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東北部山區與中國藏南地區交匯的山谷地帶(該地區屬於中國固有領土),長期存在著一些規模很小的部落民族,他們世世代代棲息在這些山地區域,以狩獵或農耕的方式過活,並以部落的形式繁衍生息。
阿帕塔尼人就是其中的一個部落群體,他們以狩獵為主業,日常也耕種稻穀,他們屬於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支系,雖然沒有自己的文字,卻口耳相傳著祖先的傳統,並保持著每年都要舉行的薩滿祭祀儀式。
阿帕塔尼人目前的主要聚居地在印方實際控制的下蘇班西裡地區,約有不到3萬人口,另外還有3萬左右的阿帕塔尼族人遊居在周邊其他區域,而整個藏南區域內大約有6萬~7萬阿帕塔尼人。
由於缺少教育,發展十分落後,阿帕塔尼部落基本沒有其民族的任何歷史書面記載。
雖然缺少文字的記錄,但在阿帕塔尼族的歷史發展上,幾乎每個支系部落或村寨都有其歷史上長期延續下來的民主議事傳統。那些村莊裡的民主議事會議被叫作「寶燕」。
所有關於村寨的大事小情,一般都須經過寶燕討論執行,而整個過程中薩滿大祭司的角色又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起到關鍵決策的作用。
阿帕塔尼族薩滿大祭司的法杖和耳環。族人全部為萬物有靈論者,崇拜太陽(多義)和月亮(波羅),並以薩滿教為該族的主要信仰神靈。
普通的阿帕塔尼人家庭機構十分簡單,主要由夫婦兩人及未成年或成年未婚的兒女組成,家庭的主要社交關係也體現在氏族內部。不同的氏族可以派出各自的代表人員參與村寨的「寶燕民主議事社」。
薩滿大祭司是整個氏族裡面最重要的人物,是整個區域內權利最大的人,所以他的穿著打扮、髮型都與普通成員有所不同。
上了年歲的阿帕塔尼女人有個特殊的風俗——鼻翼兩側可以看到黑色的大木塞。
這種阿帕塔尼風俗事實上正是一種自古流傳下來的「陋習」。由於過去當地戰亂不斷,匪患猖獗,阿帕塔尼為了保護氏族裡的女性免遭擄掠,便在年輕或者幼小的女子鼻孔上插入大木塞,通過主動的「醜化」方式來避免匪徒的加害。
從那之後,用木塞塞鼻孔就成了阿帕塔尼人的一種陋習。不過,近十幾年來,這種「傳統」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每年進入冬季時,阿帕塔尼人都會慶祝一個被稱為「Myoko」的薩滿教傳統節日。這個節日的重要性對阿帕塔尼人來說,不亞於漢族人過春節。
每年Myoko節期間,阿帕塔尼人會在居住的房子前面放上一根長長的木製T形高杆,杆頂部還有用茅草裝飾的「旗」。據說,多年前當地人常常利用系在兩根桅杆之間的長藤繩表演雜技。
往往,氏族部落越大的阿帕塔尼人地區,Myoko節日的氣氛越濃鬱。
薩滿是單個阿帕塔尼氏族中最重要的人物,無論是節日中還是平時,都要穿著最傳統的服裝、佩戴獨特的裝飾和髮型。
Myoko節來臨前,家家戶戶都準備了許多豬和雞,等待薩滿儀式開始後屠宰獻祭。
Myoko節的亮點之一是第二天的黎明時,阿帕塔尼村寨的每個部落都要統一收集各家的豬肉供祭,薩滿教徒背誦祈禱文,而家中的婦女則要用麵粉和米酒潑灑祭物。
為了獲得神靈的保佑,一些沒有被祭祀的祭品動物會被大祭司做平均分配,再次分配給一些阿帕塔尼人家,獲得新祭品的人妖將這些牲畜動物「請」回到屋裡供奉,直到節日結束!
阿帕塔尼人薩滿大祭司的日常服飾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