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發願朝拜南海,遇老和尚點撥,參悟了「化緣」二字的禪機

2020-12-12 吳學華講歷史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有話要說:很多有心向佛的讀者朋友,看了《印光大師》和《虛雲長老》的其中一個章節之後,就留言說要保佑什麼什麼的,其實這是你們內心的一種祝願,這是好事。但是要想真正有福報,還需多多行善,儘可能的去幫助別人,並不是嘴巴上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佛祖就會保佑你,心不善,不捨得去付出努力和勞動,自然就得不到福報。那些處在人生迷茫中的朋友,建議你們沉下心來,好好看完這兩本書,看看這兩個得道的高僧,是怎麼做人處事的,相信你們對人生會有一個真正的領悟。需要布施收藏的,請私信我

上一節說到印光大師被逼回家後,又偷偷溜走回到寺院,和師傅有了一通禪理對話。

印光明明聽出師父的話中含有暗示之意,而師父偏不認同,遂道:「您是提醒弟子,我的大哥既然能到這裡,必定還會來尋找?」說著撲通跪下,「師父,弟子在這裡住不得了,弟子虔心出家禮佛,懇請師父指點迷津!」

道純不由讚嘆說:「你一點就透,果然穎悟非常,為師也願意成全你。天下之大,何處不可藏身又何處不可修行?」

「師父說的是,只是弟子涉世不深,不知該到何處修行為好。」道純想了想道:「老衲雖然空有把年紀,其實見識有限,好在我早年有幸拜光明法師為師,於佛法上才有小悟。」

印光道:「弟子也曾聽說過光明法師,可謂如雷貫耳,只是不知是您的師父,弟子如能在他下面聽教,實為三生之幸,不知師父能否玉成。」

道純道:「光明大師如今在皖南徽州小南海,那裡遠隔萬裡,你大哥無論如何是找不到的。只是萬水千山的沿途艱辛,不知你有沒有決心?」

印光聽了大喜,連忙給師父頂禮:「謝師父,弟子不懼千山萬水,只怕家人來找!」他唯恐大哥會循跡而至,整個晚上不敢合眼,次日天麻麻亮,一聽到山林裡鳥兒嘰嘰喳喳,就慌忙起床,飯也顧不上吃了,背著包袱向師父師兄弟們辭行。

道純原本認定印光是自己最理想的衣缽傳人,心裡萬般難捨,又想到他此去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諸多辛苦,也不亞於當年玄奘西天取經,不知不覺流出眼淚來。他打開箱子,箱子裡保存著他多年的積蓄,其實十分寒酸,也就幾兩碎銀子,此外就是幾貫銅錢,本是計算著給寺院僧眾添補夥食的……這會見印光要走,有心給印光多資助一點,可又擔心寺院其他徒弟說自己偏心,他兩手發抖,拿起一塊小銀子又放下,放下了又重新拿起……忽然看到一個遠方居士供養自己的一塊洋錢來——聽有人說抵得上一兩銀子,便咬咬牙拈在手裡,走出去塞給印光,哽咽著說:

「印光師,此去萬裡關山,少不了沿途化緣風餐露宿,實在是困難重重。你身體孱弱,臉皮又薄,讓為師難以放心哪。有一句話你好好記住了:俗家說『四海之內皆兄弟』,我們佛家也有句『天下僧人皆如來弟子』的話,到了那挨餓受凍的緊要處,他們必定會相幫於你的,你可要放得下面子相求,別虧待了自己才好啊。」

印光連連答應,給師父頂禮三拜,跟師兄弟們灑淚告別:「師父……保重!列位……師兄師弟,請你們原諒,印光……情非得已,並非……有始無終!」說罷,一步三回頭,踉踉蹌蹌走下山去。

印光打定主意不去長安,徑直朝南走。到了山南一個小鎮,已是黃昏時候,回首翹望南天,巍峨的終南山完全隱蔽在濃重的白雲之中,印光心裡好一陣惆悵。此時,街道兩邊的飯館飄出濃鬱的香味,他才感覺出肚子裡咕咕直叫,依稀記起自己只顧趕路,還沒有吃過一餐飯呢——沒有聞到飯菜的香味還好,一聞到那誘人的香氣,肚子就叫得更加厲害,仿佛有幾把看不見的小刀在不住地割著肚心一般難受。他的手下意識地伸進衣兜,摸著師父送給的一塊洋錢,耳朵裡忽然響起師父的聲音:「此去萬裡關山……」剎時仿佛觸著火爐裡滾燙的煤炭,慌忙抽出手來,按住作痛的肚子。

「羊肉泡饃!正宗的長安羊肉泡饃哪!」一個沿街叫賣的小販挑著擔子擦身而過,濃鬱的香氣鑽進鼻孔;另一邊,緊接著又響起吆喝:「饅頭饅頭!地道的長安白面饅頭哪!」

吆喝聲此起彼伏,似乎肚子裡也發出了響亮的吆喝。印光趕緊捂住耳朵,極力抵禦那充滿誘惑的吆喝,快步離開了店鋪離開了叫賣的小販。他本來也知道,長安方圓的市民都有好善樂施的傳統,行腳僧人向饅頭店化緣,那些老闆多半會笑嘻嘻地端上來,然而,他從來沒有出門化過緣,何況自己束髮受教,一向牢記「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怎麼能開口呢?

暈頭暈腦在街道漫步,肚子裡的吆喝停止,他忽然又想起師父的教誨:「天下僧人皆是如來弟子」,眼前忽然一亮,便沿路打聽功夫不負有心人,總算找到一家簡陋的小寺,正好老和尚還在昏黃的油燈下念經,他趕忙走進去,大著膽子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後學是終南山蓮花洞寺院的,請老師父慈悲,賜給一點殘飯剩菜充飢如何?」

而後,印光大師又簡單地說了自己的經過。

那老和尚看出印光還是沒有受戒的沙彌,果然動了出家人的慈悲心,當即給他拿出剩餘飯菜,留他在寺院歇宿。看著他狼吞虎咽的模樣,老和尚便誠摯地點化他說:「你是道純和尚的徒弟,就應該知道,我們出家人,生來就是穿千家衣、吃四方飯的方外之人,不要為了面子虧了自己肚子。聽你的意思,是要到徽州小南海去參學,那萬水千山的路程,若是照你這般羞於開口化緣的模樣,連長安都走不出,豈能到達小南海?」

印光恍然大悟,明白羞於化緣必將寸步難行,躬身謝過老和尚。第二天早晨,他匆匆起身告辭。老和尚讓他吃了早飯再走,他說:「我感謝老師父指教,明白了化緣即是上化佛道,下化眾生,終生受用不盡!後學從此別過了,老師父保重!」

老和尚呵呵大笑,讚嘆道純收了個悟性好的徒弟,跟他合掌告別。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印光一路坦然化緣。曉行夜宿往南走了三天,卻見沿途的人戶逐漸稀疏,路人臉上個個面黃肌瘦,一望而知日子艱難,不由得感慨萬千。看看進入鎮安縣城地面,忽然想到沿途難免有荒無人煙的偏僻之處無從化緣,毅然拿出道純師父贈送的一塊洋錢兌換。那縣城錢莊夥計從來沒有見過洋錢,面有難色擺手說:「小師父,要是銀子還好,銀子我們看得出成色稱得出重量,可這樣的東西……也是錢?你還是……上別的地方去吧!」

印光正在為難,倒是一家首飾店老闆覺得有趣,對著光澤吹響了放在耳邊細聽,看準了這是銀子,有心沾他的便宜,狡黠地說:「誰也沒見過這樣的錢,只怕惹麻煩呢!看在你是個出家人的份上,我用它打成首飾。不過嘛,只能換八百銅錢,你不幹就拉倒!」

「八百就八百!我就用這八百,走到小南海!」印光果斷地答應了。

那些人聽說他就用八百走到小南海,一個個哄然大笑:「這小和尚瘋了!小南海萬水千山的,八百錢能走得到?」

印光笑吟吟稽首:「敢問各位,當年玄奘法師去西天取經,身上帶了多少錢?」

「這……」那些人目瞪口呆。這時,人群中走出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對著印光上下打量,誇讚說:「好志向!我看小師父器宇軒昂,必定成功而返!老朽跟你約定,一旦小師父自南海還,請你作一個全堂的水陸道場!」

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秋天,21歲的印光離開鎮安縣,形單影隻踏上了往小南海去的路途。一路之上,長年出門的好心人告訴他,到安徽路程萬裡,東面是崇山峻岭,最好先朝鄰近的湖北走去,然後再沿途打聽不遲。印光覺得深有道理,自是一路打聽一路行走。

他一路上孤零零地,晴天看著太陽方向,陰雨天就沿途請教路徑,餓了便向人化齋度日,天黑了就隨地而臥。當然,他儘量打聽沿途的大小寺院,懇求寺院的僧人提供方便。親幫親,鄰幫鄰,和尚幫的出家人,那些和尚儘管陌生,果然天下和尚一家親,得知他竟然一個人前往南海參學,不禁生出幾分敬重,給他提供食宿,還熱情指點路徑。

秋去冬來,呼呼寒風裹著大片的雪花撲面而來,再加上人生地不熟,印光一天還走不上三二十裡。有一次走到陝西四川兩省交界之地,恰巧碰上一個大戶人家做法事放焰口,領頭的和尚因為徒弟病了缺人手,讓他去幫忙,還許諾給他五百文銅錢的酬勞,他連忙合掌說:「後學深謝師父關愛,無奈出家日淺只知念佛,沒讀過幾篇經書,實在不敢濫竽充數!」那和尚聽了呵呵大笑:「你這小和尚也太老實了!須知坐堂也好,行腳也罷,誰都是照本宣科盡人事,有什麼濫竽充數的?」他再三推辭,那和尚嗟嘆不已……過了幾天,正是大雪封山的惡劣天氣不能走了,印光就給村子裡的農戶寫對聯,甚至還幫著別人軋草餵牛馬,以求一日溫飽。

風雪稍停,他不敢遲延,仍然踏雪南下。眼看到了大年三十,他不便打攪別人,就走到一家寺院去掛單。寺院住持憐憫他孤單一人,便留他幫著抄寫經文,提議說:「我們寺院也有上代祖師留下的許多經書,你何必捨近求遠到小南海去呢?不如留下來,一樣也是參佛修行。」

他連忙說:「我秉承師命前去小南海,實在不敢須臾忘懷,待新年過去,還當繼續前往小南海參學,請老師父見諒!」

不知不覺過了三個月,已是光緒八年的春天二月,印光來到了湖北省竹谿縣境內。此時已是春暖花開的時候,看到沿途的農民在地裡開始了新的一年勞作,他不禁生出感慨來:此處遠隔家鄉數千裡,想來大哥再也不能找到自己了……一年之計在於春,大哥可否也在忙碌?農民開始了新的計劃,可是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到達小南海呢?

「小南海?我們只聽說觀音菩薩在南海,沒聽說過還有什麼小南海!」那些農民只知道春種秋收,對南海北海的一個個搖頭不知,反倒是一個老婆婆說:「我們竹溪有個蓮化寺,我每年到那裡去燒香拜佛,寺院裡的和尚準能知道小南海,你去打聽打聽好了。」

在竹谿縣,蓮化寺算得大寺院了。印光抬頭一看,只見一片蒼翠的竹海掩映之中,分明露出翹角飛簷的青瓦。這蓮化寺系龍象和尚於公元665年在竹谿縣蔣家堰鎮小河口創建,後經明、清擴建,改名為「蓮化禪林」。唐時蓮花寺曾住有僧眾百餘人、建築物三百多間。蓮花寺寺院建築選型美觀雄偉,環境取材和培植藝術非凡,飛簷、鬥拱、花格、彩繪壁畫巧奪天工。蓮花寺自唐建成便寺名遠播,「雲水高僧皆投入寺」,為鄂西北、陝南的佛教聖地。同時,該寺又地處鄂陝交界之地,也成為鄂陝兩地交往大事的會商之處。同治元年,此寺被太平軍燒毀,後由山谷和尚重建於瓦礫之場。重建後的寺院雄偉,超於舊建。遊客、香客絡繹不絕,甚為繁榮。

印光先入山門,然後拜見寺裡知客師,請求指示前去小南海的路徑,同時懇請結緣一身袈裟,以便一路換洗前去小南海。

那知客微微而笑說:「小師父志向可嘉,然而此去小南海,尙有千裡之遙。恕我實言相告,本寺有規矩,出家人一年只能發給一身僧服,即便方丈也不能破例,實在是不能給你。你是外省還沒受戒的沙彌,得稟報方丈大和尚許可,方能掛單,還望小師父海涵!」

印光心裡沉思:此去小南海千裡之遙,沒有僧服換洗是萬萬不能的!自己當然知道寺院規矩,只有高僧大德才能得到寺院禮遇,自己是個沒有受戒的沙彌,理當充任雜役才能換取掛單的待遇,當即稽首道謝:「後學理會的。後學在終南山蓮花寺修行的時候,便銘記『楊歧燈盞明千古,寶壽生薑辣萬年』,我情願在寶寺服役,懇請知客師慈悲收留!」(預知印光大師在這裡能否有所奇遇,請看下一節)

相關焦點

  • 印光大師欣慰:你們捨生忘死去抗日,勝過我這個只會念經的老和尚
    妙真等人看到,師父說到「可恥」二字的時候,面紅耳赤,聲音洪亮,在佛堂裡生出嗡嗡的回音,深深鑽進每個人的耳朵,無不在心裡產生強烈的震撼。他明白,師父這是真心實意反對給他祝壽,只得改變主意,誠懇地說:「本來,這是弟子們一片心意,既然師父堅持不辦,弟子遵命執行。
  •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印光大師開示】刻實論之,大乘法門,法法圓妙。但以機有生熟,緣有淺深,故致益有難得與易得耳。善導,彌陀化身也。歷敘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舍淨土,為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淨土,不敢違其所願。善導和尚,早知後人者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展轉企慕之狂妄偷心。誰知以善導為師者,尚不依從。則依從之人,殆不多見。豈夙世惡業所使,令於最契理契機之法,覿面錯過,而作無禪無淨土之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之輪迴中人乎。哀哉!
  • 達勝法師:學習印光大師的高尚品德
    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學習高僧大德是重要法門之一。又一次,天氣嚴寒,蘇州城裡有一位錢姓居士,帶著工匠到印光大師關房裡給裝置洋火爐。大師堅決不受,還對居士說:「人生不可享受過分,要是自己無德,空去享用,那便是折福。」但這位居士卻十分誠懇,再三請求,必須供養。最後,大師只好說:「要安,就安在外間客廳裡吧,讓大家一齊暖和。」
  • 化緣是什麼意思?和尚化緣並不只是為了食物,更是為了普渡眾生
    說到和尚,我們都會想到著名的唐三藏法師,不過不管是和尚還是我們普通人,都是需要吃飯,而我們普通人每天就是自己買菜做飯之類的,而和尚卻是叫做「化緣」,並且我們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看到和尚經常是穿著普通長衫,手拿著缽盂,到了吃飯的時候就去每家每戶的化緣求取食物。
  • 三步一拜,五步一叩,行腳幾萬裡,連印光大師都很佩服他
    於是,戒然便請求父母準允他隨同北地僧侶一起南下浙江,前去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在浙江普陀縣),朝拜大慈大悲的觀世音普薩,為父親祈福禳災。父母先還以路途遙遠、歸期難望為藉口,不想讓他遠行他鄉。但是,戒然這回卻態度十分堅決,一副非去不可的勁頭。他的父母見了,心知不可阻攔,便聽任他南下朝佛去了。
  • 自己知道自己前世是和尚,前去求見印光大師,大師指點他念佛
    民國十年,吳引之朝禮普陀山,會晤印光大師,自稱前世是個雲南和尚。第二年,印祖去揚州刻書,途經蘇州,順便與他會面,以為他還能明白過去生的業因,可見面才發現他已經絲毫沒有這種印象。  八年後,大師在蘇州報國寺閉關。
  • 印光大師度化「才女」:倘真有宿根,當不負老僧此一呵斥也!」
    印光法師賜法名「慧超」;皈依太虛法師後,賜法名聖慧;祝髮為比丘尼後依根慧法師,賜法名曰本空,字又如,號弘量。正當她們吃過晚飯,各人提著一袋遊泳衣褲準備出發時,只見門口急急走來一個年輕僧人,手中拿著一張紙條,對大家打個問訊說:「諸位女居士,印光老法師讓我送信,叫大家千萬別去海邊遊泳!」說著遞過紙條。大家圍過來看,只見上面寫著:「諸居士!南海多漩渦,所謂驚濤如虎,防不勝防。每年有人慘遭滅頂,切勿兒戲,後悔莫及!」
  • 印祖開示:回向發願。《印光法師嘉言錄》72、73、74、75、76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三、示修持方法】白話文:甲、示念佛方法72.你作的發願文,文義雖然宏大。卻必須是真實從內心而發,這才名為願。【書一】五二75.念佛發願,應當在朝暮念佛完後(晨朝十念,也是先念佛,然後發願),或者用《小淨土文》。如果身心有閒暇,宜用蓮池大師《新定淨土文》。此文詞理周到,是古今最好的發願文。必須知道讀文發願,就是讓我們依文發願。不是僅僅讀文一遍,就算是發願啊。
  • 佛法說一個字,放;說二個字,放下;說三個字,放得下;說四個字,徹底放下.
    尊者師父上人慈悲,諸位同修慈悲,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遵賢冒昧報告的題目是:「成佛之道簡中至簡」。  從二O一四年九月至二O一五年十一月,整整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海賢老和尚的光碟我看(聽)了二千零三十遍。  下面,我想和諸位同修匯報、交流、分享以下三個方面的心得體會,願與大家共勉。
  • 印光大師熬夜研讀佛經,那種專注與執著的精神,令方丈刮目相看
    (作者有話要說:很多有心向佛的讀者朋友,看了《印光大師》和《虛雲長老》的其中一個章節之後,就留言說要保佑什麼什麼的,其實這是你們內心的一種祝願,這是好事。但是要想真正有福報,還需多多行善積德,並不是嘴巴上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佛祖就會保佑你。心不善,不捨得去付出努力,自然就得不到福報。
  • 印祖開示:發願、回向。《菁華錄》(76-81)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印光大師著/曾琦雲 譯註)白話譯文:第三章 淨土修持方法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就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然修妙行,可感來的果報就很卑劣了。79、回向發願心,就是以自己念佛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全部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有這種心願,功德無量。若只為自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也狹小了。譬如一盞燈,只有一盞燈的光明。
  • 【歷史】李炳南居士與印光大師的因緣
    那些書多提到印光法師,心想印光法師必是有道高僧。同時,了解到同縣的大文學家張廣傳是印光大師的皈依弟子,濟寧老友也推薦他應皈依印光大師。  後來,鄰縣有土匪死屍未埋,李炳南發起埋屍活動。事後,鄰縣推薦一位林姓代表來致謝。李炳南看到林氏腕上戴有一串念珠,言談間得知他也是印光大師的皈依弟子,於是說出自己想皈依印光大師的願望。林居士答應寫信介紹皈依。
  • 印光大師法語的人生哲理
    通過書信法語往來的方式,印光大師教化了數以萬計的弟子。他的很多弟子通過他的教化,都成為恪守人倫道德規範又具有虔誠信仰的佛子。印光大師有很多書信法語告訴學徒為人處世的道理,給人以警醒作用,被後人奉為為人處世,修證成佛的格言。下面就向大家介紹印光大師的一則在佛門中最為流行的法語,來分析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大師的這則法語為: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
  • 近代四大高僧之一印光大師的「十念計數法」
    印光法師(1861—1940),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四人分別是虛雲老和尚、太虛法師、印光法師和弘一法師
  • 印光大師十念計數法與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
    【印光大師十念記數法】  印光大師開示十念法:所謂十念計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
  • 自了法師:從海賢老和尚反省我們求往生的信願1-6(力薦)
    不肖弟子冒昧報告的主題是,生死心不切,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從海賢老和尚反省我們求往生的信願(一)。  提綱。一、開頭。二、提出問題:(一)普遍現象:念佛功夫不得力。(二)根本原因:生死心不切。(三)生死心是入道基礎。三、分析問題:(一)生死事大。(二)「死」字真正含義。(三)海賢老和尚榜樣。(四)古人修行榜樣。四、解決問題:(一)印光大師開示生死心切。
  • 什麼是和尚、法師、阿闍梨、大師、方丈、住持?
    一,和尚。和尚一詞,並不是佛教專用名詞,和尚是梵語音譯,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親教師,親自教導你,給你授業的老師,學生稱他為和尚。和尚不一定是出家人,居士也可以稱和尚,像雪廬大和尚,指的就是李炳南老居士。在一個寺院裡,沒有給你上過課的,只有一個人能稱為和尚,就是住持、方丈,因為整個寺廟的講經教學是他負責的,是他決定的,所以住持、方丈也稱和尚。和尚是出家人中最尊貴的稱呼,不是人人都可以叫和尚。二,法師。通達佛法並且能為人講說的人稱為法師,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稱法師的。
  • 印光大師談素食推廣
    推廣素食的方法素食的好處諸多,學佛之人理應善巧方便令家人也獲得利益,印光大師開示:「當孝順父母,無違無逆。委曲宛轉,勸令入道。斷葷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脫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決不依從,亦勿強逼,以失孝道。
  • 福厚老和尚坐缸三年真身不腐 預計春節前塑成金身
    從事「肉身佛」製作三十餘年的吳德玉告訴記者,在他所見過的出缸「肉身佛」中,福厚老和尚「金剛不壞之身」可謂圓滿,「自然弓背盤坐體態好,骨骼還略有彈性」。吳德玉表示,為福厚老和尚塑金身,僅需對手臂、腿部等處用磚灰、瓦灰進行簡單修補,無需再將其塑泥,即可貼金,「這才是最自然、真實的肉身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