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懂事,越絕望 | 原生家庭的不幸,需要一生去治癒

2020-10-03 幸福力心教育

撰稿 | 雷澤宇

編輯 | 幸福力主創團隊


最近看《超級育兒師》時,蘭海老師的一段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說:「童年是人生的起點,我們窮盡一生的力量,都無法找到最初的那個自己,所以善待自己和別人的童年。」


你的人生起點是怎樣渡過的?

圖源:《哆啦A夢:伴我同行》


是自由自在的玩耍,不用擔心後果;隨心所欲的表達自己,無需在意用詞是否恰當;享受著家人的寵愛,解放自己的天性,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還是不敢玩耍,害怕弄髒衣服惹父母不高興;隱藏自己真實的願望和想法,做父母心中的乖小孩;觀察父母細微的表情、情緒,父母開心,自己才鬆口氣。


調皮搗蛋的孩子們可以盡情地享受屬於他們自己的童年,那聽話懂事的孩子呢?大多數父母可能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聽話、懂事的、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緒的。可聽話的孩子們「快樂」嗎?


01

你小時候被父母誇過「懂事」嗎?


《少年說》中,一位高一學生,給2個月的弟弟寫了一封信。

圖源:《少年說》

她希望弟弟可以不那麼懂事,因為她從小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因為怕爸爸媽媽擔心,所以在校期間很少主動打電話給他們,把自己的小情緒小任性都藏了起來。因為怕爸爸媽媽對自己失望,所以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


她對自己的弟弟說:寶貝,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是你這輩子都不能忘卻的。要愛刀子嘴豆腐心的爸爸,理解他,不要頂撞他,為了照顧你,他已經兩個月沒有睡過整覺了。要愛最偉大的媽媽,她為了你從115斤胖到了160斤,經歷了兩次胎停才等到你的到來。


聽了女兒的話,臺下的媽媽壓抑不住自己的眼淚,對女兒說:「媽媽也希望你不用那麼懂事,你不用取悅所有人,堅持做你自己,不要總太委屈自己。」

圖源:《少年說》


02

太過懂事,是對自我的保護。


太過於乖順、懂事的孩子,可能會壓抑自我,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甚至會討好別人,可能會有「別人開心、認可自己,遠遠比自己開心快樂重要」的想法。


電視劇《不完美的她》中,有個叫穆蓮生的女孩,爸爸去世後,媽媽穆靜給蓮生找了個繼父。繼父嫌蓮生是個累贅,對蓮生百般折磨。

圖源:《不完美的她》

把蓮生當作遊戲靶子射擊玩耍;讓蓮生穿著公主裙、塗口紅,任意擺弄;把蓮生裝在箱子裡,讓她媽媽猜在哪個箱子裡,蓮生被悶得滿頭大汗,累到虛脫,還怕媽媽擔心,安慰媽媽說:「我沒事,很好玩」 。

圖源:《不完美的她》

小蓮生因為媽媽喜歡繼父,始終努力討好著媽媽和繼父。帶媽媽去廢棄的遊樂場玩,還把媽媽給她的零花錢攢起來,給媽媽買了零食,自己手工製作了貝殼手鍊做禮物。

圖源:《不完美的她》

但媽媽在蓮生被虐待的時候選擇視而不見,甚至為了和繼父在一起不惜狠心拋棄蓮生。

圖源:《不完美的她》

也許她是出於單親媽媽的無奈,但對一個弱小的、沒有反抗能力的孩子而言,如果自己被欺負時,最親的親人在冷眼旁觀,就只能裝出「乖巧」的樣子,通過努力討好大人來保護自己。

圖源:韓劇《請回答1988》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懂事是很深的絕望,它真的不是一個好東西,表面上是為家長帶來省事的好處,也許骨子裡就是出於恐懼。


小時候覺得能成為一個懂事、聽話的孩子,挺好的,這樣既能讓父母開心,也不會與父母產生矛盾。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發現,越長大越「懂事」,越會「察言觀色」,也越「放不開自己」,無法將真正的自己暴露在他人面前,害怕別人會討厭自己。


羨慕那些調皮的孩子,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自在地生活、玩耍;心疼那些懂事的孩子,因為他們很早就學會了妥協、忍讓和「默不作聲」。


懂事的孩子不會給父母造成麻煩,可是他們也沒有得到無懼無畏的快樂。

圖源:韓劇《請回答1988》


03

太過懂事,也是一種悲哀。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主角松子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妹妹從出生起就臥病在床,父親將全部的愛,甚至是所有的笑容都給了妹妹。


無論松子如何努力乖巧、討好,都無濟於事,得不到任何關注。


直到有一次,松子和父親去了遊樂園,小丑表演鬼臉時,她模仿了一下扮鬼臉,因妹妹病重而常年陰沉著臉的父親,終於露出了短暫的笑容。

圖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那是她童年中唯一溫暖的一次回憶,從那之後,她總是做鬼臉來討父親歡心,想讓父親回頭看自己一眼,希望父親喜歡自己。

圖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上父親想讓她上的學校,選擇父親想讓她做的職業,努力成為父親心目中的女兒,對父親百般討好,按照父親的意志走人生的道路。


然而,這一切都無濟於事,松子仍舊得不到任何關注,甚至連個好好聽她說話的人都沒有,最終徹底離家遠去。


世界上的某些東西是平衡的,在童年時欠下的「東西」,成年後會以其它形式或更為深重的代價補回來。


之後的生活,松子一直渴求在關係中尋求認同,不斷討好別人。


她不是愛得太多,而是期待太多的愛。


她說過一句話:「我活著,為了愛,如果有愛,我就可以愛,愛就是人生」。


04

孩子,你可以不那麼懂事。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小時候越懂事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因為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肯定為生活主導,失去自我表述的聲音,忽略自己真實的需求,內心壓抑得十分痛苦。

圖源:《不完美的她》

老話常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愛鬧的孩子有人疼」。不哭不鬧的孩子照顧了別人的情緒,卻把不快樂,深深藏在了心底。


在知乎上查「懂事的孩子」,絕大部分的話題都集中在孩子太懂事,容易不快樂上。的確如此,那些懂事的孩子有多細膩、多體貼、多會替別人著想,內心就有多委屈、多失落。


一個孩子,就該在他幼年時代做他該做的事,放肆地瘋玩、盡情地歡笑、適當地情緒化、有自己獨立的想法、能夠說「不」。


請那些習慣於懂事的孩子們,不要害怕。


不要害怕表達自己的真實意願,只有表達、只有勇敢地說出口,別人才能真正明白你的想法,即使面對的是父母。


不要害怕會讓別人不高興,如果總是關注於他人的情緒,自己的情緒可能就被壓抑在心底了。


不要害怕遭受指責、挑起矛盾(不管這些指責合不合理)。偶爾拌拌嘴,激情昂揚地說出自己的觀點,指出他人的不合理,你會發現這樣的辯論,能夠讓你獲得看待問題的不同視角。


不要害怕拒絕別人,你要知道有的時候,幫助別人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你要相信,你的父母是愛你的,他們不會因為你不夠懂事而討厭你;你的朋友是喜歡你的,他們不會因為你不夠懂事而遠離你;你自己是優秀的,因為你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自己。


帶著「偽裝」的面具前行,會很辛苦,

你不必在成人的世界裡扮「大人」,

做自己就好,享受大家帶給你的愛。


孩子,你可以不那麼懂事。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著名心理治療師和家庭治療師薩提亞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一個生命從呱呱墜地,到漸漸懂事,再到長大成人,言行舉止,無不受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孩童初來人世,如同一張白紙,而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卻往往表現出很大的差異。
  • 療愈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們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比承認「我父母是愛我的」難的是承認「我的父母並不愛我」。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永遠感受到:我是一個錯。 二、選擇與原生家庭和解我們可以選擇去做山谷裡的雄鷹,雪山上的蓮,土壤裡的新芽,斷尾的壁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不幸中萬幸。不幸已經成型,如何療愈才能將原生家庭對生活,事業,愛情的影響減到最小呢?
  • 《以家人之名》原生家庭之殤,有些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的傷痛
    要說最近熱度高大火的劇,非屬是由譚松韻,張新成,宋威龍主演的家庭劇《以家人之名》,是一部溫暖治癒的家庭生活劇,講述了因為家庭變故,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成為了彼此新的家人,三兄妹一同長大,相互扶持,以家人之名相互治癒,最終成為更好的自己。
  • 幸運的孩子,一生都在被家庭治癒
    家人是我們一生當中需要花費最長的時間相處的。相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或大或小的問題和磕磕絆絆的摩擦。跟很多家庭一樣,李萍擁有一段非常不幸的家庭關係。孩子叛逆,夫妻感情淡漠,爭吵不斷。平日裡,一家人之間的氛圍格外奇怪。彼此疏離、沉默,看彼此的眼神充滿了不耐煩。
  • 為什麼越長大越痛苦,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1.原生家庭的創傷,將伴隨一個人一生傅首爾曾發文說,父母從小就離婚,再婚後的媽媽把她丟給外婆照看,小時候為了見到媽媽,自己就喝洗潔精。如此悲慘的童年自不必多言。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 ,但這個世界除了懂事和成熟,還有兩個詞叫做委屈和不快樂。從小到大,她看到的都是媽媽的委屈和犧牲,所以她的童年是被懂事和不快樂綁架著。成年人所有的行為動機背後,都能在童年找到臨摹的藍本。
  • 2歲幼童被摔: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最近有一句話在網上很火: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而孩子幸運與不幸運的最關鍵因素,居然是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夫妻兩人吵了架,孩子往往成了最大的受害者;父母將憤怒和失控,都發洩到了無辜的孩子身上。
  •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阿德勒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總之童年時期的經驗,大都會匯集到潛意識裡面,成為一個人情緒人格的一部分,在日後的感受和行為中發揮重要作用。 家庭溫暖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最重要。
  • 你所誇大的「糟糕的原生家庭」,總是成為失敗和不幸的藉口
    曾經有句話火遍全網「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雖然我很不喜歡這種決定性的語言,但它確實引起了我們深深的共鳴,而,這一切的起源又來自一個叫弗洛伊德的人。壹 源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大多數的家庭治療理論(包括原生家庭論)都源於傳統的精神分析學派。
  • 《隱秘的角落》:原生家庭不幸的痛,到底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
    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說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一個家庭的幸福與否主要取決於成年人,而受這樣的」不幸「危害最大的就是孩子。原生家庭的」痛「往往使孩子深受其害。《隱秘的角落》:原生家庭不幸的痛
  • 原生家庭之惡,都市劇又一俗梗?
    近日,一個話題引發不少追劇的網友熱議:被原生家庭傷害的角色。《不完美的她》中的林緒之、《安家》裡的房似錦,《完美關係》裡的邦尼,《都挺好》中的蘇明玉,《歡樂頌》裡的樊勝美……諸多熱播國產劇的角色「榮獲」提名,吃瓜群眾紛紛列舉她們的悲慘遭遇,爭論誰是原生家庭中最慘女性角色。
  • 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永遠都治癒不了?
    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為人處世的方式、看問題的角度、所獲得的社會資源等都與我們的原生家庭有很大關係。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 看了超500個案例發現: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父母都做對這3件事
    列夫·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回歸原生家庭的問題,性格開朗的父母,大多數都會情緒穩定,不會喜怒無常。 父母喜怒無常,對一個家庭來說無疑是不幸的,就像一個不定時炸彈,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因為什麼事情,這個炸彈被引爆,自己會被燒得體無完膚。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輪迴」的傷害,需要一生去治癒
    人在家庭的經歷中,不可能沒有情感的需要。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對這個人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自己從小長大的家庭對於自己的性格養成和習慣都有著很大的作用。據調查,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中,32%的孩子有心理問題;同時,因為這個原因,子女的成績差的比例高達85%;這樣的家庭,不僅父母不幸福,而且孩子更容易厭學、自閉甚至自殺。
  • 心理學:不必治癒原生家庭的傷,也能達到自我成長
    後重組家庭,因吸毒住過一年監獄。在此期間,前妻還要給他每月400元生活費。他的無賴行為引起眾怒,畢竟原生家庭已成為貶義詞,再折騰也得不到一點同情。人們眼中的原生家庭人們對此態度一致,認為「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原生家庭的不幸,會影響我們一生嗎?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麼?
    隨著電視劇《都挺好》和《歡樂頌》的熱播,原生家庭的話題又一次引起人們覺得熱議,原生家庭真的可以影響我們的一生嗎?家本是溫馨的,充滿愛的地方,家也是我們避風的港灣,可有的時候家卻在不經意間傷害著我們。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 從《大秦賦》論原生家庭對子女終生的影響
    圖片來源於微博《大秦賦》1.嬴政的原生家庭間接影響了整個大秦的發展。這也為以後他對兒子扶蘇的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沒有享受過父愛的他不知道以父親的方式關愛扶蘇,只是一味地磨鍊扶蘇,對他實行打壓式教育,讓有治國之才的扶蘇去邊疆歷練,使得皇位落入胡亥手中,這也是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什麼樣的童年是「好的童年」?
    文|精英爸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奧地利的心理學家Alfred Adler曾經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倘若家長不希望孩子用一生治癒不幸的童年,那麼就應該學會避免讓孩子度過不幸的童年。
  • 《流金歲月》朱鎖鎖:原生家庭的痛一輩子難治癒,只是她偽裝的好
    如果從她們的家庭做對比,無疑蔣南孫要比朱鎖鎖幸運很多。蔣南孫雖然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但最終,她與奶奶和解,一路上遇到的每一道坎,都有人出手相助。比起蔣南孫的幸運,朱鎖鎖成長的過程中真的很不幸,她是《流金歲月》這部電視劇中,最讓我心疼的一個角色。
  • 《都挺好》結局,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治癒童年
    很早以前就看過這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後來得知這是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的名言。而他也在各種心理學論點上,強調人的生活風格在兒童時期以往家庭環境中形成後,幾乎一生不變。
  • 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的明星,後來都怎麼樣了?
    有人說,原生家庭裡,藏著未來婚姻的模樣。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他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這個人的一生。原生家庭這個詞,近幾年並不陌生。很多人都會把自己的不幸、失敗、無能為力,歸咎於原生家庭。豆瓣上有個有趣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入群的已經有十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