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哇…」
花壇處傳來一陣嬰兒的啼哭聲。
尋著哭聲看到綠化帶花臺處,一女子在整理衣物,並將嬰兒放置於堆積的衣物中,拿一紅色環保袋遮擋著。
整理完成立刻起身離開,留下嬰兒獨自躺在衣物間啼哭。
過了一段時間,還不見女子回來,難道這是「棄嬰」嗎?
趕緊跑到花壇邊,準備安撫啼哭的嬰兒,結果卻發現,該女子就在離孩子三四米旁的店面門口,赤著腳拼命工作。
原來,媽媽一直陪伴在孩子的身邊,未曾離開!
女子為母則剛,生活全靠硬扛。
為了孩子的幸福,不斷在「育兒比賽」上,勉勵自己成為一個「完美媽媽」,給孩子一個「完美的家」。
為了更好照顧孩子,放棄自己心愛的工作,在家當個全年無休、薪資為零的媽媽。
為了孩子有個「完美的家」,死守著這段破碎的婚姻,掩飾著背後的絕望。
但是,媽媽不是超人,完美媽媽只會逼瘋你自己。
法國心理學家伊莎貝拉·費利奧沙說過:不要希望成為「完美」的父母,因為一旦情況偏離了完美,父母就會陷入自我懷疑、惱火、負疚等情緒,這樣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奉行「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人生準則的生活,會使你失去自我,
陷入自我否定中,因「不完美」而感到焦慮,導致身心俱疲,直至崩潰。
本是帶刺的玫瑰,何必向花中之王的牡丹靠攏。
其實,「不完美」的媽媽也能培養出「完美」的孩子。
不完美的媽媽都有點懶,捨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幹。
《少年說》裡就有一位遭兒子控訴,逼兒子做家務的「懶媽媽」。
兒子:我的媽媽用社會實踐為藉口,逼迫我做家務。
我得刷碗,擦地,摘菜,還得自己學做飯。
在她的逼迫下,我學會了燜飯,煮粥,涼拌菜。
社會實踐不等於家務實踐,你能不再逼迫自己做家務了嗎,行嗎?
媽媽堅定拒絕:不可以!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兒子已經長大,應該學習承擔家庭的責任。
少年:不!你說的不對!我還沒成年!學生的重心不應該放在學習上嗎?
媽媽:生活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家務勞動的能力,它會鍛鍊你的動手能力。
你必須學習,以後你還要做得更多!你現在的學習,通過你做家務,會得到促進,因為你會懂得,這是真正的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你生命的組成部分。
你現在做家務,你會有責任感,你會對你的家人承擔負責。
如媽媽所說,從小教孩子做家務,能讓孩子學會生存的基本技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主動性。
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裡迪研究發現:
缺乏足夠的勞動鍛鍊,父母不重視孩子的家務習慣,導致孩子的腦前額葉(Prefrontal Lobe)發育遲緩。
腦前額葉是負責大腦的理性思維、邏輯思維、情緒自控、判斷力、決策力、延期滿足的能力以及自我覺知的能力。
像「巨嬰」之類缺乏獨立性、心智發育不成熟的人,大都是腦前額葉發育不完善導致的。
適當勞動,可以讓孩子腦前額葉發育得更好,讓孩子更聰明。
同時延時滿足能力和自我覺知能力也會相應變好,使孩子更容易養成專注、自律的好習慣。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
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
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高一級學校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
國家對孩子家務勞動的問題都持支持的態度,說明做家務不僅能鍛鍊孩子的主動性和自理能力,還能促進孩子的腦力發展,使孩子的學習更優秀。
完美媽媽不妨釋放自我,懶一點,多用用孩子,讓孩子吃點苦。
不完美的媽媽比較佛系,不逼迫孩子,不追求完美。
而完美媽媽不僅自身追求完美,對孩子同樣高標準要求完美。
2019年,轟動全國的北大學霸吳謝宇弒母案。
吳謝宇成績好、體育好、人緣好、脾氣好,是他人眼中完美無可挑剔近乎於「神」的存在。
他母親從小就對他很嚴格,要求他各個方面都要盡善盡美、符合規範,做一個完美的人。
而在這個完美的表象下,他的內心潛藏著被極度壓抑的真實情感,及日漸扭曲的心理。
母親對完美的苛刻追求,對他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導致他完全不顧母子之情,喪心病狂的對母親痛下殺手。
並在殘忍殺母后,用塑料布嚴密包裹,塞入活性炭,並在家安裝監控後逃之夭夭。
現實中多數追求完美的父母,只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點,看不到自家孩子的優點。
用別人家孩子的標準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卻忽略了他們還只是個孩子的事實。最後,時間一長,各種矛盾也隨之而來。
朱德庸說:&34;在教育孩子中,最忌諱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盡善盡美。
俗話說&34;,每個人身上多少都會有一些缺點,不光是孩子,家長也會存在缺點。
當你把不完美說出來並未有多不堪。因為承認自身的軟弱與缺點,並不會使我們失去什麼,反而還會得到更多。
美國最具影響力的育兒導師吉爾·斯默克勒在《我不是完美媽媽》中寫道:
「我兒子有銀屑病,我知道這病不傳染,但有時候我就是不想挨著他坐。」
「有時候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我很愛老公和孩子,他們是我的一切。但有時候我環顧四周,就感覺這並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都不知道我整天在忙些什麼。」
「孩子對食物很挑剔,經常抱怨,有時候我給他擦臉時會故意使點勁,讓他知道點厲害。」
「我發現紙尿褲沒得換了,紙巾又夠不著,但手上有點便便,於是就在牛仔褲上抹了抹,然後該忙啥忙啥去了。」
媽媽只是一個普通的平凡人,有焦慮,有驚喜,也有疲憊,有沮喪……
如吉爾所說:我生孩子之前就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有了孩子後我當然也不會是完美的。
我們只有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夠和孩子一起真實地面對生活,因為孩子需要真實完整的母親。
凡是不完美的媽媽,都是在內心裡「放過」自己的人。她們不害怕把缺點和不足暴露在孩子面前,不追求完美,也不會苛求孩子一定要學習好、爭當第一名。
在孩子的心中,一個懂得不完美要求自己的「不完美媽媽」,是自己心中那個100分媽媽。
不完美的媽媽都保有童心,喜歡跟孩子瘋玩到一起。
能經常與孩子打成一片的媽媽,會讓孩子的童年充滿樂趣,給予孩子最需要的愛。
李開復曾在一篇紀念母親的文章中寫到,自己有一個童心未泯的母親。
他小時候特別頑皮,為了能晚睡一個小時,就偷偷把家裡的鐘表調慢了一個鐘頭,結果第二天媽媽起床遲到了。
發現兒子惡作劇的媽媽,並沒有責怪他,反而覺得很有趣,然後跟著他一起玩。
這個鬧鐘遊戲玩了好幾天,直到他自己受不了總是遲到被老師批評,而主動提出恢復鬧鐘的正常工作。
他說,媽媽常常和孩子「打成一片」,他的童年總是充滿歡聲笑語。
正是媽媽幽默風趣,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為李開復的人生打上了積極樂觀的烙印。
在以後的人生中,無論遇上怎樣的困難與挫折,都不會萎靡不振,而是積極尋求解決方法,以樂觀自信的精神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從而登上人生高峰。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只要儘可能多的保留一些童心和意趣,跟隨孩子的目光去發現,去驚喜,去感悟這個世界。
你會發現教育孩子其實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只要你用心陪伴。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曾做過一個有關「六一兒童節」的節目:
請孩子們說出你最想要的禮物是什麼?
你最想實現的願望是什麼?
得到最多的回答是「我要爸爸媽媽能每天陪我玩」。
只要能得到爸爸媽媽的陪伴,任何高檔玩具、漂亮包包、平衡車.….都將黯然失色。
但是陪著不等於陪伴。
媽媽拿著手機看,孩子孤獨地坐在旁邊玩。
明明和孩子坐在一起,卻好像隔了千山萬水。
高效的陪伴是時時刻刻都能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和媽媽真的很愛你!」
作家龍應臺曾說過:其實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限」的。
最開始的十年是孩子對社會的感知,個性的形成和父母的感情培養的黃金期,錯過再彌補就晚了。
有人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充滿童趣的媽媽,才是孩子心中的完美女神。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表示:
孩子的健康成長,並不需要最好的母親,只要剛剛好的(good enough)母親就可以了。
完美媽媽只是追求完美的陷阱,承認接納自己的缺點,坦然面對不是完美媽媽的事實,做個依靠孩子的懶媽媽,每天和孩子一起瘋,一起鬧,給予孩子完整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