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7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美國發生小學槍擊案震驚全球,有媒體報導兇手疑有亞斯伯格症。對此,臺灣精神科醫師等專家擔心亞斯博格症的孩子被標籤化。
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的命名來自奧地利兒科醫師漢斯‧亞斯伯格,他在1944年首度記錄4個這類案例,直到1981年,英國醫師Lorna Wing又再介紹34個案例,1990年代開始逐漸廣為大家知道。
亞斯伯格症原因不明,被認為是自閉症亞型,屬於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的一種,主要是神經心理功能異常,導致學習與生活適應困難,男女比約8:1。
自閉症患者常見人際互動與語言溝通困難,出現特殊或過度執著行為。
亞斯伯格症患者在人際互動上較主動,但技巧差;語言發展正常,但不擅於社交溝通,對特殊興趣的投入程度相當高。
事實上,亞斯伯格症患者可能自傷,但不會傷人。槍擊案不應妄下與亞斯伯格症相關的結論。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說:「沒有深談,不知道亞斯伯格症的孩子有問題。」他們語言障礙不明顯,與自閉症不同,外觀上不容易看出來;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對自己有興趣的事情非常專注,例如對火車有興趣,一看就知道該款火車是那一年出產。
亞斯伯格症孩子做事有一定的規則。葉啟斌說,如果沒按照步驟走,他們會覺得不舒服;這類孩子都有「地雷區」,如果踩到他的地雷,就會爆發。例如東西的擺放,別人若覺得換個擺法比較雅觀,移動了東西,孩子便會生氣,不了解的旁人便不知是哪裡惹到他。
由於不善社交溝通,葉啟斌說,亞斯伯格症小朋友常被認為是「白目」,不了解別人想什麼,不會表達自己感受,由於無法分享自己想法,常常覺得挫折,嚴重起來會自己傷害自己,例如撞牆或倒在地上哭,但他們不會傷人。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劉學嶺說,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對喜歡的東西會非常投入,甚至到茶不思、飯不想的程度,且生活規律,東西要按次序排,照時間表做事情,不喜歡意外改變。像有的孩子,老師把第一節語文課變成大會操,或是延長下課時間,他就會非常生氣。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楊聰財說,亞斯伯格症在人際關係上有障礙,最大困擾是情緒處理,容易自傷。
不過,亞斯伯格症孩子常常是有特殊專長的專家,馬偕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邱玉京說,有孩子很會背四書五經,有人數學很好,家長如果順著孩子的興趣引導,可以讓孩子在求學過程中更順利。
如果做回溯性研究,牛頓、愛迪生、貝多芬、莫扎特等,都可能是亞斯伯格症者。
愛因斯坦會不顧他人高談闊論,但無法與他人長時間交談。邱玉京說,這就是亞斯伯格症的徵狀。
英國畫家史蒂芬‧威爾夏(Stephen Wiltshire)很少講話,全神貫注於工作,時常忘記吃飯、洗澡;對他僅有的幾名朋友冷淡,甚至發脾氣;如果上課時沒有學生,他仍然會對著空蕩蕩的講堂照常高聲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