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了題,很多孩子甚至老師往往在分析孩子為啥出現這麼多錯誤的時候,大多數的題目錯誤最後歸結為粗心引起的,教師往往會說,「這題目我都講過,你為啥出錯呢?」,孩子會說,「沒注意某個知識點,其實自己都會,就是有點粗心!」。真是粗心導致錯題太多嗎?反覆思考後,小編覺得並非如此,背後隱藏的的四大原因不挖掘出來,可能在以後考試中同樣會因為所謂的「粗心」而犯錯。
實際上由於粗心犯錯的題目存在著這麼幾種情況,一是簡單題目,不該錯而錯了,其二,原本會做,而由於緊張想不起來而做錯了,三是審題不明導致做錯,四是經過仔細思考會做,但由於時間緊張而沒做出來,面對這四種情況,真的完全由「粗心」來背鍋嗎?小編倒是覺得未必。
實際上由於題目簡單而犯錯,說明在考試的特定場合下,要求既講速度,又講準確率的情況下,做不出來,實際上知識掌握的還是不太熟練,平時做題時間觀念不強,甚至有很多孩子都是查閱公式然後在做出來,這種做法在考試中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對於簡單知識必須要熟練,反覆練習方能在考試中遊刃有餘。
原本會做的題目,考試為何會卡殼,這也是由於大家在平時做題的時候對於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定理一帶而過,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了了草草應付了事,但在考試中真正遇到這樣的題目稍微一著急就不會了,針對這樣的知識點,必須要搞清楚該題的來龍去脈,理解題意,反覆做同類的題目後才能真正掌握。
對於審題錯誤,但考試結束後又會做了,到底是咋回事呢?說明對於此類知識只是掌握常規的題型做法,稍微變形,就不會了,對於知識的舉一反三能力還是做得不夠,考試的時候,看似會做,但下筆後卻無從做起,對此類現象必須要求孩子多做綜合性的橫向聯繫的題目才行。
最後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孩子在平時的作業中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遇到各類題型必須要有一個規範的解決問題的套路,這樣考試中才不會因所謂的「粗心」而發錯,「粗心」說到底還是對知識掌握不牢,習慣不好,在關鍵時刻就會掉鏈子,對於教師和家長來說切不可掉以輕心,大家對此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