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5日,河南省滑縣汽車站廣場東側的一家道口燒雞店,招牌夠醒目,一看就是有實力,高端大氣上檔次!(王子瑞 攝)
河南省滑縣是道口燒雞之鄉,縣長途汽車站廣場附近有11家不同字號的道口燒雞專賣店,差不多佔附近門市的二分之一。目前,全縣共有大小170多家生產經營道口燒雞的公司、廠、店、鋪,年產道口燒雞400多萬隻,年產值1.2億元。其中規模較大的共有18家,初步形成產業集群和工業化生產。縣新區燒雞工業園內,共有燒雞企業13家。
滑縣人外出辦事、走親訪友,總要帶上幾隻本地特產——道口燒雞。
在汽車站附近開設燒雞銷售門店,極大方便了出行的旅客。
外地人吃過一次地道的道口燒雞,便會念念不忘,希望滑縣的朋友隔三差五能夠滿足他們的口腹之慾。
道口燒雞是我國著名地方特色食品,與「北京烤鴨」、「金華火腿」並稱為「中華三奇」。位居中國山東德州油扒雞、安徽符離集脫骨燒雞、山東濟南餚雞、四川成都元寶雞、東北溝幫子燻雞、廣東童子雞、河南開封桶子雞、湖南風雞、雲南風雞「十大名雞」之首。圖為將油炸上色後的燒雞整齊碼放到鍋內,加入十多味名貴中藥材。
道口燒雞選用地方當年優良健康活雞,沿用傳統燒雞技藝和現代工藝相結合,經十多道工序,佐以十味天然香辛料,輔以300年循環老湯,精工製作而成,其成品皮色鮮豔,色成柿黃;造型獨特,狀如元寶;口若銜趺,異香濃鬱;熟爛脫骨,鹹淡適口。圖為道口燒雞經過三個多小時的煮製後出鍋。
酥香軟爛有嚼頭、餘香滿口回味悠長是道口燒雞受人歡迎的原因,光是煮雞這一道程序,就需要花上3至5個小時,再加上火候的調整,做好的燒雞不需刀切,用手輕輕一抖,骨和雞肉自動分離。不用說是飢腸轆轆之時,就是酒足飯飽之後,它也會令人饞涎欲滴。
道口燒雞原產地道口鎮,位於河南省滑縣西北部的衛河之濱,舊稱李家道口。史料載,古時黃河曾流經滑縣,道口是坐落在黃河西岸鯀堤上的一個渡口。後隋煬帝時期疏浚大運河時開挖的大運河永濟渠(衛河)亦經過這裡。
道口鎮東望齊魯,西控三晉,南襟荊楚,北拱京津,自古商賈雲集,貿易繁盛,九衢通商,為豫北糧棉油、煤炭藥材集散地,史稱「小天津」。早在宋元時期,道口即為衛河上的重要碼頭,明清時期發展成為中原四大名鎮之一的商貿重鎮。道口燒雞自誕生起就伴隨著這座歷史悠久的水旱碼頭,名聞遐邇。
道口燒雞為道口「義興張」燒雞世家創始,據《濬縣志》、《滑縣誌》、《河南文史資料·第二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第一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會刊》、《滑縣文史資料·第一輯》等史料記載:「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衛河之畔,張姓商戶,製作燒雞」。
「義興張」創始人張炳之先祖從明朝萬曆年間始就以製作道口燒雞為業,至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張氏』道口燒雞已小有名氣,但在這之後的一百多年裡,由於製作技藝較簡單,配料配伍不適,聞名不過數百裡」。
時至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張氏」道口燒雞掌門人張炳先生(1738-1820),在衛河碼頭偶遇返鄉老友——清宮廷御膳房御廚劉義先生。當張炳談及買賣蕭條時,劉御廚附到張炳耳旁低聲說道:「我送給你十個字:『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接著詳細述說了八味香料的成份配伍,並再三叮嚀「切勿外傳」。
送別老友後,張炳在家傳基礎上按照御廚指點,選用優良健康道口紅雞,經幾十道工序,佐以十幾味名貴香料,輔以陳年循環老湯,精心製作,燒制出了色澤柿紅、狀如元寶、口若銜蚨、異香醇厚、一抖離骨、鹹淡適口、老幼皆宜的道口燒雞,無論涼熱食之,均餘香滿口。
從此,張炳老先生製作的燒雞遠銷四方,過路車馬無不打尖,往返客船無不靠岸,通過水旱兩路客商的口口相傳而聲名遠播,成為中華菜餚中的一枝奇葩。張炳為了永記劉義授藝之恩,取「義友濟興」之意,把鋪號定名為「義興張」,「義興張」也隨之成了道口燒雞的代名詞。
建國後1954年,道口「義興張」燒雞鋪第六代掌門人張長貴(字和禮)先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偕家人及店鋪參加了公私合營。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道口燒雞第七代傳承人分別攜家人開始製作道口燒雞。【《高麗半島影像》百家號發布的照片全部是本人原創作品,盜用必究,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或者收藏!王子瑞繼續為您奉獻獨特視角、有溫度的紀實影像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