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存茶?原來歷朝歷代有那麼多辦法,千萬別小瞧古人的智慧

2020-12-15 騰訊網

義芳君說茶 | 第730期原創茶說

1、

是日,義芳君跟一茶友閒聊時,茶友突發奇想地提了個問題:「你知道古人是怎麼儲存茶葉嗎?」

咦!還別說,這真是一個既有趣又有料的問題哩!

眾所周知,茶葉特別的嬌貴,天生小姐脾氣,怕光、怕溼、怕熱,真是特別不好「伺候」。要是說到茶葉儲存,說實話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其重要性,並不特別放心上。

因為大部分茶葉屬於快消品,對於不少資深茶友來說,少則幾天,多則兩三個月內就會在茶葉品質最巔峰的階段內喝掉,爭取不留下太多遺憾,除了那些走長線策略的品類,例如普洱茶。

不過,茶葉儲存處於整個茶葉生態鏈條的最後一個環節,如何站好這最後一班崗,的確關係到茶葉品質的最終呈現。

顯然,這一點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這讓義芳君想起了前幾年的一條轟動性新聞,說是在西漢漢景帝的漢陽陵中發現了漢代茶葉,經碳14測定年份,發現距今已經大約2100多年了。

跨越兩千多年時空的茶葉依然相貌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不禁讓人嘆為觀止,並對古人是如何存茶產生了無限的興趣。

漢陽陵發現的茶葉

2、

與今人相比,古人沒有冰箱,也沒有抽真空設備,更沒有鋁膜泡袋……他們又是依靠什麼方法神奇地儲存茶葉呢?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也是陶瓷的故鄉。中國的陶瓷很早就名揚世界,也是古代存茶的主要器具。這一點在眾多的考古發現中得到了明證。

我們不妨「回到」古代中國開闢飲茶盛世的唐宋時期,去看看當時的人們究竟是怎麼存茶的?

唐·鎏金鏤空飛鴻球路紋銀籠子(法門寺博物館藏)

先來看看當年西安法門寺地宮發現的一整套唐代宮廷使用的茶器,其中就有用來盛放茶餅的茶籠。這種茶籠即可用來存茶,還可以用來焙炙茶葉。還有茶餅碾碎後用來存放的銀盒。法門寺地宮所出的這件鎏金龜形銀盒,便是貯茶之器,做工講究,富麗堂皇。

其實,唐人存茶除了沿用舊時已有的陶瓷器具之外,一些有錢人,特別是一些貴族還會用絲綢縫製出一個專門的茶囊,裡面還附帶夾層,這樣貯存茶葉時密封性能就更好了。

唐·鎏金龜形銀盒(法門寺博物館藏)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到了飲茶風日盛的宋代,人們對於存茶顯然地更懂得如何利用現有技術手法進行科學防潮了。

宋代趙希鵠在《調變類編》中這樣記載:「藏茶之法,十斤一瓶,每年燒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築實。每用,撥灰開瓶,取茶些少,仍覆上灰。」

意思就是說,要存的茶先按照每十斤一瓶分好,然後用每年燒成的稻草灰填入即將用來存茶的大桶內,再將分裝好的茶瓶放入,用燒好的稻草灰掩埋,喝的時候只需把灰開瓶,去除適量,再恢復儲存原樣即可。

實際上,這種方法一直到近代,仍然能在江浙地區見到,後來人們把燒好的稻草灰換成了石灰,但效果差不多,主要起到去溼防潮作用。

古瓷器

而到了散茶開始在茶葉品飲舞臺上佔據統治地位的明清時期,人們關於存茶開始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以及更加完備的方法。

代表性,如明代著名茶人許次紓在《茶疏》中所言:「收藏宜用瓷翁,大容一二十斤,四圍厚箬。」

又如明代農學家王象晉對存茶的認識已經較為全面深刻,他說:「喜溫燥而惡冷溼,喜清涼而惡蒸鬱,宜清獨而忌香臭」。換言之,就是我們現在常講的茶葉儲藏時需特別注重乾燥、陰涼和避異味。

許次紓說的「四圍厚箬」就是在存茶的陶瓷罐外放滿數層竹片,這是明代獨有的採用茶葉和竹葉相伴存放的「陶罌貯茶法」。除了竹葉,還要用三、四層宣紙摺疊後烘乾,然後綑紮於瓶口,最後瓶口上再壓上一塊木板。

古錫罐

縱觀整個明清時期,茶葉存儲多用瓷陶材質的罐子,以及木盒、竹盒一類。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錫罐用於存茶有著悠久歷史,一直到現在依然如此。這與錫罐的獨特材質緊密相關。清代李漁在其著作《閒情偶寄》中就明確記載:「貯茗之瓶,止於用錫」。

可見,茶葉貯存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時代緊密相連,但不論什麼時代,不論採用什麼樣的貯存方法,我們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以及古人們對於茶葉的一腔熱愛。

畢竟一片小小的茶葉,歷經千揉百捻,蘊藏著豐富的內質,散發出奇妙的香韻,跨越時空,依然餘韻無窮!

本文由義芳君原創撰寫,每日分享茶文乾貨,歡迎愛茶的您留言交流,有問必答!

了解更多精彩深度原創茶知識,快來關注義芳君說茶。

相關焦點

  • 古人如何驅蚊?別小看古人的智慧,蚊香就來源於他們
    我們現在有許多科學有效的驅蚊措施,因此雖然痛恨蚊子,但還是可以行之有效地驅趕殺死它們的。那在沒有蚊香、電蚊香液的古代,古人是不是沒有辦法趕蚊子了呢?當然不是。古人有古人的智慧,我們現在用的蚊香,其實根本來源就是古人的驅蚊妙計哦!古人也深受蚊子困擾《憎蚊》:"擾擾萬類殊,可憎非一族。"
  • 古人智慧不可小瞧
    但是在古代,卻沒有現在這麼便利的條件,是比較落後的,但是古代人的智慧是不可以小瞧的。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古人的智慧。我們經常能在電視劇中,看見古代人家裡的窗戶是用紙糊的,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有疑問,為什麼用紙糊窗戶嗎,是因為窮嗎?
  • 故宮的地板下有什麼貓膩,木頭一直腐爛,原來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導語:故宮的地板下有什麼貓膩,木頭一直腐爛,原來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古人的智慧真的是大家想像不到的,像木匠魯班他的卯榫結構直到現在還在被人們所沿用,在一些的木質建築中不用耗費一個釘子,就能夠和現在的這些鋼筋水泥一樣堅固。
  • 古時候屋子的「奇技淫巧」您的屋子有嗎?看看古人的智慧!
    古代房間的「奇技淫巧」你的房間有嗎?看看古人的智慧!奇技淫巧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總感覺它不是一個好詞,甚至有一層邪惡的意思在裡面。其實大家都誤會這個詞了,它本是個褒義詞,形容工匠們做出的東西極為驚奇,那麼古代房子裡面的奇巧東西都有什麼呢?首先來說七巧桌,這個詞聽起來可能有一點陌生,但是受到七巧板大家就恍然大悟是什麼東西了吧,七巧桌就是像拼圖形狀的桌子,古代用到桌子的地方很多,不同場合需要的桌子大小也不同,但是古人哪裡有那麼多的房子去擺放那些桌子呢?
  • 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那古人是怎麼做飯的?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
    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那古人是怎麼做飯的?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鐵鍋是在北宋初期開始在老百姓家中普及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時期冶鐵技術得到了較大發展,據歷史記載,到宋徽宗(1082年——1135年)時期,全國人口將近1.3億,鐵的年產量達到了900萬斤,也就是4500噸,但比起現在動輒幾億噸的年產量,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 古代沒有烤箱,那麼古人是怎樣做出可口的小點心的呢?
    在我們當地的博物館裡看到過古代出土文物中有和烹飪相關的工具,其實古人也是很聰明的,心思很巧。所以即使沒有現代化的烤箱,我相信古人做出可口的點心也並不是件難事。這古人能用吊爐做燒餅,同樣,其它需要烘烤的點心也可以用吊爐去完成。其實真的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就說我們現代人常吃的麵包吧,麵包的歷史可能要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發酵史的最早記載表明,奠定現烘焙食品工業的先驅者是古代埃及人,麵包作為一種技藝是由古代埃及人開創的。
  • 唐人練習書法的草稿,原來古人是這麼練字的,怪不得寫的那麼好
    面對這種問題,小編一般會建議說,要注重臨帖,多多體會古人的筆法,有條件的朋友可以找一位專業的老師指導一下,這樣才能避免進入學習的誤區。可是,做到上面這幾點,就能寫好字了嗎?個人認為還不夠,還有一個關鍵點,大家一般都會忽略,那就是要用功苦練,日積月累,這樣才有可能取得長足的進步。有的朋友可能還會問了,那古人的字寫的那麼好,他們是怎麼練習書法的呢?
  • 探索古人「五福人生」
    古人的「幸福人生」? 古人云「困而學之者」,就是說當人生遇到了瓶頸、困惑、困難的時候再去學習,那我們今天所面臨的這些問題,比如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煩惱,身體的疾病,子女的教育等等諸多問題,我們古人同樣有遇到的!那麼他們又是如何面對的呢?如何解決的呢?
  • 淺淡古人養魚的五法,佩服古人的智慧,無法複製的古法養魚
    那麼。古人是如何養魚的了?在遙遠的古代沒有任何過濾措施的情況下,為什麼魚缸那麼清澈,魚兒那麼活潑呢?我們今年就來淺聊一下古人養魚幾個特點。探古人養魚的五點技巧第一點:魚缸的選擇。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古人的魚缸都是非常大的魚缸。
  • 沒有安全套,古人是如何避孕的呢?中醫的智慧,讓人嘖嘖稱奇
    那麼,在古代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現在又有哪些不同呢?譬如女子是如何避孕的?等等一系列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 秦漢時期,古人完成了二十四氣節的制定。之後,農曆的問世,更是歷代祖先智慧的結晶。古人預測天氣,雖然沒有精密的儀器,但很多時候卻比現在那些所謂的「天氣預報員」靠譜多了。
  • 古人佔卜怎麼那麼靈!而現代人卻不那麼靈,究竟有哪些秘密?
    那麼在《易經》中的這個「佔」字,早期是殘骨擺在地上擺符號,後來大家越擺越複雜,於是就開始用一種草叫「蓍(shi)草」,這個草是個四稜鏡,把它掰開放在地上擺符號,所以用易經算卦叫「筮」,「筮」跟這個蓍(shi)草的發音是一致的,那麼為什麼古人早期的文化都是佔卜文化?
  • 刷牙洗頭上廁所,古人是怎麼解決自身清潔問題的,太有智慧了
    不知道各位看官有沒有過和小編一樣的疑問,現代有洗髮水、廁紙、牙膏,人們越來越講究,衛生習慣也越來越好,那麼在沒有這些東西的古代,他們是怎麼進行這些清潔活動的呢?總不會不作為吧,小編特地去查閱了資料解惑,感興趣的話就一起看下去吧!
  • 象棋中「蹩馬腿」怎麼判斷,不得不佩服古人,處處透露著智慧
    相信,經過上面兩張圖的詳細介紹,大家應該對「蹩馬腿」有了基本的了解。其實判斷是否「蹩馬腿」非常簡單,只要判斷一下,你要走的方向的馬所在的直線上是否有棋子就可以,有的話就會別,沒有的話就不別。中國象棋蘊含著古人巨大的智慧,現在主要流行於華人及漢字文化圈的國家,象棋也是我國正式開展的78個體育運動項目之一,並且象棋也是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之一。現在象棋在我國發展也非常好,也有很高水平的比賽,也湧現出非常多的象棋大師,比如王天一。
  • 為何古人的鞋子前頭總是翹起來,有何作用?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冬天到了,女性總會覺得自己還缺點什麼,衣服有了鞋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現代的鞋子可謂是多種多樣,但買鞋子也不僅是女生喜歡的,男性也會喜歡。隨著漢服的興起古代人的鞋再次走進了人們的視線,能發現古代人的鞋跟現代鞋尖是平的不一樣,他們的鞋前頭是翹起來的,這是為什麼呢?有什麼寓意和作用嗎?
  • 原來古人也用吸管?!
    默默關注 最近#原來古人也用吸管#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 讓我們看看古代的吸管長什麼樣子 碧筩杯|起源 看的人直呼#原來古人也用吸管# ?!
  •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如何認字發音?其實古人辦法很多,至今在用!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如何認字發音?其實古人辦法很多,至今在用!要學好漢語,首先要學好拼音,這就如同我們現代學習英語,要學好英語音標一樣,只有熟練掌握各種拼音技法,才能打牢認字的基礎。然而,中國古代並沒有漢語拼音,那麼在中華五千年的漫長歷史長河中,文字卻始終伴隨著我們,那麼古人靠什麼辦法來認字發音呢?據史料記載:清朝末年,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興中華的熱情,很多愛國知識分子紛紛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一些學者認為漢字的繁難複雜是教育不能全面普及的重要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 古人的智慧,從這個成語中就能看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胸襟
    古人的智慧,從這個成語中就能看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胸襟文/錦老師講歷史 圖/網絡前幾天,在抖音上有刷到papi醬的一條視頻,她在視頻中吐槽媽媽的俗語,看似吐槽,實則是秀了一把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愛。不知道你們是不是,反正我這個人看到有趣的視頻時,總喜歡去刷評論,很好奇我們這屆神通廣大的網友們會有怎樣獨樹一幟的觀點。其中我就刷到了一個網友這樣評論:有時候真怕俗語和俗語打起來。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本就是充滿了矛盾。而古人留下來的俗語或者成語也不一定就是針對某一件事的,我們要善於運用古人的智慧來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向古人學習「健康宅」
    或許,大家可以向智慧的古人學習一下,如何在家當一個「健康宅」。    在遙遠的古代,古人們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有平板電腦,也難以出遠門旅行,那麼,他們在家時到底在做些什麼呢?查閱史料可知,我們聰慧的先人有很多辦法能讓無聊的「宅」家生活變成詩一般的日子。    在古代,人們一般會選擇健身和靜心兩種方式來打發時間。投壺遊戲就是其中一種。
  • 佩服古人的智慧
    然而,現代的人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消暑保暖便捷的同時,也經常會感嘆古人的艱難。實際上,現實的情況與我們的想像相差甚遠,對於惡劣的天氣,古人們也有自己的解決辦法,古人冬天取暖也是各有奇招,甚至於古人面對酷暑是還有許多有趣的辦法,讓人聽起來甚至有些嚮往的感覺。
  • 古人寫錯字如何修改?
    古人在寫字著書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錯別字,而且沒有發現它們並進行糾正,這些錯別字就流傳下來了。這就是我們現在學習古文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通假字」。那麼如果古人發現了自己寫錯了字,他們怎麼來修改呢?最後才得出了一個比較令人信服的說法,這種刀型青銅片應該叫做「削」,實際上就是古人用的「橡皮擦」。紙出現之後,刀就沒辦法派上用場了。薄薄的紙,一撕就爛,何況是用刀來刮。這個時候,出現的一些修改錯別字的方法就和現在使用的差不多了。直接用毛筆塗掉是最簡單的辦法,這是在剛寫完一個錯別字就發現了的情況下採取的補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