奔到中國來呢?這位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就是戴維·布雷迪。
  • 敦煌莫高窟內隱藏了多大的秘密? 莫高窟的驚天秘密你真的知道嗎?
    這個輝煌的藝術殿堂,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在發出耀眼的光芒的同時,也為世人留下了一個個不解之謎。   誰開鑿了敦煌莫高窟?是鹿女的千子塑蓮花,還是樂傅和尚開窟?為什麼要開鑿莫高窟?莫高窟為什麼要選址在沙漠深處?為什麼深處沙漠卻能夠千年不倒?   為什麼要封閉藏經洞?還有第二個藏經洞嗎?經卷上都記載著什麼?為什麼敦煌壁畫被稱為「牆上圖書館」?
  • 敦煌莫高窟: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藝術地卻有過一段令人痛心的歷史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當中,誕生出許多世界性的偉大文明,而中華文明在當中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體量最大的,然而中華文明歷經滄桑,幾經磨難,最終卻脫穎而出,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絕的文明,憑藉的就是它兼收並蓄、開放包容的特性。比如從宗教文化的角度來看,中國本土的宗教只有道教,而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是外來宗教,它們以強大的力量來到中國,影響了中國,卻也被中國改變,而其中最好的代表是佛教。
  • 敦煌莫高窟,開啟淡季旅行的奢侈體驗!
    想為敦煌莫高窟出發的契機,緣於敦煌文化守望者項目。踐行一個淡季出行敦煌的計劃,從想像到相遇間的時間正好用來做更多的預習。從西千佛洞、榆林窟再走到莫高窟,每天的沉浸式專注學習帶來極大愉悅和成長。敦煌博物館在敦煌博物館看到45窟複製窟時的驚豔很快被在真正的45窟裡與眾神對視時的觸動所替代,那一刻,覺得自己才剛讀到了敦煌百科全書的開頭而已,還有太多想要了解。在敦煌博物館看到45窟複製窟時的驚豔很快被在真正的45窟裡與眾神對視時的觸動所替代,那一刻,覺得自己才剛讀到了敦煌百科全書的開頭而已,還有太多想要了解。
  • 莫高窟標誌–敦煌飛天
    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誌,也可以說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其數量之多,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敦煌飛天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一直延續和發展著。
  • 歷史上的絲路重鎮,沉澱千年的沙漠畫廊,敦煌莫高窟的苦難與輝煌
    莫高窟57窟 菩薩唐代人追求的「淨土」,不是印度佛教幻想中的世界,而是真真正正現實生活中的富裕安樂。除了顏料,匠人們還有許多系統的繪製方法。比如在需要複製作畫的區域,就可以選擇「粉本法」。先在紙上畫好草稿,沿著線條扎出連續的小洞,再把紙稿放在「地仗層」上,用包著彩色粉末的布包輕拍幾下,使粉末透過小孔留下牆上,最後將牆上的一個個小點勾線上色即可。這樣就能確保複製作畫的造型更加準確。
  • 三天兩夜敦煌遊:聆聽莫高窟的遠古之音,欣賞月牙泉的波光粼粼
    提到敦煌,腦海中便浮現出神秘莫測的莫高窟,蒼涼的戈壁灘,濃濃的異域風情撲面而來。似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敦煌夢,或是帶上相機靜坐戈壁中,等待霞光,或是一襲紅裙與風同舞,踏上絲綢之路。敦煌的美,五彩斑斕,秘而不宣。
  • 莫高窟,一處漸漸沉入歷史的寶藏。敦煌,一座走向消亡的城市
    敦煌莫高窟,或許終究逃不過這樣的命運。 有專家預估,無論如何,未來50年到100年內,莫高窟或將湮沒黃沙中。 莫高窟每天的門票,需要提前預約,並且限制人數,超過限定,便無法進入洞窟觀賞,而且還不允許拍照,不允許用手機、相機。
  • 上海迪士尼、敦煌莫高窟也開了……
    敦煌莫高窟昨日恢復開放對全國醫護工作者免費 10日,暫停開放108天的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恢復開放,並宣布自恢復開放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含港澳臺地區)醫護工作者可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及從業資格證,享受免除莫高窟門票費用的特別優惠
  • 敦煌莫高窟浴佛節:燒香禮佛 「鑽觀」祈福
    直至午後,莫高窟九層樓前的禮佛者人潮湧動,更有唱大戲、扭秧歌等民間「自樂班」在窟前奏樂舞蹈,歡慶佛誕日。圖為2007年四月初八,在莫高窟聚會的人們。在九層樓前,民眾燒香禮佛,祈求幸福,直至中午,人群仍未散去。 敦煌研究院 供圖  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生日,亦是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每年「破例」允許遊人在景區護欄外圍燒香拜佛的唯一一天。
  • 從五次歷劫,到數字敦煌
    儘管在「文革」浩劫期間,莫高窟曾差一點遭遇災難,可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心與指示下,敦煌人守住了這片精神家園,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新的考驗來自新的時代機遇。隨著莫高窟被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了敦煌,莫高窟在迎接新時代的同時,又一次面臨嚴峻的考驗——如何改變環境?分散人流?
  •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久遠的歷史,個個洞窟的介紹
    敦煌莫高窟現存有編號的洞窟735個,顯示出敦煌曾有的興盛但這個石窟群並不是在同一時期開鑿的。據多年來敦煌學者的調查研究,現存洞窟是由北涼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以及與其平行的張氏、曹氏歸義軍政權,直至西夏、元,在大約近一千年的漫長歲月間,陸續營造而成的。
  • 對話|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一切為了石窟的永久保存與利用
    「數位化方面,我們近期內要做的幾件事,一是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經洞文物正在通過數位化方式回歸,另外就是我們遊客服務中心的二期工程,相當於數字石窟博物館,對莫高窟來說,每天的遊客承載量已經有一個數字,6000人,我們今後永遠也不能超過這個數字。」他說。
  • 一路向西走敦煌:莫高窟禮佛,月牙泉滌心
    太渴望敦煌!六月低攜家帶口直飛蘭州,在朋友的推薦下吃頓地道手把肉,去黃河岸邊流連到傍晚,便坐夕發朝至的城際特快趕向敦煌。睡去時,也許會有鐵馬冰河入夢來…大夢初醒是敦煌。下車不累,直奔念了好多年的莫高窟。一路是打理得極好的公路,兩旁綠樹成蔭,絲毫感覺不到正行進在西北苦寒之地。莫高窟遊客限流,採用預約製售票。我們挑選的時間比較討巧,暑假旺季開始前,很順利預約到下午門票。便轉進敦煌市區,搞掂住宿,吃碗驢肉黃面,當然,李廣杏這樣的水果也來上幾斤。
  • 敦煌古樂器「飛」出莫高窟 重獲新「聲」
    原標題:敦煌古樂器「飛」出莫高窟 重獲新「聲」  此次復原仿製的琵琶外觀仿效敦煌壁畫的原貌,保持樂器造型古樸美觀,而內部結構則依據多年來對樂器改革的經驗及現代樂器科學結構進行設計,選取了各個時期壁畫的代表,共製作曲項、方頭、棒形、短頸、五弦等不同外觀的琵琶共17種。它的復原成功,意在喚起人們對敦煌藝術、歷史的追尋。  2 箜篌:  它曾盛極一時,卻終究被歷史淹沒。
  • 這家中國初創開發十億像素相機陣列參與國慶、世界盃高清直播,引領...
    圖 | (從左往右)鉑巖科技 CEO、IEEE Fellow、清華大學溫江濤教授,世界知名物理學家、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院長 Joel Mesot 教授,世界知名信號處理專家、IEEE Fellow、瑞士洛桑理工學院院長 Martin Vetterli 教授,鉑巖 CTO、IEEE Fellow、JPEG 標準組織主席、瑞士洛桑理工學院 Touradj Ebrahimi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