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印度電影,伊桑是一個患有讀寫障礙的8歲男孩,受到學校、朋友的排斥,最後經不起壓力的父母把他送到了寄宿學校。
就在岌岌可危的心理狀態下,一代課美術老師尼克挽救了他,幫助他去跨越讀寫障礙和重塑自信,並激發出他獨特的繪畫天賦,最終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顆閃耀的星辰,都值得溫柔以待。
如果家長只滿足孩子的吃穿,卻沒有給到足夠的尊重和愛。孩子只能用叛逆來保護著弱小的自尊,無辜地被貼上一個又一個標籤,最終只會像流星一樣墜落。
孩子不應該是父母炫耀的資本,也不應該是應試教育的犧牲品。我們都能在伊桑的父母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01
主流標準下的「笨孩子」
伊桑在外界,包括在父母眼中,都是一個十足的「笨孩子」+「頑皮孩子」。
對比門門功課都第一的優秀哥哥尤汗來說,伊桑簡直就是基因遺傳的一個敗筆。
作業全部不會做;上課走神被趕出教室;與鄰居孩子打架;為逃避老師檢查作業,裝病請假,逃學。
這些行為完全符合了父母和老師眼中頑劣孩子的形象,學校更是認為伊桑「有點不正常」,也許還是個「智障」。
在這個主流標準下,所有人只看到不符合標準的伊桑,並不停地指責、批評,企圖去改造他。
而伊桑,只能用叛逆來掩蓋自己的無能,用「我不想」來替代「我不會」。這個在學業上無比挫敗的孩子,外界的壓力就像是一把刀子,深深淺淺地劃到了他的內心裡,傷痕累累,滿目蒼夷。
哪怕尼克發現了伊桑問題的根源於在「讀寫障礙」,父親卻絲毫不認同,始終認為伊桑的問題是學習態度問題,總是調皮、固執、不聽話。
當所有的目光都聚焦於表面的問題上,誰又會設身處地去體會這個小男孩內心的感受,誰又會關心他內心的孤獨和無助。
這種主流標準下「不合格」的孩子,要麼妥協,變得麻木失去情感,拒絕外界的一切人和事;要麼反叛,製造出各式各樣的衝突,為求關注。
02
伊桑的成長,在於被「看見」
萬般無奈之下,伊桑被送到了遙遠的寄宿學校,但仍難逃被責備、被嫌棄的命運,每天依然重複著被打,被罰跪,一切絲毫沒有改變。
被迫離家的伊桑,被恐懼深深地包裹著,噙滿淚水的雙眼充滿對這個世界,對未來的絕望。
他慢慢地喪失掉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變得沉默,不再調皮和闖禍,像個機器一樣完成著每天的任務。
他不再碰自己最愛的畫筆,他沒有了曾經的奇思妙想,他不再探索那些新奇,他把自己弄丟了。
直到遇到了尼克老師,這個真正「看見」他的人。
尼克是第一個發展伊桑存在讀寫障礙,他走訪了伊桑的家庭,了解伊桑的現狀和問題所在。
尼克講故事讓伊桑明白到他並不是異類,相反,他是一個有著無限可能的人。
尼克他讓伊桑做自己的小幫手,讓他有了被需要的感覺。
尼克給予伊桑積極的肯定與讚美,讓他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安全感。
尼克帶著伊桑一遍遍地認字,閱讀,幫助他修復認知的障礙。
最後,尼克為了伊桑舉辦了一場全校性的繪畫比賽,幫助他重拾自信。
在伊桑交上畫卷,看到尼克為他畫的畫像,我似乎聽到他內心「呯」的一聲,有些東西轟然崩塌。
正是尼克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伊桑」這個人的存在,而不是一個「工具」的外在價值,伊桑終於走出陰霾,重新站在陽光底下,找回了自信。
尼克曾對伊桑的父親說:在索羅門群島,土著們想伐樹時,他們不會直接砍樹,他們會繞著樹圍成一圈,大聲漫罵,咒那棵樹,過不了幾天,那樹就枯死了,自行死亡。
樹木如此,人更是如此。愛和認可是孩童時期的重要需求,父母的忽視,習慣性被打擊和批判的孩子,所形成的習慣性無助和創傷將貫穿一生。
03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個天才
世界沒有兩片葉子是相同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特質以及對世界的認知方式。
單維度的對比總會有排名先後,高低之分。
可我們沒有權利規定一朵花什麼時候綻放,一棵樹如何成長,因此也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孩子。
就像尼克所說:作為父母的他們什麼時候才會懂,每個小孩都是不同的,他們遲早會明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步調。
當我們可以用多一把尺子,多一個評判標準,多一個維度去看待一個人,就會得到新的答案。
如果,伊桑的父母能看到伊桑的畫畫天賦,看到他筆下的那些奇思妙想,然後把他放在合適的地方和情景當中,他就是一個十分優秀的孩子。
不同的養育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也許伊桑是不幸的,天生就患有閱讀障礙,但伊桑也是幸運的,他遇到了尼克,這個改變他整個人生軌跡亦師亦友的大男孩。
希望每一個折翼的孩子都能得到重視和關懷,可以按自己的節奏,慢慢飛翔。
也請給他們多一把尺子,多點耐心和理解,假以時日,他們也能成長為別人眼中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