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上樓」習慣嗎?住進新房的他們,這樣說……

2020-12-16 話匣子

為改善農民的生活居住條件和鄉村風貌

上海正在穩步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

曾經居住環境不佳的農民

有的「上樓」住進高層

有的「平移」到村裡的新宅基

告別相伴幾十年的老宅

農民們在新家住得慣嗎?

我們最近來到奉賢區柘林鎮

走進幾戶「集中居住」的居民家中

聽他們講述在新家的生活

「拆的時候我第一個籤字」

夏夢興 79歲 原新塘村村民 現在居住在動遷安置小區「如意家園」

現在的「如意家園」,就是老早我們「新塘村」的土地。2018年3月份,當時如意家園剛開始分房,我是第一個選房的!14年3月籤約,我也是第一個。

有兩個兒子,都同意,怎麼不同意?我們這個年紀,高樓不住,還是去住那個老宅基,不合算了。第一點,農村不一定空氣好,家家都是燒土灶。第二點,房子快倒下來了,我們房子很破了,八幾年造的,颱風來了要擔心,怕塌掉。搬到這裡來麼,什麼也不擔心了,風吹不動,安心了。這樣,政府給了你房子,還要跟他們去吵啊?「不要,不好拆」,那變傻瓜了!

我這裡一房一廳,這個小區裡面最小一套,我自己隔了一間,自己睡覺的地方,讓老伴兒住正房間,她做了一生也很苦,讓她住了好一點。71個平方,夠了呀,如果這個房子放在市區,那不得了了!

我兩個兒子,四代人,拆遷時一共拿了四套房子,二兒子家的兩套準備賣掉,置換到南橋去,大兒子跟我住在一個小區,他下班了過來,有什麼困難,來照顧。

我在市區工作過,捕魚的。我是17歲、18歲去念書的,到上海水產學校,讀了一年半,他們要人了,上海不是有個漁業公司嘛,到東海、渤海,遠洋的,我做了17年多。回來1983年,開過小廠、收過廢鐵、門衛也做過,什麼都幹過。

她以前在農村種點菜,現在給她土地她也種不了了,年紀大,一身病,一年到頭吃藥,去種什麼啊?我種不來,弄點水可以,挑挑水。

看病麼,我們居委經常請外面醫生來的,到生活驛站,量血壓、檢查,如果真要看病了麼,到醫院去了。生活驛站那邊還有生鮮超市,一般這裡有的就這裡買方便一點,如果自己要吃點海鮮、要買點其他菜,到外面也很便當,電瓶車10分鐘就到南橋,什麼都買到了,買一次要吃三天、五天都可以。

以前的鄰居麼,分了東一個西一個,晚飯吃好以後出去了碰到了,你住哪裡、我住哪裡,還聊聊天,串門不會。不寂寞,子女都來,孫子孫女都來。小區裡活動很多,健身的、老年人活動室都有。但是我不會搓麻將,我愛看電視。就這樣過一天幸福一天,就可以了。

「我拿的最大的房子」

馬琴容 原漁業村村民 現在居住在如意家園

我們原來家裡是80年造的房子,房子很「攤板」的,時間長了都塌掉的,我07年還修過一次,牆壁上都是漏水,蟑螂、蒼蠅,弄不清爽。現在好了,桌上放點菜,你放一夜沒有垃圾的。像我們在9樓,今天西風,空調都不要的!

我是第一個拿這個房子,拿的最大的房子,三室,137個平方。就我們老兩口,兒子麼哈工大畢業,在東北,今年虛歲44歲。女兒在閔行區,周末回來看一看,我們兒子過年回來,一天兩個電話。

我們兒子女兒戶口都在家裡,拆遷享受都有了。我們老兩口只有90個平方,我們兒子為了我們開心,讓我們拿最大的,就是叫我們住大的開心一點。人家分房子吵得很,我們有兒子女兒,到現在帳都沒算。

底樓有一套是我們老兩口的,出租。我借房子出租,都講好,你們不要高空拋物,不要亂丟垃圾。我們要看,看這個人講話素質差,我們不要。我們女兒一套14樓的,住著兩個東北的大學生,她們在考研究生,兩個小姑娘。下面租給一對胡橋拆遷的老兩口。

我們以前房子只有171個平方,現在有400多個平方,要憑良心講話!我們現在是稱心滿意,希望我們自己健康長壽,不要依賴小孩,現在能動,對小區做做好事,做點志願者。

如意家園小區共有1600套動遷安置房,60歲以上老人近600名。和早些年建造的動遷安置小區不同,這裡全是帶電梯的高層。社區醫生每周來小區的生活驛站給老人們做檢查,驛站裡還引進了一家生鮮超市。

當然,對於另一部分農村老人來說,接地氣的宅基,仍是他們首選的生活方式。為此,奉賢區這幾年在推進農民集中居住的過程中,推出了「平移」的新模式,在同村或者鄰近的地方闢出一塊地,集中建造新的宅基,同時配上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

「兒子現在住回來了」

陳財勤 虹光村村民 現居住在「平移」後的新宅基

我搬過兩次,先是碰到造新滬寧高速公路動遷,可以讓我重新造宅基。我兩個兒子,當時一個想要造點廠房,一個要買商品房,所以他們當時都沒有造宅基。我老頭子反正一個人,造了三間小平房。

後來又碰到工業區開發,將近100畝的企業要進來,宅基地要拆遷,政府允許在這裡集中造新的,他們同意了,15年的時候。兩幢房子靠在一起,像聯體別墅一樣。

這裡的房子住著比較舒服,一個麼大,到新寺街上方便,到老年活動室也方便。我原來住的地方,到鎮裡來要三四裡路呢,兩公裡路。以前麼騎自行車,現在年紀大了,自行車也騎不動了。

我現在跟著小兒子住,跟小的一起肯定習慣的。如果一個老人住有點想法的,老娘子沒了,小子不在身邊,要減少壽命的。這裡跟小的談談,不寂寞。原來那裡一個人,「走進一盞燈,走出一把鎖」。那裡我三間平房還在,還可以種點蔬菜。

「走進一盞燈,走出一把鎖」,這是很多農村獨居老人生活的現實寫照。這次採訪的主題是集中居住,但聊著聊著,三位老人不知不覺地都把話題轉移到了孩子身上,交談中,記者知道了夏夢興的兒子、孫女都在醫院工作,看病、配藥比較方便;馬琴容的兒子是「學霸」,考上了哈工大,現在工作也很不錯,女兒「稍微差一點」,上海大學畢業的;陳財勤的兒子總是不放心他獨自住在鄉間……講起這些,老人們都「剎不住車」。

當下,很多農村存在「空心化」現象,宅基上多是獨居老人和外來務工人員,本鄉的年輕人不願回去,多半是因為交通不便、環境不佳。而「上樓」和「平移」,能顯著改善農村的居住環境、生活品質,更容易被年輕人所接受,老人們從而也得到了更多同子女相處的時間。

鄉土生活

正在以新的形式延續著

……

小康,記在《詩經》上,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夢想;小康,寫在報告裡,代表了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和歷史許下的鄭重承諾;小康,就在我們每個人每一天的生活中,不僅是衣食住行,更體現在城市溫度和歸屬認同。

9月1日起,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中推出《走街鎮,進社區,看小康》融媒體系列報導。廣播記者、編輯、主持人深入城市的各個角落,用話筒記錄上海市民的幸福生活,用聲音傳遞人民城市的前行力量,用影像帶來更高水平小康的生動圖景。大家除了關注「話匣子」微信公眾號,還可以登陸「話匣子」和「阿基米德」客戶端,點擊收看系列短視頻,在《990早新聞》中,收聽相關的錄音報導。

部分照片來源:平婧雯

-本文完-

版權聲明: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

相關焦點

  • 「被逼上樓」的農民:老房強拆,新房未建,窩棚裡等明天
    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裡說:農村居民點遷建和村莊撤併,必須尊重農民意願並經村民會議同意,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集中上樓。至於我們能做的,唯有更多曝光、更多關注,讓地方上的合村並居多一點顧忌,也多一點規範。除此之外,小巴還聯繫了一些當事人、鄉村治理學者和法律人士,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說法。
  • 「農村人住上樓,好日子到了頭」,為什麼會這樣說?
    「空心村」不僅浪費了土地資源,也是不利於村莊發展的,所以為了改變這個局面,不少地區這時候開始搬遷撤併、合併村莊了,這樣一來,農民也能住進樓房了,不過,村裡老人卻說:「農村人上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會說「農村人上了樓,好日子到了頭」呢?
  • 「合村並居」新變化,叫停「一刀切」,上不上樓?農民說了算
    最近一段時間,山東地區合村並居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大家比較關注的還是補償標準、農民上樓等方面的問題。為什麼要從山東地區開始試點呢?山東有些地區已經開始合村並居的試點,有些農民對這項措施不是很了解,影響了進度。甚至有的人還質疑合村並居「逼農民上樓」。為了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6月17日的時候,山東省相關部門,開了發布會,也對這些質疑做出了回應。大概的意思就是不再「一刀切」,沒有進行大範圍的大拆大建。
  • 農村徵地拆遷,土地徵收,農民上樓,對農民來說到底是喜還是悲?
    但在原來,離城鎮比較近的農村,他們因為徵地拆遷的時候比較早,所以很多賠償方案都是比較被動的。農民的土地被徵收,農民上樓,帶來的卻是不一樣的生活。 編者曾經走訪了一個十年前徵地拆遷的農村,其中有幾戶農民的生活特別有代表性。今天,來跟大家一起聊一聊。看看他們的生活比起原先在農村,是喜還是悲?
  • 宅基地管理規定:一宅一戶,不能強迫農民「上樓」,這些要注意
    只說真話的農民公眾號宅基地管理規定:一宅一戶,不能強迫農民「上樓」,這些要注意。在建造新房時,舊房也需要拆除歸還發包方,一旦有過買賣贈予的經歷,再次申請就不能審批了。2、不能強迫上樓各地需要遵從農民的個人意願,不能強迫性的要求農民上樓,
  • 上樓農民陽臺種菜拼創意(圖)
    本報訊 (記者楊旗)農民搬遷上樓後,利用陽臺種芽苗菜,拼起了創意。昨天,大興區瀛海鎮舉行「農藝入戶」工程芽苗菜種植技術比賽。比賽現場,回遷農民帶來的80盆形式各樣的芽苗菜一爭高低。
  • 農民「上樓」到底是好是壞?為啥有人不願意?聽聽老農怎麼說!
    但是如果說現在要讓農民跟城裡人一樣都搬到一起去生活,住在高樓大廈裡面,我相信很多農民其實心裏面都是不願意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農民考慮的非常實際,他們以農業生產為生。雖然現在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但是大多數人等年紀大了之後還是會回到農村,還是要到農村裡面養老,而如果讓他們搬到小區裡面集中居住的話,可能就會離自己的土地更遠,也不方便跟蹤那麼晚年生活沒有很好的保障,再加上農民的養老金又比較少,如果沒有穩定的收入,農民的日子肯定不好過。農民上樓之後,他的房面積可能就不像原來那樣,會有院子,會有地方堆放農具,堆放一些東西。
  • 受爭議的「合村並居」:搬上樓,以及今後的日子
    經過辛勤勞作,她們攢下了一些錢,兩年前花20多萬元蓋了新房,寬敞明亮,拖拉機等設備也可以開進院子裡。「搬上樓後我們種地怎麼辦,拖拉機收割機往哪裡放?不種地了,社區那邊也沒什麼工廠企業,我們也沒處上班去。」像鄧梅這樣在村裡種地的80後、75後還有很多。上樓後對生計的擔憂在村民當中比較有代表性。
  • 農民拆遷上樓的政策 樓房免費住還有補貼?
    現如今農村的福利是越來越越好了,近年來農民拆遷上樓的政策也普遍開始實施,那麼該政策相關的具體細則是怎樣的呢?拆遷之後讓農民免費住上新樓房,而且還有補助可領,這對農民朋友來說是一大福利,可是農民拆遷上樓的意願卻並不高。
  • 新房搬進運氣看三年嗎 為什麼新房三年災 房子住著不順怎麼破解
    搬家是一件重大的事情,是從舊環境到新環境的過程,搬進新房中也是有很多的說法的。一般來說,有些人在搬進新房後的前三年都不是很順利,甚至會出現一些災難,這是民間流傳的說法,很多人也比較信這個。那麼新房搬進運氣看三年嗎?為什麼新房三年災?房子住著不順怎麼破解?
  • 「合村並居」會給農民帶來什麼?農民甘心住進樓房,還是安土重遷
    我的老家在就心裡原來的村子後面蓋了一個很大的小區,全是那種帶院的小洋樓,真的很不錯,我去看過,每家都有個小院,很人性化的契合了農民的生活習慣。不過也有的沒搬進去,原來的老村子還存在,好像這樣一直持續了好幾年,不得不說搬遷很人性化,沒有強拆強遷。超過多大年齡的老人好像還有什麼優惠,我奶奶過90歲了就享有這優惠政策。
  • 在莫幹山旅行,住進山區農民家,才發現他們的生活水準非常好
    在莫幹山的旅行中,大部分的遊客們住進山區農民家裡,後來才發現他們的生活水準非常好。其實農村也因為時代的原因,得到了許多改變。除了交通不是很方便,其他都挺好的。在這裡大家感受不到城市的喧譁,也不用爭分奪秒地上班,可以安靜地坐在草坪上,看著天空的白雲,慢慢地跑過自己的頭頂。
  • 農村舊村改造,免費住新樓還能領補助,農民卻說不合適,為啥?
    而城市就不用多說了,這幾年在城市的人都能感覺到日新月異的變化,可以說城市基本完成小康的目標,甚至有的地區遠遠超出了小康的水平。而另一方面農村呢,相對而言發展比較緩慢,農村生活節湊慢,所以目前看,要想在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農民必須加大發展力度才行。為此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計劃。
  • 農村要合村並居,為什麼農民不願意住樓房?
    如果給予農民的補償太低,那就意味著農民想住進樓房必須還要掏一大筆房款才行。其次,裝修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安置房的面積都不會太小,裝修起來少說也需要幾萬塊,這筆錢是必須花的,因為不裝修沒法住。對於年輕人來說,十來萬倒是能湊出來,但是對於缺乏收入的中老年農民來說,不要說十萬八萬,就是萬八千他也拿不出來。顯而易見,如果補償不到位,讓農民上樓無疑是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 「合村並居」農民可以以這幾條底線來確定要不要籤字上樓
    可是在推進過程中,卻出現了不少的問題,比如還沒向廣大老百姓說明白,說清楚何時何地建好新社區,就開始大面積拆除農民的房子、迫使農民上樓,拒絕籤字的村民遭遇田地被挖、斷路斷電、門口被放鞭炮、房屋玻璃被砸等,實際操作遠遠背離了初衷。
  • 房子裝修1年多,新房熬成「黴房」,物業態度敷衍惹怒業主!
    ,新房還沒有入住就多處發黴了。一走進張先生這套正在裝修的新房,記者注意到,位於陽臺、廚房的牆角處不斷有水往下滲。張先生告訴記者,漏水現象至今已持續9個月了,裝修施工也停滯不前。為了讓父母儘早住進新房,2019年11月,張先生委託裝修公司在進場裝修,可沒想到這一裝就是1年2個月,新房都變成「黴房」了。
  • 新農村社區調查:村民拒上樓 無人居住成「鬼樓」
    夏邑縣是豫東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該縣駱集鄉香太樓村黨支部書記彭志願告訴記者,從2012年開始,為了讓農村就近實現城鎮化,鄉裡不再給農民新批宅基地,誰家要蓋新房,必須到鄉政府所在地的雙聯中心社區買房。  在山東夏津縣齊莊村,村民齊玉田原先居住的平房有180多平方米,還有個院子,拆遷後只換了一套75平方米的樓房、20多平方米的車庫,而且又搭上了6000元錢。
  • 孕期可以住進新裝修的房子嗎?不知道這些,後悔都來不及
    孕期可以住進新裝修的房子嗎?歡歡結婚的時候剛買了房子,新房子遲遲沒有交房,只好住在公婆家裡。直到歡歡懷孕了,新房子才交房。抓緊裝修新房,2個月房子裝好了。歡歡就想早點住到自己家裡去,但是又有點擔心,怕有汙染,萬一對孩子不好怎麼辦?
  • 重慶:臭水河變親水公園 巴南6千戶棚戶居民住進宜居城
    昨日,李家沱,市民在晨曦花園小區公園裡玩耍中國園林網11月2日消息:城市道路坑坑窪窪,甚至有人在路邊種南瓜;橫穿城市的黃溪河像個垃圾場,整天散發著臭氣;像農村鄉場一樣還設有趕場日,農民提著雞沿街叫賣……這就是昔日的巴南區的城區
  • 這裡住新房,跳廣場舞成標配
    貧困戶笑開顏  時光回到2016年12月份,劉衝村16戶貧困戶共57人住進了新房……在這之前,村裡的貧困戶住在荒山坡上,住久了就產生了感情,不願意搬出。「當時你說這個地方再怎麼好,他們都不相信」。白塔畈鎮黨委書記曾凡豪回憶到。2016年,劉衝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完成後,人一下就聚集起來了。村裡的老人們也感嘆,「有生之年能住上這樣的房子,是沒想到的」。「不僅把房子建好了,道路、綠化、路燈、排汙等配套工程也已經完善。」曾凡豪說到這,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據了解,劉衝村2016年一期建成住房60套,解決了60戶245人的安全住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