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建築,不能「直把他鄉作故鄉」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做建築,不能「直把他鄉作故鄉」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泰寧

  日前,2019中國十大醜陋建築評選公布,當下中國建築設計中的種種弊端又一次引發關注和討論。

  年逾八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泰寧,曾經主持《當代中國建築設計現狀與發展報告》,也一直在呼籲改變當前中國建築設計的種種弊端。

  在他看來,中國建築界許多問題的癥結,最終都指向了文化。

  ■本報記者 雷冊淵

  程泰寧

  1935年生於江蘇南京,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東南大學教授、「築境設計」主持人。主持設計國內外工程150餘項,杭州黃龍飯店、杭州鐵路新客站入選「中華百年建築經典」;加納國家大劇院、馬利共和國議會大廈入選國際 建 協(UIA)《20世紀世界建築精品選》。2004年獲「梁思成建築獎」。

  中國老百姓開始有了自己的分辨能力和價值判斷

  解放周末:這些年來,中國的建築設計領域是「好」的更多了,還是「壞」的更多了?

  程泰寧:這個問題很難籠統地回答,因為現實情況是很複雜的。

  從某些方面來看,可能是比過去好了,比如此前我一直說的崇洋媚外問題。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在建築和城市設計招投標項目中,我們特別迷信西方建築師和國外團隊。記得上世紀90年代,我在一張報紙上看到一個項目的招標廣告,赫然寫著「限國外建築師參加」。我很錯愕,很無語。

  當然,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我相信現在沒有哪個項目的招標廣告敢這麼登。尤其是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城市建築貪大、媚洋、求怪等亂象做出批評以後,只允許國外建築師參加的項目已經很少了。有的項目會要求搞個聯合體——設計團隊中要有外國設計師參加,雖然某種程度上講還是迷信國外,但比過去完全拒絕中國建築師要好多了。

  最近我還看到一件事,也能印證這種變化。不久前,某市要建一個文化項目,請了3位世界大牌建築師來做設計,然後把這3個方案放在網上公示,結果遭到很多人吐槽。要是在20年前,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說明什麼?說明中國的老百姓開始有了自己的分辨能力和價值判斷,不像過去,一味地盲目迷信西方,以西方為美。現在,大家對於怎麼判斷建築的好壞,有了自己的觀點。

  解放周末:情況慢慢在向好的方向轉變。

  程泰寧:但實事求是地講,崇洋媚外的這個問題並沒有根除。

  前段時間,某個一線城市的文化項目邀請我去當評委,7個方案全是老外的設計,但都做得不太好,大家在評審會上提了很多意見。相關領導就坐在我旁邊,一聽也覺得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會後他來找我,問我怎麼辦。我就直言不諱地告訴他,老外對中國、對當地的許多問題不了解,可你們一定要讓國外的建築師來做,事到如今,只能多跟建築師交流,讓他們及時調整。

  你看,還是有些人過於迷信西方的建築師和設計團隊。只有真的吃過一次虧了,才知道不能這樣。

  我還碰到過好多奇怪的事情。有一次,我去某個省會城市評標,評標文件上寫著,保底費10萬元。也就是說,方案如果最終沒有中標的話,招標單位會補貼投標者10萬元。這個數字讓我非常驚訝:因為來投標的聯合體中,外方都是國際大牌建築師,這個低得離譜的保底費,這些大牌建築師怎麼可能參加?後來,一位知情人告訴我,這些聯合體的中方單位早已跟國外建築師籤訂好了合約,如果中標了,中方能拿到後續擴初、施工圖的設計費;沒有中標,中方團隊則需要自行付給國外建築師一筆相當可觀的補償費。你看,中國的設計團隊把自己的地位放得多低。

  如果21世紀的中國留下的都是外國人設計的房子

  解放周末:我們能深深感受到您對盲目崇洋現象的擔憂。這對當下及未來中國建築業的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程泰寧: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對中國建築師的信心的打擊,這是非常不利於建築師成長的。

  從更高的層面來講,這對我們的國家形象也是不利的。我曾看到《紐約時報》旗下的一家網站發過一篇文章,作者調侃說:中國建築師缺乏創造性,建議美國向中國出口建築設計,以彌補貿易逆差。還有一篇文章甚至說,現在中國建築的現狀是美國建築師在中國實現美國夢,這些話都非常刺眼。

  說得再遠一點,我們常說,建築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如果21世紀的中國留下的都是外國人設計的房子,這些建築能否真正反映當下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狀?我們的後代又能從我們這個時代的建築中看到些什麼?這是值得思考和討論的話題。

  解放周末:當我們與西方建築師對話的時候,應該抱著怎樣的心態、以怎樣的姿態面對,才是恰當的?

  程泰寧:幾年前,我與國家大劇院、浦東機場設計者,已故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有過一次公開對話,能夠比較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我說,一個國家的文化在過去比較封閉的情況下,要往前走,肯定需要借鑑和吸收外來文化,但是我希望這個過程不要太長。中國的城市建設和文化建設畢竟還要靠中國建築師去做,這很重要。當然,我這樣講並不是說以後不能邀請西方建築師,而是希望他們到中國來能夠尊重中國的國情,包括文化,這是很重要的。

  安德魯先生回應說:「根據我這幾年在中國的觀察,我覺得中國的課已經補得差不多了。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建築師和國外的建築師已經基本上處於一種平等對話的狀態了。」他希望不要再存在著一種國外建築師和中國建築師絕對對立的想法,而是想想雙方應該怎麼在平等的基礎上對話和交流,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你看,連安德魯這樣的國際大牌也認為中國建築師可以和他們「處於一種平等的對話狀態」,為什麼我們有些人還是不相信自己呢?所以當時我對安德魯說:「如果你的這番話能夠讓更多人聽到,並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共識,那麼中國建築師就太高興了。」

  解放周末:要扭轉眼前並不盡如人意的現狀,可以做哪些努力?

  程泰寧:首先,中國建築師要有自信。我認為,現在中國建築師普遍缺乏自信,這是個蠻大的問題。我們還是應該看到自己的優勢,別的不說,至少中國建築師對場地環境和中國國情的了解程度是遠遠超過國外建築師的。

  其次,決策者和社會應該給中國建築師更多支持。無論是輿論環境、媒體導向和實際政策方面,都應該更加鼓勵和支持中國建築師的創作,這是最關鍵的。打著「中國」的旗號,從外象到內涵卻是西方的,怎麼讓人來認同你

  解放周末: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呼籲、提倡文化自信。您認為,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文化自信?

  程泰寧: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在文化上建立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話語體系。而我特別想強調的是,這個「文化」不是指傳統文化,而是指基於當下中國現實的當代文化。

  傳統是什麼?傳統是我們的文化之根,也是流淌在我們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但這個文化基因必須根據時代的變化重新編輯,不斷轉換創新,向前發展。如果我們簡單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中國文化混為一談,甚至不分主次、不加提煉地把傳統文化中最表面的、往往也是最膚淺的東西拿來混充中國文化,這既是對傳統文化的貶低,也是對文化轉換創新的簡單化理解。

  中國文化猶如一條奔騰的大河,它是從傳統文化中來的,但必須融合現代的內容,必須對當代問題作出明晰的回應。它需要各個領域,包括建築設計領域,從實踐出發,深入反思、轉換創新,才能逐步形成。

  解放周末:就建築領域來看,「中國建築設計要走自己的路」這個提法並不陌生,中國近現代建築發展歷程中也一直不乏這方面的討論和實踐,但結果似乎並不理想。按照您的觀點,問題的癥結在於文化?

  程泰寧:確實如此。中國的建築師長期處於西方建築體系的影響之下,我們從學習建築的第一天開始,接受的就是來自西方的建築教育,並且長期身處其中,難免會「直把他鄉作故鄉」。

  再加上對傳統文化的精髓理解不深、把握不夠,缺少中國的哲學和美學思想做支撐,只是將坡屋頂、馬頭牆這樣的形式符號與現代建築做生硬的拼貼和混搭,就很難拿出讓別人信服的東西。外國人看到有些建築,往往只是抱著獵奇的心理,圖個新鮮,然後一笑了之。最後呢?中國建築的發展又回到西方主義的老路上去了。

  自身文化體系缺失,就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所以我曾經說,在當下中國建築領域,並不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距,而是仿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你打著「中國」的旗號,實際上從外象到內涵還是西方的東西,又怎麼讓人來認同你呢?

  近百年來,中國建築師並不是不想做自己的東西,而是為此積極努力著。例如上世紀30年代提倡的「中國固有之形式」、50年代倡導的「民族風格」、80年代的「奪回古都風貌」,都一度成為當時建築界的熱點話題,近年來也不乏對「中而新」「新中式」話題的討論。但由於缺乏有力的文化價值體系和理論支撐,只是以形式語言反形式語言,以民粹主義排斥外來文化,最後只能是熱鬧一陣之後就迅速淹沒在西方化的影響之下了。

  歸功於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整體性思維給予我的啟發

  解放周末:理論研究究竟能對當下中國建築的發展起到怎樣的作用?

  程泰寧:沒有理論支撐是不可能實現中國建築的真正發展的。在我看來,中國建築的創新與文化價值體系構建是相輔相成的。中國建築需要從觀念上、本體上去構建一些東西,形成中國建築的思想與理論內核,並逐步建立自己的建築理論體系。

  解放周末:經過多年來的思考與實踐,您提出了以「境界」為哲學基礎、「意境」為美學特徵、「語言」為媒介的建築創作理論。相比於西方建築對形式語言的強調,這套理論體系似乎更重視對思想境界的追求?

  程泰寧:境界、意境、語言,這聽起來好像很「玄」,其實道理很簡單。

  王陽明說:「夫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把天地萬物視為一個整體,渾然天成、自然生成,這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所達到的一種境界。反映到建築領域,就是一種大的格局觀,一種整體性思維。與西方強調個性不同,中國人習慣於把建築作為天地萬物中的一個元素來理解。一個好的建築作品一定是在全盤考慮自然環境、文化背景、功能技術等一系列因素後「自然生成」的,也就是我所說的「建築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以我自己早年設計黃龍飯店的經歷為例:在設計之初,我就意識到了這個項目的複雜性,需要綜合考慮建築的功能、流線、結構、經濟、管理等一系列問題,尤其重要的,是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文化心理是解決這個複雜問題的切入點。我通過此前沒有先例的單元成組分散式布局,不僅取得了建築與自然之間、現代功能與文化心理之間的一種微妙平衡,而且創造性地解決了流線、環境景觀、客房功能、公共空間設計、酒店管理等一系列複雜問題。最後,我的設計脫穎而出。主要原因不是我的設計水平有多高,而是要歸功於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整體性思維給予我的啟發。

  那麼什麼是意境呢?意境更側重於美學層面,是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對什麼是「美」的一種理解。中國人理解的美實際上是一種內在美。李漁在《閒情偶寄》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在亭子裡避雨,大雨一落,一下子進來了好多美女,環佩玎璫,美不勝收。然而,他覺得最後進來的一個女子最美。美在哪裡呢?他說美在一個「態」字。這個女子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散發著一種儀態萬方的內在美。通感到建築領域也是一樣,內在美即為大美,這是美學的一種價值取向。理解,並自覺地重視意境等「內在美」的營造,對於改變當前消費文化帶來的追求視覺刺激的審美傾向、提高大眾的藝術素質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解放周末:您說的「語言」是否就是實現哲學境界和美學意境的工具與手段?

  程泰寧:建築語言作為境界和意境的載體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們如果沿著西方以語言為本體的思路發展,就極易走入偏重「外向」的形式主義歧途。從20世紀後半葉開始,以語言為本體的哲學認知與後工業文明相結合,西方出現了從追求「本原」到逐漸轉向追求「圖像化」「奇觀化」的傾向,出現了一些以追求建築形式的感官刺激為目的的趨勢。這是我們需要警惕的。不能單純為了形式語言的創新而創新,而應對這個建築所處的位置、文化環境、場地條件、功能特徵等進行綜合考量,對語言作出「唯一性」的解讀。術以載道,道術相長,可以說明語言創新以及它和意境、境界之間的互動關係。

  建築之於我,始終有一種神秘乃至神聖的感覺

  解放周末:您從事建築六十餘載,作為建築師經歷了不同時期的身份轉變。在您看來,一個好的建築師需要具備怎樣的素質?

  程泰寧:今日中國,正處在城市化建設和管理從粗放向精細轉型的關鍵時期,對建築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個建築師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怎麼造好房子本身的問題,而應該具有更加宏觀的視野,也就是我前面所說的整體性思維和大格局。

  就拿廈門會展中心來說,我們之所以能夠中標,很難說我們的建築設計比一同競標的那些大牌事務所好多少,更大程度上還是因為我們考慮到了會展中心所處的位置和它與整座城市的關係。最初的設計招標文件提出,會展中心所在的6.5平方公裡範圍定位為廈門東部新城的起步區,但我覺得,從它的位置來看,這個項目不僅僅是起步區、橋頭堡,而是廈門從本島向島外發展的重要鏈條。因而,我們採用了「一軸兩翼」的開放式布局,契合了廈門城市空間發展的大趨勢,得到了各方認可。

  另外,我一直強調,建築師的水平是一個社會文化素質的反映。一名好的建築師除了要達到具有發現美的眼睛、表現美的語言形式等專業要求外,還需具備一種內功、一種素質,就是人們常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建築之於我,始終有一種神秘乃至神聖的感覺。設計的項目愈多,接觸的東西愈多,就越覺得在建築學的大海中遊泳,實在是無邊無垠,深不可測。我想這不僅是因為建築學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品質——綜合性、多義性和模糊性,同時也是因為社會的發展不斷地賦予建築學以新的內容。

  解放周末:建築師雷姆·庫哈斯在領取普利茨獎時發表講話,他說:「如果我們不能將我們自身從永恆中解放出來,轉而思考更急迫、更當下的新問題,建築學不會持續到2050年。」

  程泰寧:我不相信建築學將在2050年死亡的說法,我願意把它看作是對建築師的警告:社會的發展速度愈來愈快,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也愈來愈多,如果建築師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這些變化不去關注,老是囿於對建築的傳統式理解,在形式、風格上兜圈子,那我們只能落伍、甚至被淘汰。

  記者手記

  一名建築師的底線

  從早上8點半到晚上7點,85歲的程泰寧滿負荷工作,幾乎每天如此。唯有周日上午比往常少工作一小時,算給自己休了一個假。

  明明早就到了可以功成身退、樂享天倫的年紀,為什麼還這麼忙碌?

  一方面是因為,他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自1952年進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學習,程泰寧便與建築結下了不解之緣。初出茅廬,他就參加了北京人民大會堂、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等重要建築的設計,並在一系列國內外設計競賽中嶄露頭角。此後,他被下放到河南幹校和山西臨汾,一待就是17年,直到1981年接到杭州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拋來的橄欖枝。從46歲開始,他才真正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黃龍飯店、浙江美術館、南京博物院、加納國家大劇院……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建築歷史進程中,程泰寧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1995年,程泰寧面臨退休。還沒「幹過癮」的他在67歲的年紀開始創業,攜手中國聯合工程公司創辦中聯程泰寧建築設計研究院(現中聯築境建築設計公司),繼續自己的建築事業。

  六十餘年建築生涯,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何種境遇,程泰寧對建築的熱愛都不曾減退。即使在臨汾的那十幾年,哪怕只能設計公共廁所和倉庫,他也全力做好每個設計、畫好每張圖紙。對建築的熱愛是支撐他一路走來的最大動力。正因為如此,他至今依然對建築設計抱有極大的熱情,樂此不疲。

  程泰寧之所以這麼忙,很大程度上還源於他秉直的性格和對底線的堅守。

  數年前,程泰寧就因疾呼改變中國建築設計「千城一面」的現狀而受到廣泛關注。他主持的中國工程院重點課題《當代中國建築設計現狀與發展報告》直擊中國建築界存在的「八大亂象」,獲得了中央領導的關注和批示。在他看來,這些早已存在的問題,不能因為「說了也白說」就不說,而是要想方設法,用自己的專業思考和表達讓說出來的話「不白說」。

  程泰寧還有一「癖」——署名必躬親。常常有人找上門來,請他掛名。對此,程泰寧一概拒絕。

  採訪前夕,正好一家大設計院的領導給程泰寧發來一條簡訊,建議合作時由該院建築師做設計,程泰寧只需作為技術顧問把關指導,並參加關鍵一次和最後一次匯報,其他匯報均由該院完成。程泰寧回復道:「感謝您的盛意。抱歉的是我做設計從來不做技術指導或者把關之類(同行和同事之間的交流除外),更不可能別人做設計,我去做現場匯報,這樣的事情我一輩子也沒有做過一次。」

  在他看來,每個項目、每次設計,但凡署了自己的名字,都必須親自設計、親自畫圖、親自實施。因為在他看來,建築是一個創造過程,任何人都不能取代,這是他作為一名建築師的底線。

相關焦點

  • 金科散文集《他鄉絮語》序:故鄉——人生清晨出發的地方
    中新網3月18日電 法國《歐洲時報》最近刊登了任啟亮為金科散文集《他鄉絮語》作的序。全文如下:  年初,接到金科電話,說準備今年再出一部散文集,希望我能寫幾句話,上半年之內完稿即可。到了五、六月間,可能是怕我著急,又主動告訴我,可寬限到9月中旬。老同學出書邀我作序,是對我的抬舉和厚愛。
  • 日久他鄉即故鄉
    原標題:日久他鄉即故鄉——永豐八江楊家嶺村的變遷不能再推遲了,再推,不僅影響水庫的正常蓄水,搞不好,還要出人命的。村前就是臨時的碼頭,聚集著即將離別的男女老少,沒有笑容,滿臉悲戚,間雜著老人、婦女、小孩子的哭聲。一家分配一條木船,能帶走的,其實也沒有什麼東西,鍋碗瓢盆,刀鋤鍬耙,捆了又松,鬆了又捆,都已經好幾回了。
  • 【廣馬·故事】拖著行李箱直奔博覽會,老外直把他鄉當故鄉
    12月12日,廣州馬拉松賽進入領取參賽物品的最後一天,來自全國各地的跑者蜂擁而至,為次日鳴槍起跑的廣馬做最後準備記者在採訪中看到,有跑者拖著行李箱直接從高鐵站趕到博覽會現場,也有定居廣州的外籍朋友早已將他鄉當故鄉,跑者的故事總是那麼令人難忘……
  • 再見,故鄉;你好,他鄉。
    或許就在此刻,我們忽然明白了朱自清在《冬天》裡的那句話的真諦:從此我的故鄉只剩冬夏,再無春秋。的確,對於大多數遊子來說,春節離開家鄉,再回已是半載。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更是道出無數滿懷歸家思緒的遊子的心聲,戳中了千萬勞動人民的痛。有多少人轉乘無數車站去往工作的城市,有多少人騎行駕駛萬裡趕向那座拼搏的城市,又有多少的學子為學習而離家千裡。
  • 久居他鄉為故鄉
    久居他鄉為故鄉安徽省東至縣大渡口中學 金成道江南秋來碧果黃, 秋風,秋雨,秋夜涼。長江雲飄,瑟瑟西風戲菊娘。久居他鄉為故鄉,大渡口,秋月照庭廊。
  • 他鄉與故鄉 英國肯特大學副教授聊留學生活與學術
    他鄉與故鄉 英國肯特大學副教授聊留學生活與學術 2017年09月25日 10:5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總有一些他鄉,成為了故鄉
    文 | 周楠我是在上高中的那一年離開故鄉的。此後,我就一直在外讀書,尋找工作。剛開始的時候,因為老屋和家人還生活在那裡,所以,偶爾會回去看看。後來,家人都進了城,老屋無人照料,就賣給了別人。我與故鄉的感情就這樣漸漸地疏遠了。我不知道,我用這種逃離的方式離開生我養我的故土,來到這個曾經陌生的城市,並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分子,是一種偶然,還是一種必然?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倒退?是一種有幸,還是一種不幸?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生活在這個城市,也許我就像是一粒種子,是風把我吹到這裡來的。我在這裡發芽、開花、結果,最後也將凋謝在這裡。
  • 月亮走我也在:故鄉的月亮陪我客居他鄉
    但是,不是我一個人如此愚昧和糊塗:一句「月是故鄉明」的古詩詞,讓多少人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現在,依然還可以聽到幼稚的童聲,蕩漾在大街小巷:月亮走,我也走,我給月亮提竹簍,竹簍裡面裝豆豆,送給月亮上的小猴猴,小猴吃了豆豆長肉肉……不但如此,我更愚昧和糊塗的是
  • 背井離鄉,他鄉遊子
    人們常說: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有家的地方卻沒有工作,他鄉容納不下靈魂,故鄉安置不了肉身,一個叫家的地方找不到養家餬口的路,找到了養家餬口的地方卻安不了家,從此便有了漂泊,有了遠方,有了鄉愁。背井離鄉是為了安身餬口,作客他鄉,是為了他朝衣錦還鄉,榮歸故裡。
  • 詩人俞俊處的小詩《傷春》是詩人久客他鄉、輾轉漂泊的思鄉之作
    宋代詩人俞俊處的小詩《傷春》就是詩人久客他鄉、輾轉漂泊的思鄉之作,美麗春光燦爛不了憂鬱的雙眸,勃勃生機反而增添詩人的憂愁苦恨。詩歌如此寫道:黏天芳草綠蒙茸,久客傷心望不窮。山色自隨人遠近,鶯聲只在水西東。題曰「傷春」,猶如詩眼心魂,含愁帶恨,暗示詩人睹物生情,自傷身世,暗示時光流動不居,又過一春,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老杜詩句「今春花又過,何日是歸程?」
  • 刀筆之外 故鄉雜感——夢裡不知身是客,錯把他鄉當故鄉
    故鄉,或許只是那些背井離鄉的人,對「老家」的稱謂。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終老於斯的人,是不必把當地稱之為「故鄉」的,而是可以叫做「籍貫」。因我祖輩所居日照,若干年前是作為一個縣,隸屬於臨沂地區,所以在我十八歲以前的意識中,日照是我的故鄉。幼年時期,我跟爸媽搬過幾次家。託福,空間越大了,樓層也越高了。
  • 【視頻】他鄉是故鄉!一起看滬滇扶貧協作紀錄片《山海之戀》第二集
    【視頻】他鄉是故鄉!30分由雲南廣播電視臺製作的四集大型紀錄片《山海之戀》第二集在雲南衛視播出跟隨小布來看第二集視頻的精彩內容往期推薦1、來源:雲視新聞原標題:《【視頻】他鄉是故鄉
  • 客家三及第,從故鄉融入他鄉的食味,不僅僅是情感
    今天,我給孩子們做一個三及第湯。新鮮豬肝切片,瘦肉切片,我家不愛吃粉腸,加上粉腸非常難買,基本被提前預定了,就採用兩個食材。喜歡吃粉腸,可以加進來。新鮮枸杞葉,摘下葉子部分,丟掉長長的老杆。枸杞葉在廣東地區非常常見,深圳各市場,超市一年四季都有,因為大家喜歡,市場需求大,都以種植為主。
  • 他鄉造句和解釋_他鄉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他鄉(tā xiāng)。近義詞有:異鄉,異域,異地。反義詞有:故鄉,家鄉。異鄉,家鄉以外的地方。[艾青《在世界的這一邊》:「也不是他鄉遇見了故知,許多人都從來不曾見面。」]他鄉參考例句:1、他為了生計,離鄉背井,遠走他鄉。2、十幾年前遠走他鄉的叔叔至今仍是杳無音信。
  • 豐縣6旬老夫妻新疆打工記:此處是個好地方,暫把他鄉當故鄉
    我們公司在烏魯木齊新市區,離農村較遠,想買種子與農藥都不容易,而且新疆的市路都是單向行駛道路,你到某一地方去,來回不能走同一道路,要繞一大圈。所以我們讓老家的人給寄來了各種蔬菜種子、玉米、大豆等。由於氣候乾躁,每兩三天就得澆一次水,而且長的還慢。公司的人員說,真還弄不夠水錢。
  • 中國遊客出境遊 莫把他鄉當故鄉
    原標題:中國遊客出境遊 莫把他鄉當故鄉  新華網莫斯科7月27日電(記者劉越)7月,莫斯科紅場,沒有一絲燥熱,天朗氣清,絕對是避暑休閒的好去處。然而中國遊客們的陣陣喧譁卻為這眼前的美景添加了些許不和諧的因素。  「哎哎,快給我在這兒照一張!」「這叫什麼教堂來著?
  • 故鄉故鄉我夢中的天堂
    >時光如白駒過隙,無論歲月怎樣流逝,總會時不時的,讓你在某個時刻想起故鄉,故鄉,喚起了心靈深處最美好的回憶。在對故鄉的思念中,又仿佛回到了那單純無邪的童年時代,回到了母親的懷抱,身心的創傷得到了撫慰精神的空虛得到了充實……什麼是故鄉,故鄉就是爹娘。
  • 故鄉變他鄉,鄉愁何處安放?
    文章發出後,引發眾多網友共鳴;堂妹走後的日子裡,小編眼前仍不時浮現出和她在村莊看到的一切,不時回味咂摸她臨走前所說的「村魂」二字,每每陷入不能自抑的情感之中,深思,憂慮,感慨。小編17歲當兵離家。「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與故鄉漸行漸遠,對故鄉的記憶也越來越淡。
  • 王勃在他鄉遇到故人,當真是兩眼淚汪汪,寫下一首詩更是感人肺腑
    地裡旱得不行來了一場及時雨,解決了溫飽問題;一個人在外地獨特漂泊,這個時候遇到了他鄉的知己好友,又是人生一大幸事,這些都讓人激動,哪怕在你失落的時候遇到一件大喜事,也是會讓人感動不已。初唐詩人王勃在他鄉遇到知己好友,寫下一首令人感動的《他鄉敘興》,道盡了喜悅之情,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當真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寫下了這麼一首感傷之作,道盡了思鄉之苦。整首詩也是意境悽美,字裡行間充滿了憂愁,王勃以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讓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喜悅之中還是有讓人感慨萬千。即使是遇到了老鄉,那種思鄉之苦更加深沉。
  • 漂泊異鄉的葉紹翁思念故鄉,寫下一首悽美之作,引起旅人的鄉愁
    一首好的作品自然是有著獨特的美,還有就是能夠打動我們,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要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話,即使是有著再華麗的辭藻,最終也還是會淪為平庸之作。葉紹翁很多的詩就情感細膩,除了前面所提及的《遊園不值》外,還有另一首經典的七絕《夜書所見》,也是難得的佳作,整首詩也是充滿了無限的憂愁,道盡了思鄉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