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郝景芳:我用教育對抗「摺疊」

2021-03-01 爸爸真棒

在《北京摺疊》創作8年後的今天,「教育摺疊」可能正在成為現實。

郝景芳在小說中,設定了三個互相摺疊的世界,隱喻精英、中產和底層三個階層,反應出對於階層割裂的深切焦慮。而在教育領域中,似乎也能一一找到對應。

近幾年一個越發明顯的新風險是,人工智慧時代,未來對於職業的要求將會越來越高,特別是在綜合素質和能力方面,這些對於精英和某些中產家庭,可能是從小標配的培養方式,但卻是教育資源貧瘠的家庭所無法企及的。而後者,在中國廣大的人口基數下,是佔到大多數的。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普通家庭出身的學生一路辛苦考進大學,卻發現除了成績,他們沒法和來自教育資源豐富地方的學生競爭,屬於被「降維打擊」。

而更值得關注的是,由教育資源不平均、更多向頭部傾斜所帶來的「教育摺疊」。

突破口在哪裡?這也是《北京摺疊》的作者郝景芳這幾年在想的問題。北京夏日的一個上午,我們來到郝景芳位於朝陽的辦公室。剛和同事開完會的她,一身粉嫩的連衣裙,踩著高跟鞋,來到我們面前。 在沒有採訪過郝景芳之前,我的頭腦裡只有關於她的各種「閃光」標籤:

文理兼備,天才少女,一路數學競賽+理科實驗班路線,拿下清華物理系的本碩,博士就讀於清華經管學院,曾經是一名青年經濟學家,最終卻以《北京摺疊》獲得科幻文學大獎「雨果獎」的而為大眾所知;兩個孩子的媽媽;創辦通識教育的普及機構「童行學院」,探索普惠教育……如此忙碌的她,最近居然還出了兩本書。

△《孤獨深處》收錄了郝景芳在2010年至2016年間發表的一些科幻小說,包括雨果獎獲獎作品《北京摺疊》

而在和她深度聊一番之後,我看到了「學霸」光環下的另一個她——

曾經因為找不到自己究竟擅長什麼而失落的少女

有孩子後,對教育開始深度思考,在焦慮中保持清醒的媽媽

一位立志改變「教育摺疊」現狀的理想主義者

△ 郝景芳

郝景芳曾經的夢想是住在群星之巔,而現在她的夢想是,把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帶給全國所有孩子;拉下教育門檻,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學習到未來真實世界所需要的素質,突破「教育摺疊」。

本文是對她的專訪,以及結合了她的新書《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部分精華,分享給大家。

*為方便閱讀,以下以第一人稱呈現。

寫下《北京摺疊》到現在已有八年,當時在書中我提出了兩個未來將要面臨的挑戰:教育隔離和窮困的代際傳遞、人工智慧技術導致的就業取代。現在看來,挑戰正越來越變為現實。

01。

 教育資源不足,選拔殘酷

在國內,普通家庭想要躍升,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徑。 

現在的問題是,義務教育還沒有普及到高中,國內普通高中入學率只有50%左右,算上職高、中專、技校等大概能有80%,但後者更多是像六七十年代遺留的學校體制,根本不適應今天時代的發展。

對很多普通家庭來說,「初升高」可以說是他們人生最難的一道門檻。

我曾去各地調研、支教,很多村子裡,大概只有1/3的孩子能上高中,剩下的2/3,陸陸續續初中畢業後出去打工了,甚至有的沒上完初中就走了。

這樣的孩子後來除了體力活,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也就隨波逐流,對自己不抱上進的希望了。而這種貧窮,會進行代際傳遞

當時我就在反思「支教」這樣短期的所謂獻愛心的行為,到底有什麼用?這些貧困地區孩子的未來應該如何改變?

這段經歷,很大程度上促成我創作《北京摺疊》。

02。

正在加大的教育風險

《北京摺疊》之後,我去廣東、江浙考察,親眼看到了當地工廠車間是怎麼換上機械手臂,把1萬人的車間減到1000多人,也看到了無人酒廠、無人倉庫、無人機場,這和我當初的「人工智慧導致就業取代」的設想是一致的。

但同時,在今天,我們還看到各種形形色色、過去都沒有想到的新工作,像新媒體運營、網絡主播、技術美術、人工智慧產品經理……在未來,新工作會更多,全社會工作會比過去更豐富。

只不過,這裡面有很大的教育風險

其一,今天創造出來的很多新職業,需要的素質不都是學校裡能學到的。

公立體系的選拔制度,最核心的設計思路必須是有清晰可辨的選拔標準,用可量化的考試挑選出排名最靠前的孩子。但因為知識與現實沒有相關性,考完之後,學生很難在未來職場真正運用這些知識。

而真實世界中需要的能力,包括了解自我的能力、協調他人的能力、創新能力、思辨表達能力、領導團隊和把握大局的能力等等,不可能通過考試體現。

教育最大的兩難,就是升學系統和人生系統註定的錯差:升學系統不在乎的,恰恰對於人生成就最為重要。我們用十幾年學習通過考試,再從頭開始學習應對人生。

△圖片及數據來自:Boss直聘研究院

其二,幾乎所有快速發展的新領域,都對人的知識底蘊和綜合素質有很高的要求,這不是教育資源貧瘠地方的孩子能接觸到的。

過去,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用成績競爭;現在,不光是成績,還要求綜合素質。有些從教育資源缺乏的城市好不容易考進大學的學生,畢業後發現找工作的時候和城裡的孩子相比,缺少競爭力。

比如未來很多職位都可能要求應聘者會寫一些代碼;即使做一個普通的排版人員,也會要求你有很好的審美,等等。中產或是精英家庭從小可以給孩子豐富的課外接觸,培養這些綜合素質,但普通家庭的孩子最缺的就是課外資源。

不僅如此,還有家庭氛圍的薰陶。前幾天我帶著女兒去外面吃飯,看到餐廳裡掛著一些印象派的畫作,我很自然地和女兒說起,這些畫為什麼特別出名?人們是什麼神情?什麼色調等。我們平時會帶孩子出去旅遊,到一個地方就給她講這個地方的文化、故事。這些內容我並沒有刻意給她報班,只是在看見的過程中,順便普及了。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是接觸不到這些資源的。

如果教育資源的壁壘永遠是特別高、特別稀缺、難以獲得的話,就有可能造成階層固化的進一步加劇,讓普通孩子更難競爭了。

△按照現在的流行語說大概是: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人就出生在羅馬

03 。

「教育摺疊」的出路? 

▶ 義務教育儘快普及到高中

那麼,怎麼突破」教育摺疊「?

有些是政策層面的努力。比如,希望儘快把義務教育普及到高中,讓絕大多數孩子都能上得了高中,解決「初升高」的困境。

很多孩子一旦闖過去了上了高中,其實再上大學的比例反而不低,一二三本院校加上大專以及專升本,學生基本都有可能獲得高等教育,畢業後能有一份相對體面的工作和上升的機會。

又比如,發展現代化的職業技術學校,就像德國,學生可以在職業學校學習非常前沿的IT、機械等技術,畢業後可以直接去汽車公司、IT公司等,未來也非常有上升空間。

如果說全國80%的學生能上普通高中,另外20%能上這樣的職業學校,這也是不錯的結果。

▶ 藉助科技的力量,普及通識教育

這裡有兩個問題,用什麼樣普惠的方式,以及將什麼教育資源帶給大眾?

前者可以藉助科技的力量。比如,美國各頂尖大學在網上提供免費的課程,給更多學生提供了系統學習高等教育的可能。中國的清華、北大等高校也相繼提供免費的線上課程。

現在鄉村裡大都有了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也有了電腦、手機這樣的設備,但最缺的是「最後一公裡」,就是認知上的最後一公裡,網際網路上的海量資源在他們面前,他們卻不知道如何使用,也缺乏使用的動力。

我們有老師到鄉村為他們搭建這「最後一公裡」,通過點對點的個體關懷給鄉村教師賦能,讓這些教師影響到更多的孩子,把科技的力量更好地匯集到當地這些被科技時代甩在後面的孩子。

而後者,我認為通識教育是幫助孩子直面未來的教育,而且一定要從孩子開始普及。為什麼?

教育以人為本: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塑造豐富完整的人格,從技能培訓轉向人格培養,這是整個世界的教育趨勢。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幫孩子形成更有責任感和獨立思想的豐滿人格。

未來時代的剛需:工業時代提倡「螺絲釘」人生,但是未來進入智能時代,工作的靈活性、跨界性更強,要求人的綜合能力遠勝於工業時代,太狹窄的知識技能會阻礙人事業突破,增大被智慧機器人取代的風險。因此綜合素養將成為時代剛需,融合知識體系將成為教育剛需

早期教育影響深遠:通識教育目前多由著名大學開展,這樣阻隔了大多數無法進名校的學生接受通識教育的機會,大學之後,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已基本定型,很難獲得大的改變和提升。而學齡早期教育,對學生一生的腦發展和思維方式發展都有更深遠影響。

目前學校系統重視度不高:目前中小學教育系統仍然較為重視技能培養,對宏觀思考和問題思維的引導不夠重視,跨學科的課程也極少。缺少對大問題的理解和探索精神,會讓學生的技能訓練變得枯燥、缺少樂趣,未來做出的成就也有所局限。

總之,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儘早接受通識教育的拓展,既是對思維方式的建立和養成,也是對自我性格和興趣的發現。

而我現在正在做的「童行學院」,就是參考了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體系,建立起的一套系統的校外通識教育體系。在科學、人文、藝術、思維等方面,彌補校內教育的不足。

我希望能以普惠的方式,讓原本只有精英能上的通識課程,變成普通家庭孩子都能享有的資源。這是我目前突破「教育摺疊」的方向。

看了「童行學院」的課程,我對郝景芳充滿敬意。原本,她可以採用最簡單的講座方式來傳授知識,但她偏偏選擇了一條更難的路,自建團隊做起了原創課程,將通識教育細化到孩子們更容易接受的動畫、故事等形式。

說到「通識教育」對她人生的影響,她回顧了自己的成長經歷,那些經典的、科學人文藝術等領域的通識閱讀,給她帶來巨大的幫助,建立起了她的底層思維、跨學科思維、獨立思考能力,也塑造她成為一個有大局觀、有格局、有創新意識的人。

特別是在當下這樣動蕩的氛圍中,「我只希望孩子越來越成為具有獨立思考的成熟個體「。而通識教育的最終目的,正是要培養一個具有獨立思考精神的完整的人。

△童行的課程立足3大能力目標、探究4大學科領域問題、提升4項基本底層思維

我特別喜歡她說的這段話——

「通識教育讓孩子學習很多學科知識,讓孩子見識整個世界和宇宙,讓孩子接觸從古至今浩如煙海的智慧經典,但並不是為了陷入知識的海洋直到窒息,而是為了把世界裝進孩子心裡,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

關於本文提及的教育焦慮、通識教育等內容,已經收錄在了郝景芳的新書《願你一生勇敢,內心有光》裡。這本書集結了她過去五年寫作的兒童心理成長和教育文章,系統性闡述通識教育理念的文章,也有給父母的家庭教育心法,以及父母和孩子心理成長分析和焦慮疏解。

為了感謝多年來讀者的支持和厚愛,這一次郝景芳將和「爸爸真棒」一起,準備了新書贈禮回饋活動👇👇👇。

新書將於7月15日全面上市,現在首發贈禮,限量版精美禮盒+配套音頻課,0元贈送,回饋讀者。

限量版禮盒中包含:

👉新書《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一本

👉景芳親筆信和精美的教育箴言書籤和紙膠帶,價值99元

👉配套音頻課提綱挈領、濃縮精華,中信書院同步發售,價值149元

現在,新書禮盒+音頻課248元大禮包免費贈送。掃上方海報小程序碼了解詳情吧!

相關焦點

  • 郝景芳的選擇:如何避免「摺疊」?
    03 從「北京摺疊」到「教育摺疊」 除此之外,郝景芳也在「摺疊」之外思考思想。這聽起來有些拗口,但能夠「思維寬廣,思考深入」,就可以從很大程度上站的更高,看的更遠。 郝景芳在她的新書《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寫道,希望我們的孩子可以具備思考大問題的能力。
  • 讓北京不被「摺疊」——記雨果獎得主郝景芳與她的『童行書院』
    教育是發現自我,完成自我的過程讓郝景芳這麼重視心理療愈或許還有一個原因,相比於部分山裡孩子長期生存在逆境中不被肯定而造成的習得性無助,郝景芳曾長期生活在順境裡導致自苦過十年。我曾經以為我可以成為愛因斯坦,我拼命努力卻發現總趕不上自己的期待。郝景芳在念小學前一直被院子裡的大人稱為小神童,她一度也是這麼認為自己的。
  • 2020烏鎮時間《北京摺疊》作者郝景芳談轉行創業:做教育比寫科幻...
    雨果獎獲得者、科幻作家、童行學院創始人郝景芳出席主題為「展望未來」的圓桌論壇,帶來了她對青年與教育的見解。郝景芳很多人都不陌生,1984年出生的她,因小說《北京摺疊》於2016年8月獲得第74屆雨果獎,這是繼劉慈欣的《三體》之後我國作家第二次獲得該獎項,因而備受外界關注。
  • 中國女科幻作家郝景芳資料圖片 《北京摺疊》劇情介紹
    2016年4月27日,美國第74屆雨果獎初賽結果公布,中國天津女科幻作家郝景芳的作《摺疊北京》入圍。《三體》第二部遺憾落選。  這下,終於,有人為大劉分擔採訪任務了,啦啦,讓我們先了解一張郝景芳女士的照片~美女  在此次公布的入圍作品中,《北京摺疊》在中篇小說中排名領先老牌科幻和恐怖作家史蒂芬金的作品。
  • 雨果科幻獎中國得主郝景芳:現代教育無法適應人工智慧時代
    2016年4月,郝景芳憑藉《北京摺疊》(Folding Beijing)一文摘得雨果獎,這也是繼劉慈欣的《三體》之後,中國人再次拿下這一科幻「奧斯卡」。《北京摺疊》講述了未來的北京存在3個互相摺疊的生活空間,每個空間裡的人們獨立生活著,卻又因為各種原因有了一些交集。
  • 郝景芳:折摺疊疊斜槓青年
    成名之後2016年4月,郝景芳的小說《北京摺疊》獲第74屆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提名的消息傳來,郝景芳的名字開始進入公眾視線。恰是在一年前,另一位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憑藉《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此為亞洲人首次獲獎。這讓被稱為科幻藝術界諾貝爾獎的「雨果獎」第一次為國人廣泛知曉。
  • 郝景芳發起童行計劃共享教育,李開復劉慈欣等25位大咖開通通識啟蒙...
    (童行共享教育發布會現場郝景芳與李開復對談)芥末堆 寧寧 10月27日報導自2016年郝景芳的小說《北京摺疊》獲第74屆雨果獎後,她就不斷被問及一個問題,《北京摺疊》裡的描述會在未來變成現實嗎?童行共享教育:推出系列通識啟蒙課10月26日郝景芳在其發起的「共享教育,共享未來——童行計劃啟動儀式」上,給出了她的答案,她說,不希望《北京摺疊》成為現實,並以「共享教育」的方式作出行動。獲獎後,郝景芳得到企業以公益形式資助的100萬元人民幣,開始了她的公益項目「童行書院」。童行書院是在有旅遊資源的山村建立圖書館和兒童活動室,派進常駐老師。
  • 科幻作家郝景芳:科幻的「what if」是改進現實的契機
    郝景芳  郝景芳的聲名鵲起,源於科幻小說《北京摺疊》獲得第74屆雨果獎。  郝景芳:應該說年輕人在大城市裡生存狀況確實比較困難。比如按照北京現在的生活成本,年輕人面臨的壓力太大了。綜其原因,像醫療、教育、住房一類的關鍵性的資源供給稀少,並且遠遠小於需求,所以價格都漲得過高了。這種情況下年輕人抱怨、焦慮很正常。
  • 「雨果獎」得主郝景芳:中國教育系統是失敗的麼?
    聽過很多人讚賞芬蘭教育、猶太教育,但提到中國的教育系統,我們聽到批判的聲音總是比稱讚多。提到我國的教育系統,很多人聯想到的都會是毛坦廠、「高考工廠」、應試教育之類的意象。學校成了工具機,而孩子們則異化成了考試機器。這麼說來,中國的教育系統是失敗的麼?在郝景芳看來,中國的教育體系並不能稱得上糟糕或者失敗。
  • 讓通識教育打破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的機會來了!
    郝景芳告訴嘉賓大學的記者:「這種現象其實很普遍。但是我今天上午給他們上了一堂課,和孩子們探討了一些宇宙相關、生物進化的問題。孩子們都非常感興趣,每個人都很專注,積極舉手發言。」所以實際上,如果課程本身的內容是孩子感興趣的,用孩子能夠理解並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呈現,這些知識能不能給他們提供未來職業和工作發展的多種可能?
  • "北京摺疊"改名《摺疊城市》 劉濤張嘉譯舊作立項
    "北京摺疊"改名《摺疊城市》 劉濤張嘉譯舊作立項 時間:2018.07.06 來源:新浪娛樂 分享到:
  • 【清華人物】郝景芳:強硬的教育公平會讓強者和弱者一樣弱,無法讓弱者和強者一樣強
    平時北上廣深的名校父母經常焦慮且自嘲,總說自己家孩子不行。我所在的一個群體裡,有五歲的男孩計算三位數加減法熟練自如,有五歲的女孩能自己看懂英文練習冊習題,每人都有一兩樣在學的才藝。如果每天比較,我也會覺得自己家孩子哪都是渣渣。(晴晴只能看懂Dog和Cat兩個單詞,數學還在掰手指頭,也沒學什麼樂器。)這樣的比較,並不是這些父母故意炫耀,而只是這些家庭的日常培養就是這樣的程度。
  • 童行學院完成Pre-A輪融資,創始人為雨果獎得主郝景芳
    藍鯨教育2月18日訊,童行學院今日完成Pre-A輪融資,由紅杉資本中國領投,投資金額達數千萬元。據悉,本輪融資主要用於童行學院APP的開發和技術團隊的擴充。郝景芳表示即將上線的新版APP更像是一個在線課堂,會承載更多的學習功能,包括視頻課件、學習卡片、遊戲化測試、師生互動、家庭作業等。童行學院創立於2017年,主要為3-12歲孩子提供系統性通識教育。創始人郝景芳創作的《北京摺疊》於2016年獲得第74屆雨果獎。童行學院包括線上知識課堂和線下實踐課堂。
  • 郝景芳說思維成長更重要
    做父母的焦慮這時候就會水漲船高,幼兒啟蒙教育到底該怎麼做才好?是讓孩子自由玩耍還是多學習才對?對這個問題,我們不妨聽聽從小就是學霸的郝景芳博士來聊一聊。郝景芳的名字大家應該聽說過吧?她的《北京摺疊》獲得了第74屆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成為劉慈欣外,第二個獲獎者。
  • 郝景芳說思維能力的成長更重要
    做父母的焦慮這時候就會水漲船高,幼兒啟蒙教育到底該怎麼做才好?是讓孩子自由玩耍還是多學習才對? 對這個問題,我們不妨聽聽從小就是學霸的郝景芳博士來聊一聊。郝景芳的名字大家應該聽說過吧?幼兒啟蒙得有指南針思維,學習對孩子終身有用的東西,而不是用無休止的填鴨,抹殺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 如何優雅的閱讀郝景芳清新脫俗的「雨果獎感言」
    劉宇昆(左)和郝景芳。圖/郝景芳的微博 在桑巴奧運的尾聲,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在讀博士生郝景芳不負華語科幻界的期待,一舉摘得第74屆美國雨果獎短(中)篇科幻小說類別金獎。宇宙中心時間8月21日,郝景芳出席在堪薩斯舉行的頒獎典禮。
  • 郝景芳做客清華讀書講座暢談「通識讀書與人生意義」
    郝景芳做客清華讀書講座暢談「通識讀書與人生意義」清華新聞網11月28日電  11月23日晚,「清華讀書講座」邀請校友郝景芳回校,在初冬的寒夜裡,她在圖書館報告廳給聽眾們做了一場溫暖而有力量的主題演講——《通識讀書與人生意義》。
  • 童行學院創始人、雨果獎得主郝景芳:以創造為原動力
    10月30日,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發起的兒童通識教育公司童行學院,在東外斜街56號The future hall舉辦了《他鄉的童年——中國篇》線下觀影會,郝景芳與現場120名觀眾一起觀看了紀錄片之後,遠程連線了該紀錄片導演周軼君
  • 上清華讀博士得文學獎,學霸媽媽郝景芳的育兒方法
    了解了郝景芳的這些信息後,我特別想知道,如何成為像她一樣優秀的人如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帶著這兩個問題,我讀了她的育兒書《孩子 願你一生勇敢 心中有光》。讀完全書,記下了郝景芳育兒方法的三個關鍵點:放眼未來、通識教育、閱讀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