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點:本文整理自郝景芳的一場線上講座。景芳結合日常養育女兒的經驗和心得,向大家介紹了如何通過玩中學提升孩子思維能力的三個小方法。文中還從腦科學的角度介紹了玩與學的不同本質,大腦的三個先天性原理和四個非常接地氣又實用的小工具。
沒來得及聽直播的小夥伴,快來圍觀吧:)
2月10日晚上8點,童行學院創始人郝景芳進行了一場《你的眼界,孩子的邊界》系列之《放假在家玩中學,提升思維的三個小方法》的線上直播講座。
在這個特殊的長假裡,不少學齡兒童、學前兒童都面臨著學校停課的情況,父母們在家也有大把的陪伴時間,到底應該怎樣做才是更好的陪伴孩子呢?最近,我們成立了29個新社群,匯集了全國一萬多名家長朋友一起,也是希望能為大家搭建一個交流育兒方法經驗的平臺,讓我們在家陪娃更有趣、有料、有味。(如果你想加入可以掃描文章最後的二維碼)
此次講座在轉播前就得到熱烈的反響,共計有近100個教育社群的群主申請了轉播,我們也收集到近百條關於培養孩子思維力的問題,景芳針對家長最集中關心的兩個方面從玩和學的本質進行分析,從遠古時代的故事娓娓道來向大家介紹了大腦的三個先天性的原理,並針對性提出了如何在玩中學提升思維能力的三個方法。
郝景芳是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得主,清華天體物理碩士、經濟學博士、2018年世界青年領袖。此次講座主要從玩和學的本質、大腦的三個先天性原理、提升思維的三個小方法這3點來展開。
景芳首先就從大家最關心的兩個問題談起:
孩子有非常多在家玩的機會,但我們作為父母又不想讓他白玩白浪費時間,那怎麼才能讓孩子玩得更充實?
小朋友在家就光想玩的,根本不想學習,不想動腦筋,那該怎麼辦呢?
這是兩個家長們十分關係的典型的問題,也是從兩種不同角度問同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去調和孩子的玩和學呢?
我認為:可以打通玩和學,讓孩子玩中學。通過玩中學,培養孩子動腦筋的思維習慣,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動腦筋去思考,然後把通過玩獲得的思維能力真正帶到學習中。
再分享我之前在一所小學做分享的經歷。我小時候一般花50%-60%的時間學習,剩下40%-50%的時間都是玩,跟小朋友一起出去玩,也玩好多遊戲、看很多課外書,總之就是花很多時間去玩兒。小學校長問:兒時的玩看上去就是普通的玩,那對學習是否有一些促進呢?我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如果學生能夠健康快樂的玩,並且在一個十分有益的範圍內玩,那麼這樣的玩耍是可以給學校學習產生非常多有益促進作用。
從我個人來講,我在玩的過程當中,大大拓展了眼界,增加了很多學科興趣。小的時候,我愛看課外書,在享受看書是玩耍的過程當中,產生了對於寫作的興趣、產生了對於天文學的興趣,直接影響到我大學的專業和職業選擇;我還特別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公主小姐穿越的遊戲,後來就有了編故事的愛好,從而喜歡上了寫作。其實玩是可以對人有一個很長遠的影響的。
除此之外,我覺得玩還可以更直接的幫助我們課內學習的思維培養。
我對女兒的培養並不是很嚴苛,沒有讓她上興趣班、學習班,也不給她制定特別強的作息習慣。在這樣寬鬆環境下,她有大量的時間去玩。但我女兒的一些認知發展和學習並不落後。她現在五歲半,數學能力和文字閱讀能力其實已經能夠達到小學入學的水平了。那我是怎樣去啟發孩子呢,更多的就是玩中學,跟孩子一邊玩,一邊對她進行啟蒙和培養。
今天我也是想分享一下我的養育經驗,怎麼能夠既玩還能促進學習。
怎麼能夠既玩還能促進學習?我覺得這裡面有最核心的兩點需要大家先理解:
第一是研究學的心理學本質,究竟什麼是學習。其次,我們要思考玩的心理學本質,究竟什麼是玩兒。
我們要先理解學習過程和玩耍這兩個過程在人的大腦中,究竟發生了些什麼,大腦的心理學原理究竟是什麼,然後我們再去尋找如何打通這二者的機制,能夠真正從原理上面能夠更高效的讓孩子更快樂的去進行學習。
那麼,學習的核心是什麼?
常規認為的學習,一般會停留記憶和運用層面。教會孩子一個知識或者技巧,孩子記住後用來做題,其實不知所以然。我們的學校教育也往往都習慣這樣的學習方式。簡單的記憶和簡單的運用是很難引起樂趣的,這是與我們人類大腦先天的本質相關的。
我們的大腦本身不是為了記憶好多東西而塑造出來的,我們的大腦是在整個億萬年的進化過程當中,隨著我們人類生存和狩獵的本能進化出來的,不是為記東西而生的,而是為了探索和搜尋而生的。大腦對於發現新目標、追尋新事物、探索新東西等非常興奮,在與自己有關的生存能力的探索、發現中最能夠調動大腦的活力。在探索發現過程當中獲得的自我的經驗智力的提升,這是人類最早的學習本能。這個本能一直遺傳在我們的基因裡面,人類的這種生物學本能並不是那麼容易就改變的。也就是說,人類的大腦不是為了記東西而進化的,而是為了探索、發現而進化出來的。
那麼,玩的核心是什麼?
很多時候,父母一提到玩就臉色突變,覺得玩可能就是單純的樂趣,或者單純的感官享受,或者打打殺殺的,是沒營養的、浪費時間的。
孩子之所以都熱愛玩耍,是因為玩耍最符合我們人類大腦的這種根深蒂固的天性。在玩耍中,其實就運行著三個大腦的先天性的原理,因為它符合人性,所以它讓人非常興奮和沉溺。
揭開謎底前的一瞬間是我們多巴胺分泌最高的時刻。
多巴胺是讓我們非常有能量的物質,這個就像我們遠古的祖先在採集的時候看到一個果子、一個獵物時內心的那種興奮勁。遠古祖先從樹葉中發現一個果實與當今我們打開寶盒解開一個謎發現寶物,這都是讓我們大腦興奮的同一個原理。
第二個原理:
不斷感受到的自我成就感,會讓大腦很興奮
這也是一種進化生物論遺留下來的一種自然選擇。
遠古人類今天捕到了一隻兔子,明天捕到了兩隻兔子,他會感到特別特別興奮,為自己的這種能力的提升,為自己的成就感到興奮,有這樣基因的人就會獲得更大生存機會。所以,每一個人都會被自己的成就感所打動,但如果一件事讓一個人很沒有成就感,他很難對此很有動力。人都會需要一直不斷的看到自己的成就,一直有收穫和被激勵,這個是我們大腦很興奮的另一點。
在一個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如果能夠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資源,就能更好的保護自己。
在原始人的生活環境裡,他們就已經從野外和社會中發展出這種天性:只要與我有關就特別興奮,與我沒關的信息趕緊忽略。這也是大腦的一個本能。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在人群中去喊一個人的名字,哪怕聲音很小,這個人也能聽見,而用大的聲音就說一些別的話,這個人就可能會忽略。所以,與我有關,也是人類大腦的一種興奮本能。
所以,一旦理解了這三個基本原理,我們會更加容易理解人為什麼都會喜歡玩遊戲。
遊戲裡面設置的尋寶解謎挖開身世等都是揭開謎底的過程,讓人興奮;遊戲裡也有打怪升級的內容,會有持續不斷的自我成就和自我提升,也會讓人興奮;同時,遊戲裡的一切都是與我這個角色有關的,有很強烈的角色代入感。遊戲把這些人類的天性真正充分的調動起來,發揮起來了,就會讓人很沉迷。在遊戲的過程裡,一個人就會自覺自愿的調動大腦,積極思考。
而在學校,老師通常是直接宣講、告知孩子們一些知識,會讓孩子們覺得很無聊,都不太有成就感;此外,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也體會不到知識和他的關係,更難提起興趣。學校的這些知識本身是必要的,可是並沒有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去傳遞。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自發自願的學習,並真正充分調動起他們的能量,我們應該用真正適應孩子天性的方式,去引導他的學習。我們把希望孩子學的這些知識和能力,變成讓他們揭開謎底,讓他們自己感受到成就,變成了和他們自己每個人有關的故事,那孩子們就會特別興奮,很熱衷於學習。
所以,我做教育的初衷是,做順應孩子天性的啟蒙教育,努力打通人類大腦的天性和學習的目標,讓孩子快樂興奮的學習。我一直認為快樂教育不等於放棄教育,快樂教育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即便孩子學習成績極差也無所謂,快樂教育是我們用快樂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快樂享受學習的過程。
接下來再分享玩中學做思維引導的三個方法,也是我自己帶小朋友成長的一些最最核心的理念,也是童行學院特別受小孩子歡迎的秘訣心法。
針對孩子喜歡揭秘、揭開謎底的好奇的天性,我們可以把這些知識的謎設計出來,孩子就會很想知道答案、很願意去學習。這需要我們精心設計,層層遞進的提出問題。
孩子們感興趣的點包括未知、差異、因果、反常識,這是我們提問題時需抓住的。當孩子對一個問題感興趣,他的大腦中有一系列操作,會努力想去自己解開這個問題,也會想去尋找策略進行驗證。這樣的在頭腦中揭謎的過程,其實就是對於孩子大腦最好的鍛鍊方法。
童行學院哲思之旅音頻太陽主題(←點擊進入課程),其中有一節是講到太陽的熱量。(可以點擊連結看看我們是怎麼一步一步層層遞進引導孩子思考的。)
問:為什麼曬太陽會熱呢?
大家可能會覺得這這個問題特別特別簡單,我們再進一步:
問:熱量是從哪兒來的呢?
那所有小朋友都會知道:熱量是從太陽來的呀。
問:熱量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答:熱量是太陽光帶來的。
問:太陽光的熱量,我們人是怎麼知道的呢?
答:我們人類原來身體裡面有一種感光的那種蛋白質,當太陽光來了這種蛋白質就會跳舞,他一跳舞,隨著他吸收的熱量就會跳舞。
問:為什麼這個蛋白質會跳舞呢?
答:這是熱的特點。熱其實是一種能量,蛋白質吸收這種能量會運動得更快。
問:蛋白質跳舞,我們大腦是怎麼感覺到熱呢?
答:蛋白質是有神經源,它把熱信號傳到人的大腦。
通過一步一步的提問題,會把平時可能小朋友沒想過的一些問題拋出來,然後他會很願意跟著這些問題去思考。童行的課程裡涉及裡很多科學的知識,但小朋友聽起來都不覺得很難,也不覺得很枯燥。
在時空之旅課程(←點擊進入課程)裡,我們讓小孩子提出了很多問題,由課程裡都小朋友提出問題、引導其他小朋友思考,當然也都是小朋友認知範圍之類的。(歡迎大家在文末掃碼,獲取聽課方式)
在這個課程裡,我們設置了兩個小朋友的人物,這樣也會讓孩子有一定的自我角色代入感。通過小朋友和科學家、櫻桃艦長等角色人物的對話,從「最早上岸的陸地動物是什麼」這個問題出發,引發了恐龍、類人猿、人類的演化,以及生物演化與環境的關係等知識的探索,這些都是高中生物課才學的知識,小朋友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也不覺得深奧,全都特別喜歡學,看得津津有味。我們這個課程的很多小朋友,都是看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在等課程更新。
在這個層層遞進提問題與探究式的解答過程,其實是對孩子進行了非常多的邏輯訓練和思維辨析。而這個過程以後,他能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呢。
我女兒當時看完這兩課後問我:為什麼肉旗魚要進化呢,為什麼所有動物都得進化呢,難道不能不進化嗎?這個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考,因為它是一個反命題。孩子能問出這樣的一個問題,說明她潛移默化的學習到課程中的這種思考方式和遞進式問問題的方式,也說明她有了好奇心,之後也會熱愛學習。
對應前面說的自我成就這一原理,我們要在孩子自己認知範圍之內,給他設定難度合適的挑戰。讓他挑戰中很容易就能夠獲得成就感,對自己感到非常對自豪,這自豪感正是促進他繼續學習的動力。
我分享女兒學數學的過程,從連續數數到十以內加法再到學會進位制再到解生活中的應用題,過程很漫長。我在整個過程中都是引導她,不會著急催她立刻就學會,花了近一年時間學會數數,再慢慢學簡單的加法,簡單的計算她自己琢磨明白後,我會適當再增加一點難度。就這樣,我允許她小步前進,我也時刻關注著合適的時機為她搭建相適的腳手架。
在這個過程中,她養成了一個習慣:我自己算算吧。有時候碰到一個問題,一時算不出來,經過經年累月知識的積累,她自己能算出來。這種樂於自我挑戰和從挑戰中獲得的自我成就感,正是一個孩子最好的成長過程。
搭建一個剛好適合孩子認知水平的腳手架是比較難把握的,一般父母在家裡面不太容易去搭建這樣一個完美的腳手架。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專業和使命就是做好這件事情。
現在已上線的時空之旅的互動遊戲課,就是讓小朋友通過每一個小遊戲的挑戰,完成一個很複雜的學習過程。我們初期給孩子們的引導比較多,讓他很容易能夠完成,課程後期我們慢慢的減少引導,增加難度,讓孩子們從這一個一個小挑戰中不知不覺獲得很大的提升。
比如,在時空之旅課程中,我們通過設置一個互動遊戲,讓孩子完成將冰屋從山頂搬到山腳下呢。互動過程中,讓孩子感知物態變化,從固體、液體、氣體也就是冰、水、水蒸氣的變化。其中也設置了演示環節,觀察冰加熱、水製冷等的變化,孩子也會一邊觀察、一邊操作、一邊琢磨。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完成一個任務的挑戰,最後就獲得了成就感,能夠感受到一個自我的快樂。其實像這樣的知識,都已經是初中的知識了。可是五六歲的小朋友挑戰起來一點問題都沒用,而且還覺得非常有趣。
第三個思維引導方法,對應大腦的與我有關反應原理,代入情景思考。這是促進各種學習的好方法。
我女兒不想學英語的時候,我會給她編設場景,比如場景裡設一個外國小孩來到中國,請求幫助交流,孩子會不自覺的將自我角色代入,也就自然的開口說英語了。語文、數學等其他學科的學習,我們都可以藉助角色扮演生活中的故事等形式讓孩子玩中學。同時,也能鍛鍊語言表達能力,為她以後的閱讀和寫作都能打下良好基礎。
除了這種給孩子們編造故事的情景代入,還有一種更高級的代入情境,就是嘗試將孩子帶入到一些實際生活中的真實情景或者過去的歷史情境。
我在家帶女兒看《給孩子的人類簡史》,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但由於書的編排和講述方式也屬於傳統的宣講式,女兒並不喜歡。我後來通過將她帶入到圖畫裡的一個小孩兒身上,假設她是那個孩子的話都要做什麼。女兒的想像力、思考能力、興趣全都被調動起來了。
童行學院最近的一些線上課,也是通過這種情景代入感讓孩子們產生興趣、自願參與。
比如,我們針對十歲的小朋友設計了一個文藝復興主題的直播課,通過情景代入讓孩子們自己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商人,進行一系列交易。在這個過程中小朋友學到了很多關於數學、地理、歷史、文藝的知識。這個與歷史課本中很大的差異,就在於這樣的一個代入感。
童行學院時空之旅課程的設置上就更讓小朋友有代入感,比如孩子可以進入到黑猩猩的叢林跟珍古道爾一起觀察星星,還可以來到殷墟與傷亡一起研究怎麼才能煉出青銅器呀,還能幫助達文、伽利略解決問題。這些如同親身經歷的過程,都會讓人印象更為深刻。
情景和代入感還有兩大其他好處:一是當他真的理解這種已經在情境中經歷過的事件後,長大後就能在這種真實世界去解決問題;二是他能夠解決綜合複雜的問題,不僅僅是解決一個學科的問題,還能把很多學科融會貫通。
那麼,玩中學到底培養了孩子的什麼素養和能力?
培養了一種動腦筋、想問題的習慣和能力。這個習慣可能要幾年才能獲得,而一旦養成愛動腦筋想問題,小朋友將特別樂於動腦筋想問題。一旦她進入未來正式的學習,也會特別願意開動腦筋,也就越容易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所以,我們在家庭生活中多藉助玩耍的形式,讓孩子在快樂中習慣於動腦筋,樂於動腦筋,喜歡思考,學會思考。這其實是我們能為孩子上學做的最好的準備。
同時,這也是我們童行學院做通識教育的一種基本理念,讓孩子真正有融會貫通的知識體系,學會一通百通的思維能力。
童行學院的課程包含了科學、人文、藝術、社會四大板塊,課程設置目標包含知識、視野、思維三個方向的能力提升。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通過知識發現和探究的過程,學會理解探究問題的方法,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學習背後的邏輯和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當小朋友真正向大師學習到解決人類文明大問題的思路,久而久之就獲得了良好的思維習慣。她再帶著這樣的思路去學習課內知識,那就像是降維打級一樣,非常的遊刃有餘了。
我們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是來自於哈佛大學的,課程目標來自於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紅皮書,並且參考了他們核心課程的體系設置。
童行學院為小朋友提供了這樣一個很高的位置,可以讓他去俯瞰人類各領域的精華知識,理解整個的人類文明史,理解各種各樣的學科之間的觀點,獲得一個非常整體的綜合認知。我們希望通識教育達到的是一個先綜合後細分的學習過程,希望給小朋友奠定一個最良好的知識基礎。
最後,再總結一下給父母的實用小工具,在家用起來就能無形中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
家長跟孩子互相提問題,任何事情都可以提問。例如今天路上,人比平時少,可以向孩子提問:猜可能是怎麼回事。是呢?那麼,如果說溫度在高溫環境下容易沙面,你覺得冬天還是夏天,更有可能有病毒呢?那你覺得這個問題爸爸是這麼覺得,媽媽那麼覺得你支持誰的觀點呢?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可以跟小朋友相互提問,那我們願和小朋友對話,他們的思考能力越被告動。
家長為設置恰當的腳手架,為孩子提供合適的小挑戰。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認知進度,只做孩子能力之上一點點的小挑戰,讓孩子具有獨立完成的自豪又很有成就感。
家長設置代入感的遊戲。我們陪孩子玩那些代入感的遊戲,設置一些情境,陪孩子一起去玩,然後在玩的過程當中,讓孩子去思考去創造。
幫助孩子選擇最好的教育工具。一個真正有長遠意義的好的教育工具,是可以激起孩子自己提問題和思考的。你給孩子一個問題,這是大腦的起點。
如果一個教育產品能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很多興趣,激發了很多問題,引起了思考,這就是真正用心的產品了。我相信現在還是有很多教育產品都是如此設計的。我們志同道合的教育夥伴也還是有很多的。
最後送給大家一個小小的禮物:
童行學院哲思之旅課程的五百節音頻課二月全免費開放,時空之旅app最近更新的第一第二單元的課也在二月全免費開放。非常歡迎大家掃碼了解我們的通識教育課程,希望能讓孩子們獲得最快樂最充實的假期生活,能讓小朋友足不出戶遊遍世界和各地歷史時空,讓孩子覺得自己在玩,而父母同時也讓孩子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培養非常好的思考習慣。
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
跳轉至課程頁面後,點擊「立即學習」
即可享受免費課程
關於「玩中學」,您有什麼想說的?也許,您和孩子之間也有一些不錯的小遊戲,歡迎分享給我們!
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得主
清華大學天體物理碩士、經濟學博士
童行學院創始人,2018年世界青年領袖
✏ 投稿 | 歡迎投遞原創稿件,來稿請投郵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 轉載 | 後臺回復「轉載」,獲取授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