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治理智慧⑤ | 考績制度: 有官必有課,有課必有賞罰

2020-12-2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10月28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京召開,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融合各民族智慧,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國家治理理念和制度體系,這樣一個泱泱大國得以實現內在和諧、進步與發展,治理體系至關重要。

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從中國古代治理智慧中汲取營養,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邁向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鑑。

宋代蘇洵在《嘉祐集》中提到:「夫有官必有課,有課必有賞罰。有官而無課,是無官也;有課而無賞罰,是無課也。」這是他總結中國古代察官治官之法得出的結論。

這裡的「課」是指什麼,是說古代官員必須接受培訓、通過考試才能上崗嗎?當然不是。「課」有盤查、考問的意思,考課,就是古代對官員定期進行考核,並依考核的結果進行獎懲的制度,也叫考績或考校。

我國古代的考績制度最早據稱產生於舜時。《尚書》說,當時實行「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即舜每三年考核一次各部落首領,經過三次考核決定升降賞罰,黜退昏愚的官員,拔擢賢明的官員。周代諸侯林立,統治者採取「巡狩」與「朝覲」相結合的形式對諸侯進行考績。巡狩,是指天子出行,視察邦國州郡,自上而下;朝覲,是指諸侯定期向周天子述職,匯報自己的政績,自下而上。

這些做法較為簡單,可以看作是考績制度的雛形。

到了戰國時期,官僚制度逐漸取代世卿世祿制度,皇帝任免官吏,考績結果就是重要參考依據之一。當時最主要的考績方法叫作「上計」。「計」是統計的簿冊,所謂「上計」,具體說來就是將一年的賦稅預算收入、人口增量等寫在木券上,一分為二,皇帝和官吏各拿一份。到了年末,由皇帝親自考核,根據考核的結果,優秀的升官,不合格的免職,甚至可能被收捕入獄。獎懲分明的考績制度讓官吏有較為明確的政績目標,嚴格的懲罰也讓某些庸官不敢再「混日子」。

但是,由皇帝親自對全國所有官吏考核,即便是不眠不休,也很難實現。於是,出現了逐級考課制度。

漢代的考績制度規定,丞相三公對郡國進行考課,郡國對屬縣進行考課。具體是這樣實施的:郡國在每年年末派出一位郡丞,帶上記載有當地戶口、錢糧、土地等資料的簿冊,去京城遞交給丞相府和御史府,作為考核的參考資料。郡國對下級的考核也與此類似。

除了逐級考課,考課公開也是漢代考績制度的一大特點。《漢書·尹翁歸傳》記載,尹翁歸擔任太守時,他提拔官員「必於秋冬課吏大會中。」在課吏大會上,主考官可以提出各種問題,被考人必須以政績實情回答,可以簡單理解為我們現在的公開答辯。實行考課公開,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徇私舞弊行為的發生,使考核更準確。

中國古代對官吏的要求是「德才兼備」,這個聽起來有些抽象的標準,要怎樣進行考核呢?

唐代對所有官吏的考績標準都作了具體規定,考課的基本內容是「四善」和「二十七最」。「四善」是對「德」的要求,分別是「德義存間,清慎明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才」的標準,即對不同官吏的政績要求。把政治、經濟、司法、軍事和文化等官職分為二十七類,針對職位的區別訂出不同的考課標準。四善二十七最的考核標準包含了德、勤、能、績四個方面,堪稱中國考績制度史最完備的法典。

再看宋代。磨勘,是當時考績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考課結果是官員升降的重要依據,為了防止申報不實,升降不當,須經吏部和各道觀察使的復驗。簡而言之,凡是有功或有政績者,要經過相關部門的考核,送交報批,才能得以升遷。後來逐漸形成文臣三年、武臣五年的磨勘制度。

明代的考績分文、武兩個系統進行:文官的考績由吏部考功司負責,主要有「考滿」和「考察」兩種;武官的考績也稱「軍政」,由兵部負責。考滿,是指在官員任職三年、六年、九年的階段,進行考核,量其功過,分成上、中、下三等,依此來決定升降去留。考察,就是把所有官員統一進行一次考核,一般是六年一次。軍政考選,五年一次,鎮戍武官自下而上層層考察,最後由皇帝決定去留。

明太祖朱元璋將官吏所受的禮遇和政績直接聯繫起來。《明史·選舉三》記載,在舉行宴會的時候,「上等」官吏被賜座,可列席宴會;「中等」官吏可以參加宴會,但沒有座位;而「下等」官吏只能等在外面,等宴會結束了再離開。這種做法妥當與否暫且不論,但明太祖獎優罰劣的態度卻可見一斑。

沿襲明代,清代的考績也分「考察」和「考滿」兩種。此外,「四格八法」也是當時的考績制度之一。四格包括:守、才、年、政;八法包括:貪、酷、不謹、浮躁、疲軟、才力不及、年老、有疾。這個制度涵蓋了官員為政操守、才能、態度及身體條件等方面,可操作性強;同時以嚴厲的標準對不達標官員進行處罰,從查問到降級調用,再到革去官職,較為系統周密。

考績制度在我國古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縱觀歷代,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共同點。

從考績周期來看,基本存在「常課」與「特課」兩套並行的系統。除了「每年一考」、「三年一舉」、「六年再考」、「九年通考」等固定周期的考績外,還有靈活的、不定期的考績。從考績步驟來看,歷朝基本上沿襲了「上計」制度,即以自下而上的申報為主、以自上而下的核實與監督為輔。從考績結果來看,從秦朝的「最」與「殿」二選一,到漢朝「最」與「殿」之間分成了九級,考核「成績單」日趨複雜。

一代代考績制度內含了中國古代的治理智慧。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官僚的恣意橫行,打擊了魚肉百姓的貪官汙吏,並造就了一批廉潔奉公、勵精圖治的清官。古代的考績制度對當今仍然具有借鑑意義。建立科學規範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標題:《中國古代治理智慧⑤ | 考績制度: 有官必有課,有課必有賞罰》

相關焦點

  • 教育:唐代考績制度淺說
    ,到了唐代考績制度較之前代有了很大的發展,進入成熟期。唐代考績制度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標準明確、分類考核。唐代官吏考核標準分為通用標準和職務分類標準。通用標準是「四善」;即「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這是對所有官吏的共同要求。
  • 中國古代政府績效考核的啟示
    在吸取西方發達國家實踐與理論成果的同時,也需要深入挖掘中國古代政府績效管理方面的歷史經驗,建立基於中國自身現實需要、適合中國國情的政府績效管理制度。  縱觀中國古代政府績效管理體系的發展,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 教案丨11上.必修一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作為選擇性必修教材,由於學生有必修教材的學習基礎,在具體的學過程中,不需要對教材中所出現的所有史實作具體的分析與講解,而應該總體上把握中國古代官員選拔與管理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徵,突出重點知識的分析與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教學目標: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選官、監察和考核制度,知道不同階段官員選拔與管理的特點,理解中央集權制度和官員選拔、管理制度之間,社會治理和官員選拔、管理制度之間的關係。
  • 青春思政課 ⑤ | 一堂入腦入心的青春思政課,我校師生有話說!
    這場青春思政課以安徽青年在這場偉大抗疫鬥爭中發生的感人事跡為原型,以情景再現的形式生動地表現了新時代青年勇擔重責、無私無畏、樂於奉獻的精神風貌,彰顯了我們黨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優勢,揭示了抗疫鬥爭取得決定性成果的中國密碼,也為新時代的中國精神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我們有責任講好中國人民的偉大抗疫故事,把這些寶貴精神財富詮釋好、宣傳好。
  • 中國古代為政智慧探微
    、中國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們在漫長政治實踐中積累了豐厚的為政智慧。這些智慧將成為我們今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循道。凡為政者,必本於此法而求乎斯境。所以,中國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們莫不重視為政之道。例如,荀子就強調,只有得道以為政,方能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反之,則大危也,大累也,甚至有之不如無之。那麼,究竟該如何循道而為政呢?概言之,道主一陰一陽,政貴寬猛相濟,也就是孔子講的: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寬,強調的是仁、德,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猛,強調的是制、法,所謂一民之軌,莫良於法。
  • 黑龍江東方學院課程思政讓外語課更有「中國範兒」
    原標題:黑龍江東方學院課程思政讓外語課更有「中國範兒」大學英語作為高校公共基礎課程,覆蓋面廣、影響力大,如何將思政元素有機、自然地融入教學全過程是較大難點。黑龍江東方學院把課程思政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將思想政治教育像「鹽入水中」一樣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學好英語的同時樹立正確價值觀,具備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通過課程思政,讓外語課更有「中國範兒」。教材中間寫滿「中國話」教材是一課之本,是實現課程思政進課堂、進頭腦的重要載體。因此,教材建設被學校列為課程思政的頭等大事。
  • 黑龍江東方學院:課程思政讓外語課更有「中國範兒」
    黑龍江東方學院把課程思政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將思想政治教育像「鹽入水中」一樣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學好英語的同時樹立正確價值觀,具備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通過課程思政,讓外語課更有「中國範兒」。
  • 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2分)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1.錢穆認為:「正因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買賣,才開始兼併,才使貧者無立錐之地。」,而承襲世資,家累千金者,乃薄賦之;又有年齒已壯,而身居窮約,家無置錐者,乃厚賦……」百姓舉家逃亡,規避賦稅,被稱為「客戶」。
  • 這堂思政課,有他們打call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在長沙,思政課這樣上!8月25日,由團市委、市教育局、市少工委辦公室聯合舉辦的長沙市中學生「我愛你,中國——種子成長營」展示活動在市青少年宮B館大廳舉行。
  • 教案丨11上.必修一 第6課 西方的文官制度
    本課屬於選擇性必修1教材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的第2課,在本單元中具有承上啟下的特點,上承中國古代的科舉制,下啟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
  •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有溫度有感悟的戰「疫」思政課
    視頻通過講述中國制度的優越性、中國精神的硬核能量、磅礴的中國力量、令人驚嘆的中國速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疫情防控、法律同行等內容,在第一時間,讓廣大師生學習和了解中國制度的顯著優越性、中國力量之大、中國速度之快以及人與自然應該如何和諧相處等,更加堅定對中國制度的自信、厚植廣大師生的愛國情感,增強法律意識,樹牢戰勝疫情的信心和決心。
  • 課改20年,有哪些具有典型意義的區域與學校課改「坐標」?快來...
    通過這些坐標,我們可以再次認識新課改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方面的整體風貌,在構建符合21世紀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層面的中國方案,在落實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行動智慧。基於近20年的觀察與記錄,本報特別梳理部分具有典型意義的區域和學校課改「坐標」,以饗讀者。
  • ...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這次全會聽取了中央政治局工作報告,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
  • 《馬前課》預言, 一切皆有定數
    漢字專家張福章表示,神傳漢字有預測學的功能,諸葛亮的《馬前課》預言被後世一一印證。他認為,預言是天機,當你知道了天象,就要效法天象、順天應人。《馬前課》共有十四課,每一課代表一個朝代,印證於中國的歷史,其準確度驚人。相傳諸葛亮於軍中閒暇時寫了一個《馬前課》,是預測天下大事的書。從字面上講,就是在出兵之前,在馬前面佔卜一課,就是起一卦的意思。
  • 上好思政課小講臺有大作為
    中國用負責任的態度,為全球抗疫爭得了『機會窗口』。不僅為打贏全球戰『疫』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也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新能量、增添新基石」。阜陽市第15中學教師王世潔的生物課將學科知識與時政熱點相結合,讓人眼前一亮。
  • 皇權如何下縣:中國社區治理的「古代樣本」
    在中國古代的基層社會場域,國內外不少學者篤信「皇權不下縣」,甚至認為縣下皆由鄉紳自治。然而將國家權力排除在分析對象之外並不能很好地解釋古代社會的基層治理,故不少學者對「皇權不下縣」提出質疑。文章以中國古代的「裡治」為切入口,考察國家權力向基層社會滲透的依憑機制以及皇權、紳權和民權如何在基層治理場域進行互動,回答了皇權如何下縣的問題,故推薦。
  • 有關賞罰的10句經典名言,賞必行,罰必信!
    領導者處事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不能因為自己的情感、好惡等而隨意地處罰或是獎賞他人,應當保證賞罰的公正性。1、賞必行,罰必信。語出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賞罰必分明。該賞的賞,該罰的罰。4、賞罰不明百事不成;賞罰若明四方可行。出自《東周列國志》。賞罰必須分明。若賞罰分明,則什麼地方都能行得通;若賞罰不明,則什麼事都辦不好。5、賞而不誠不勸也,刑而不誠不戒也。語出宋·崔敦禮《芻言》。
  • 古代讀小學和現在有何不同
    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學校。  那麼,古代的孩子幾歲入學?學制和現在有什麼不同?怎麼考試?如何評分?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有哪些手段?  1.古人幾歲開始上學  現在孩子一般六七歲入學,古代大體在8歲至15歲之間。現代家長忌諱的「八歲八糊塗」的入學年齡,在古代最主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史為鑑,汲取國家治理的智慧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了一場以考古為主題的政治學習,這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66次集體學習中唯一一堂考古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