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寫一本供領導幹部和企業管理者閱讀的經濟學講義,於今回憶,萌生此念頭是在25年前。當時我在中央黨校主講西方經濟學,有一次下課後學員告訴我,他們讀過不少經濟學教材,可由於原來是學理工,隔行如隔山,經濟學書籍不容易看得懂;還說聽我一堂課,勝讀十年書。這後一句無疑是恭維話,當不得真。不過這也點醒我,應該寫一本讓非專業讀者能夠讀懂的教科書。
領導幹部是一個特殊群體,或者參與經濟決策,或者主理一方經濟。這些年我行南走北到各地調研,時常聽到人們議論:某領導懂經濟,某領導不懂經濟。怎樣才算懂經濟呢?老百姓看的當然是實惠。如果我們的領導同志為官一任不能造福一方,大家肯定認為你不懂經濟。而若讓我說,懂不懂經濟要看你是否掌握了基本經濟理論,能否按經濟規律辦事。
1997年,我投石問路,嘗試寫了一本《與官員談西方經濟學》,出版後大受讀者歡迎,一個月銷售了10萬冊。後來又寫了《與官員談經濟學名著》,也是一印再印。「與官員談」系列一共寫了8本,前後用了差不多10年時間。所幸的是,這8本書寫下來,不僅讓我了解了領導幹部的閱讀需求,也讓我找到了與他們討論經濟問題的交流方式,形成了自己的講課風格。
經濟學是經世致用之學。寫完「與官員談」系列後我意識到,領導幹部和企業管理者不僅需要懂得理論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怎樣運用經濟學理論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從2005年至2010年,我又用了5年時間寫《中國的難題》《中國的選擇》《中國的前景》。至此萬事俱備,正要開工動筆撰寫本書,校委卻安排我到教務部工作,後來崗位又幾經變動,忙忙碌碌,寫作計劃擱置了10 年。
不過這10年我並未停止做研究,2015年我再次對西方經濟學的疑點逐一甄別補正,次年出版了《經濟學反思》,2018年又出版了《經濟學分析》,其實這兩本書也都是為寫本書所做的準備。2020年3月,我卸任中央黨校副校長,終於有時間可以完成這個醞釀已久的寫作計劃。年初以來,我閉門謝客,足不出戶,從早到晚地寫,國慶節前總算寫完了最後一章。
下面再簡單說說我這本書。首先,本書的結構體系肯定與現有教科書不同。我按照「三個假設、三個原理、三個方法」的框架,構造了一個新的結構體系。全書共20章,前10章主要講微觀經濟學原理,中間6章則是用微觀經濟學原理分析宏觀經濟問題,後4章主要介紹開放經濟理論。從微觀推導宏觀,目的是讓宏觀分析具有堅實的微觀基礎,避免宏觀與微觀脫節,成為「兩張皮」。
在講解方式上,本書也不同於現有的教材。我在前面說過,本書是供領導幹部和企業管理者閱讀的。根據這一定位,我儘量不用或少用數學,而是直面領導幹部的困惑,結合案例用經濟學原理作破案式分析。之所以選擇這種方式,就是想向讀者示範如何用經濟學解決實際問題。我在中央黨校任教近30年,與學員朝夕相處,知道他們的困惑所在,這是我寫這本書得天獨厚的優勢。
許多讀者反映經濟學教材不好懂,我想對此做一點解釋。國外經濟學教材是一種「集大成」的寫法,將亞當·斯密以來的各種理論匯集在一起,不僅內容龐雜,而且相互打架的地方也多。如薩伊定律說供給可以創造需求,而凱恩斯說供給不能創造需求;維克塞爾說利率是政策工具,而費雪說利率不是工具;馬歇爾說需求定律是基本規律,可同時又說存在例外;如此等等。非專業讀者當然會覺得不可思議、一頭霧水。
我在寫這本書時,一方面力求對經濟學原理做準確講解,另一方面重點指明每一理論原理成立的約束條件與適用範圍。在我看來,經濟學的許多理論貌似對立,而且有些觀點也的確是錯的;可大多數理論觀點不同,是由於它們各自的約束條件與適用範圍不同。要是明白了這一點,理解經濟學也許就不那麼難了。讀者可試著讀一下我這本書,看看能否幫上你。
最後我想說的是:本書是為領導幹部和企業管理者寫的,同時也適合從事經濟工作的朋友閱讀。我不保證高等院校經濟學專業學生讀這本書後考試能得高分,但一定有助於你對經濟理論與經濟現象的理解。我自己是過來人,當年我求學時遇到的困惑,恐怕也是你今天的困惑。能為年輕學子釋疑解惑,於我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文章為中央黨校原副校長、經濟學家王東京新著《王東京經濟學講義》的序言部分,該書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