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城南舊事》是臺灣文學祖母級人物林海音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品。作品講述了英子童年時在北京城南的一些回憶,由此表達對於童年的懷念之情,同時,也從一個孩子的視角把當時的社會從小的方面展現出來,引人深思。
作品首版1960年發,198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執導。相信看過片子的人都會對影片中的主人公英子印象深刻。那個眼神,是真的很絕了。
電影從小女孩英子的角度講述了瘋女人秀貞、厚嘴唇年輕男子、宋媽的家庭三個故事。與原著作品相比較,由於電影篇幅的限制,拍攝時去掉了原作中「蘭姨娘」的全部,其他部分也做了適當的刪減和融合。
此篇要寫的是惠安館未婚先孕的女子秀貞的故事。
大家都說秀貞是個瘋女人,胡同裡的人都怕她,不敢去接近她,她每天站在自家門口呆呆地望著,像是在等什麼人。
大家都叫她惠安館的瘋女人,誰也不願意去接近她,宋媽也交代英子不要去招惹她。英子可不怕,她眼睛直勾勾地看著那個女人時,女人竟對英子溫柔的笑了,英子覺得她很奇怪。英子去找秀貞的第一次,她抱著英子喊著小桂子,她以為是她的小桂子回來了。後來,秀貞成了英子第一個好朋友,她總是偷跑到惠安館去找她。
秀貞一家在惠安館看館子,惠安館是一位福建姓陳老爺趕考時住過的地方,中舉後修繕此處供福建趕考的窮學生居住。六七年前,惠安館住了一名北大的學生,他叫思康,青年男女之間的互相愛慕生出情愫是再正常不過的。秀貞與思康相愛了,母親知道秀貞也到了出閣的年紀,覺得家裡有個讀書人還是很不錯的。
思康的母親病了,他回福建家中去看望母親,承諾秀貞看望完病重的母親回來一定娶秀貞為妻,可這一走,就是六七年杳無音信。他不知道秀貞懷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出生後,秀貞的母親將孩子扔到齊化門城根子底下,告訴秀貞孩子出生就死了,於是,秀貞瘋了。
秀貞的瘋是封建道德標準對於未婚先孕的不可接受的必然結果。就是這樣一個可憐的女人,竟成了英子的第一個好朋友。
「見到我們家小桂子,記得讓她回家」,這是英子和秀貞之間的約定。妞兒和英子一般大,她是養父母在齊化門那邊撿來的,生計所迫,養父讓妞兒學唱戲養家,表現不好就會遭到打罵,小姑娘渾身青一塊紫一塊的。妞兒是英子的玩伴,倆小孩總在一塊玩耍。
妞兒的脖子後面有個胎記,原來,妞兒就是秀貞的女兒小桂子。大雨的夜晚英子帶著妞兒去找秀貞,秀貞拉著妞兒說去找她的父親思康,喊著火車要來不及了。英子昏迷了十天,醒來後知道了大雨的夜晚秀貞和妞兒壓在火車下死掉的慘事,那時候的英子,大概還沒太明白這些。
妞兒的眼睛有淚坑,和她的母親秀貞一樣,宋媽說,有淚窩坑的人都是命薄的人,果然,是這樣的。
後來英子和家人搬了家,關於惠安館的故事也因此落下了帷幕。悲傷的故事成為英子童年裡沉重的記憶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