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20多名市政協委員到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驛站、養老照料中心視察調研,稱辦理。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在向委員介紹情況時表示,本市將推出「北京健康信息互聯互通與大數據應用行動計劃」,逐步實現老年健康數據在全市醫療衛生機構、養老服務機構互聯互通。同時,制定利用閒置空間改造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工作指引,疏解騰退的閒置空間將優先用於養老設施建設。
現場 400多名患者血壓血糖實時監測
在朝陽區潘家園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委員們走進家庭醫生籤約服務中心,迎面牆上是一個巨大的顯示屏,屏幕上有24個小格子,每個格子裡記錄著一名患者的血壓、血糖變化情況。突然,最前面的一個格子跳動了起來,血壓數值變成了紅色,150/74。大夫馬上點開這位患者的名籤,查看此前患者病歷信息還有聯繫方式,立即給患者撥通電話,詢問患者情況。
值班大夫告訴記者,這裡實時監測著四五百位患者的血壓、血糖數據,如果出現異常,系統會自動報警予以提示。據潘家園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長介紹,這裡原來是潘家園醫院,兩年前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周邊老年人居多的特點強化了居家養老服務的功能,搭建了叮咚健康監測平臺,給存在血壓、血糖等慢性病的籤約患者發放終端設備,實施智慧化監測管理。
利好 將建55周歲及以上人口資料庫
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向委員們介紹提案辦理情況時表示,市民政局正在建設全市統一的養老服務與管理信息平臺,將推動實現民政、公安、衛生、社保系統老年人口數據對接,形成全市55周歲及以上人口資料庫。本市將完成「網際網路+養老」北京模式和相關養老服務體系構建、社會化運營、產業扶持等方面的課題研究。
此外,市民政局還將制定北京市養老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及數據共享實施方案等,完成全市已建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地圖標註工作。
李紅兵還介紹,北京市將推出「北京健康信息互聯互通與大數據應用行動計劃」,依託大數據平臺為老人提供健康服務,逐步實現老年健康數據由老年人授權,在全市醫療衛生機構、養老服務機構實現互聯互通,為老年人能夠享受更加精準的養老健康醫療服務提供數據支持。
現場 「養老+醫療」最受老人歡迎
在潘家園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南側百餘米外的松榆裡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幾位老人正排隊等候專業大夫的按摩;而另一間活動室內,十來位老人正跟著志願者學習英語。
這家養老服務驛站也是由潘家園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運營的,這種醫療機構+養老驛站的模式,既統籌了人員等成本的支出,又為居民提供了更專業的服務。
隨後委員們又來到雙井恭和苑養老照料中心,這是一家營利性老年持續照料生活社區,入住的300多位老人平均年齡86歲,最大的已經上百歲。而為老人們提供醫療服務的,就是與恭和苑有著連廊連接的雙井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去年該中心接診量為十六七萬人次,十分之一來自3家養老機構。「有專業的醫生進行入院評估,醫療服務能到床前,太好了。」一位老人告訴記者,放心的醫療服務讓她選擇了這裡。
利好 疏解騰退的閒置空間優先用於「養老」
市政協委員、農工黨北京市委專職副主委李亞蘭說,營造多元化的醫養護服務供給模式,需要整合政府、市場、社區多元化供給服務資源。可試行健康管理服務居家養老模式,對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老人和患慢性病老人,給予資金兜底保障。
市衛生健康委黨委委員、市老齡辦常務副主任王小娥在向委員們介紹提案辦理情況時指出,目前北京市已經與175萬65歲及以上老年人完成家庭醫生籤約,157萬名65歲及以上老年人實現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率達68.5%,全市95%以上的醫療機構開設老年人掛號、就醫等綠色通道。建成了首批42家老年友善醫院,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正逐步完善。全市納入醫保定點單位的社區衛生機構1500餘家,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58家,進一步方便了老年人在社區和養老機構就診、用藥。
據悉,市民政局正在組織編制養老服務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各區、各街道鄉鎮養老服務模式及體系、乃至所需設施的空間布局、功能結構、數量規模。制定利用閒置空間改造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工作指引,疏解騰退的閒置空間優先用於養老設施建設。探索在街鄉統籌協調下,形成養老照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村衛生室等各方共同參與的區域養老服務社會治理機制,強化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的區域化統籌。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孫穎
流程編輯 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