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為政智慧探微

2020-12-18 天眼新聞

中國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們在漫長政治實踐中積累了豐厚的為政智慧。這些智慧將成為我們今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

循道。道是萬事萬物之源,也是為政之源。為政之緒萬端,一以貫之者,循道而已,其他所有活動均應循道而為。道法自然,人法天道。如果說自然之善在萬物生生卻縱橫交錯而無隔閡,那麼,國家和社會之善則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中縱橫交錯而無隔閡,引導人向善。凡為政者,必本於此法而求乎斯境。所以,中國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們莫不重視為政之道。例如,荀子就強調,只有得道以為政,方能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反之,則大危也,大累也,甚至有之不如無之。那麼,究竟該如何循道而為政呢?概言之,道主一陰一陽,政貴寬猛相濟,也就是孔子講的: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寬,強調的是仁、德,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猛,強調的是制、法,所謂一民之軌,莫良於法。但是,強調仁、德,並不是毫無原則的仁慈包容。仁,如司馬光所講,人君之仁非嫗煦姑息之謂也,而是要興教化、修政治、養百姓、利萬物。強調製、法,也不是一味的嚴刑峻法,而是在知道義、識安危、別賢愚、辨是非的基礎上,做到斷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寬猛相濟,也就是文武兼重,但其運用要因時因事有所側重,不能簡單化。漢高祖劉邦剛剛得到天下時,陸賈經常在他面前說起《詩》《書》,這位草莽出身的皇帝就不高興,說:「迺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陸賈就給他講,湯武逆取而順守,文武並用,這才是長久之術,再說秦,如果其法先王、行仁義,你還能得天下嗎?劉邦一下子被點醒了,他就讓陸賈把秦以及過往各國成敗原因總結一下給他看,結果陸賈就寫了十二篇,高祖每聽奏一篇都稱善。賈誼在《過秦論》中總結秦敗亡的原因,「仁義之不施,而攻守之勢易也。」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秉公。公是道的本質規定,秉公是循道為政的自然要求,是為政的魂之所在。公的一般含義,如武則天所言,是「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四時無私為,忍所私而行大義,可謂公矣。」公在為政方面的理想樣態,就是《禮記·禮運》中描述的「大同」境況: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子其子,而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其他皆有所養等等。秉公為政,從人君的角度講,就要像堯、舜那樣,明於公私之分,其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為天下位天下也。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曾就房玄齡奏言「秦府舊左右未得官者,並怨前宮及齊府左右處分之先己」一事,明確地講:君人者以天下為公,無私於物,用人但問堪否,豈以新舊異情?還批評房玄齡說:你今天不論其能與不能,就直言那些人的嗟怨,豈是至公之道耶?秉公為政從人臣的角度講,就要做到理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門則不言貸利,當公法則不阿親戚,奉公舉賢則不避仇讎。人臣秉公為政的最高境界是公而忘私,如《康熙政要》所說:為清官者惟潔己不要錢,猶是易事,若論公而忘私,誠為難得。

重民。民是為政之本,重民是循道為政的自然要求。中國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們早就認識到民之於政的極端重要性,提出「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後來逐漸有了較為系統的認識,例如賈誼就明確論到: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之所以如此,關鍵在於「得民心者得天下」。漢代劉向曾講到齊桓公和管仲的故事,說桓公問管仲「王者何貴」?管仲回答說「貴天」,桓公就「仰而視天」。結果管仲告訴桓公說: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宋朝的石介進一步指出,善為天下者,不視其治亂,視民而已矣。天下雖亂,民心未離,不足憂也;天下雖治,民心離,可憂也。那麼,實踐中如何得民心而不失民心呢?孟子的回答言簡意賅:得民心有道,所欲予之聚之,所惡勿施爾。這具體涉及很多方面,包括開源富民、簡行利民、節用愛民、因時使民、裁力取民等等。管子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地之生財有時,民之用力有倦,故取於民有度,用之憂止,國雖小必安;取於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誠哉斯言!另據《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曾與大臣們議論如何止盜,有人建議太宗用重法禁之。但太宗認為,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我應該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部為盜,安用重法耶!

用人。人為天下之極,用人乃為政之要,所以中國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們都高度重視人在為政中的重要作用。這種重要作用,關鍵在於人才關乎天下得失。據《史記》所載,劉邦當了皇帝後,有一次跟大臣們論起為什麼是他而不是項羽得了天下。高起、王陵等人從「利」的角度做了應對,說陛下您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但劉邦卻認為他們的說法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他進一步說道:要論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這裡講的,就是人才在得天下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人才在治理天下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唐朝時,憲宗李純曾問宰相崔群,玄宗李隆基之政為什麼先理而後亂。崔群就回答說,玄宗用姚崇、宋璟、盧懷慎、張九齡則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輕。人皆以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為亂之始,臣獨以為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相,專任李林甫,此理亂之所分也。崔群的這番話,充分道明了用人在治理天下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國古代用人智慧內涵非常豐富,包括人才常有而患不識,識人重在聽其言觀其行,用人應德才兼備、因才使用、用之不疑等諸多方面。關於人才常有而患不識,唐代韓愈「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之不常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關於識人重在聽其言觀其行,《呂氏春秋》中的「八觀六驗」,論得極為精到。所謂八觀,即「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氣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所謂六驗,即「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關於用人應德才兼備、因才使用、用之不疑,據《貞觀政要》記載,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說起「賞罰不可輕行,用人彌須慎擇」時,魏徵回答說:「亂世惟求其才,不顧其行。太平之時,必須才行懼兼,始可任用。」論的就是用人方面的德才關係問題。宋朝司馬光在這個問題上態度最為鮮明,主張「取士之道,當以德為先,其次經術,其次政事,其次藝能。」明朝高拱所論是較為周全的,他說:「以才氣勝者,用諸理繁治劇;以根本勝者,用諸敦雅鎮浮。若夫均衡宰制之任,必德才兼備之人,而闕其一者,斷不可以為也。」

憂患。患,無論其顯或隱,都如影隨形與歷朝歷代相伴。憂患,自然就是為政者必須內具的一種自覺,或為政的一種心態。古之聖王,莫不常懷此心。孔子就講: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常懷憂患意識,就要謹其始,慮其終,明察秋毫,防微杜漸。墨子提出「國有七患」:城郭溝池不可守,而治宮室,一患也;邊國至境,四鄰莫救,二患也;先盡民力無用之功,賞賜無能之人,民力盡於無用,財寶虛於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祿,遊者憂交,君修法討臣,臣懾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為聖智而不問事,自以為安強而無守備,四鄰謀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不忠,所忠不信,六患也;畜種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賞賜不能喜,誅罰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國,必無社稷;以七患守城,敵至國傾。七患之所當,國必有殃。墨子這七患,足以令所有為政者警醒。《明太宗實錄》中也有很中肯的告誡:亂生於治,何也?非治能生亂也,以其久安而不知戒,故亂生於所忽也。是故,天下雖有磐石之安,當常懷隉杌之懼。守滿持盈,居高思危,謹其始,慮其終,則可以保其位而安其身也。常懷憂患意識,就要以史為鑑,深明治亂興衰之理。漢朝賈誼對此有精闢之論,他說: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人之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探究中國古代為政智慧,目的是使其成為新時代的為政之資。清朝王夫之說:曰「資治」者,非知治知亂而已也,所以為力行求治之資也。故論鑑者,於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於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跡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為治之資,而不僅如鑑之徒縣於室,無與炤之者也。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為政也必須「循道而為」,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終立足於「人間正道」;必須堅持公權力姓公,決不能為少數人所得而私,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確保人民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服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治國理政的出發點和歸宿;必須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準來考核、使用領導幹部;全黨同志必須時刻居安思危,以史為鑑,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業長治久安。(作者:劉學軍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理事)

劉學軍 來源 人民政協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相關閱讀丨梁治平《為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
    以上由《論語·為政》首章入手,對古人為政思想稍加分疏,所論以孔學為主,旁及其他時代、人物、思想,雖尋章摘句,漫無系統,但由「政」「德」「禮」「刑」「孝」「友」諸概念,引出「仁」「義」「治」「正」「天」「君」「王」「民」「公」「天下」「君子」「無為」「陰陽」等概念,或可幫助讀者一窺中國古代為政思想與致治之道的門徑。
  • 傳統文化中的清廉本色與為政智慧
    同時,清廉也是為政的本旨。為人,只有不忘清廉本分;為官,只要守住清廉本真;為政,必須牢記清廉本旨,最終才能永葆清廉本色。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紀委七次全會上指出:「黨員、幹部要不斷提升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去庸俗、遠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懷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 7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丨為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
    7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丨為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 2020-07-01 16:06 來源:
  •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這裡面揭示了中國古代怎樣的文化淵源?
    《論語》裡面有一段話講到: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孔子說,治理國家要採取德治,就像北極星一樣,它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面而滿天的星辰都自覺地拱衛它。
  • 世界上最智慧的書之一,融合中國古代所有智慧
    從古至今,全世界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發行量之最大,爭議之最多,影響力之最強的,歷世之久者,大概只有中國的《易經》。中外很多學者一一致認為世界最為智慧的書籍只有三本:一是中國的《易經》,二是印度的《吠陀》,三是歐洲的《聖經》。可見,《易經》確實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
  • 中國古代治理智慧⑤ | 考績制度: 有官必有課,有課必有賞罰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融合各民族智慧,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國家治理理念和制度體系,這樣一個泱泱大國得以實現內在和諧、進步與發展,治理體系至關重要。
  • 嚴以為官:為政以德居首,夙夜在公丨文化博覽
    在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涵蘊著極其豐富的治國理政內容。為官之道又是其中最為突出的部分。儒家經典、諸子百家、政治家、學者、文人乃至民間文藝家們,無不特別關注並以各種方式、載體,闡述為官從政之道。官箴文化流行,史家資治通鑑,建言獻策,甚至連中醫也有君臣佐使之論,《舌尖上的中國》也有「治大國若烹小鮮」之政治術語。諸如「為政以德」「民貴君輕」「民為邦本」「以人為本」「以義為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夙夜在公」「公生明,廉生威」等,不勝枚舉。這些寶貴的治理智慧,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和文章中被一再引用,並發揚光大。「三嚴三實」中強調「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對當今領導幹部為官之道提出了新要求。
  • 孔子既然不「從政」,《論語 為政篇》在談什麼?
    作為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影響深遠,尤其是收錄其言傳身教的《論語》,對於古代文人士子來說,它是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必讀書目。但奇怪的是,孔子大談「為證」之道,一生卻幾乎未任一官半職。有史料記載,魯國君主曾想分封孔子為諸侯,但是手下的謀臣說:「孔子弟子三千,其中不乏文武全才,假如給他封地,恐怕對您不利。」
  • 中國古代:教育典籍——《論語》、《墨子》、《孟子》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教育典籍——《論語》、《墨子》、《孟子》,中國古代教育家傾心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他們發展各自教育思想的歷程。許多教育家及其弟子為了弘揚本門學派的教育宗旨,紛紛著書立說。這不僅激活了當時的學術爭鳴,客觀上營造了學術自由的氛圍,促進了各派教育思想的廣泛交流與日臻成熟,更重要的是這些教育典籍成為後人了解和研究中國教育發展史最直接、最權威的文獻資料,也是世界考察中國文明史的重要窗口。中國古代教育典籍有三大特色。
  • 古代中國追求「良法善治」的六個面相
    細想,多不免乖離了中國古代法的話語體系。欲從法家的商鞅、韓非、李斯和秦政中尋找「法治」良方,又想從周公、孔孟中尋找「德治」資源,以為將兩者結合起來交替運用,說這是建設現代法治中國足資借鑑的優秀傳統,可能本身就陷入了「以西例中」「以古例今」的路徑選擇陷阱。其實,歷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是一種「良法善治」。它的標誌性語詞,便是孟軻夫子的「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 中國古代詩歌鑑賞常考題型難點突破
    綜合各方面考量,可以把古典詩歌的比較鑑賞遵循的基本原則概括為「宏觀把握」和「細部探微」,「宏觀把握」相同點,「細部探微」不同點。其中難點是揣摩「細部探微」之「微」在何處,從哪些角度去「探」。  方法梳理:  宏觀把握——「相同點」  細部探微——「不同點」  【難點:「微」在何處?如何「探」?】
  • 2020貴州事業單位公基備考資料:中國古代年齡稱謂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在重慶事業單位考試中常識題中也會涉及到考察。在中國古代,關於年齡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從嬰兒到青年,從中年到老年,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說法,古代人的年紀一般不用數字表示,一般不會直接說出某人幾歲,而是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用不同的稱謂。今天就帶領小夥伴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有趣的稱謂:1.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 《論語 為政》篇,孝道當先,為政以德,慎言謹行
    《論語》為政篇,是《學而》篇的一個延伸,本文看似講為政,其實還在說學習,同時強調孝和德在學習中的運用。文章開篇第一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才會使自己像北極星一樣,別的星辰都圍繞它。這就說明德的重要性和非凡地位,為政之人同樣也需要有諸多的美德。
  • 84.中國古代年齡稱謂集錦
    9.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泛指兒童時代。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例如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10.束髮: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至20歲加冠之間的年齡階段,因為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 漢字探微(203):男耕女織——釋「男」
    本文約3600字,閱讀約需要7分鐘漢字探微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其中「你耕田來我織布」這句歌詞,指的是七仙女與董永夫妻兩人男的耕田,女的織布,既體現了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又反映了我國古代社會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方式。從事「耕田」勞作是古代男子的天職,因此,「男」字並不是為了區分性別而造的字,「男」字的最初含義就是在田裡從事耕作勞動的人。
  • 為政以德篇解
    這個翻譯,就是說拿道德來治理你的國家,是以德為政。蕅益大師用禪宗來解四書時也曾特別指出:為政第一篇是為政以德,而非以德為政。為政以德和以德為政。這裡面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我們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好像是沒什麼區別。但還是有一個特別微妙的區別。首先就是說,以德為政,用道德來治理國家,特別強調德。把道德作為一個工具。
  • 從傳統民間玩具看中國古代玩具設計智慧
    這些貼近人們生活的玩具,多流傳至今,展示出了中華民族曾經的燦爛文化,表達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擁有美好的理想、非凡的智慧。古代節日中的玩具節令玩具由來已久,它與四時節日風俗相結合而產生。如春節的煙花爆竹,元宵節的玩具燈等稱作節令玩具。和平繁榮時期,市井商貿興旺。民間玩具貨色齊整,且多與節令相關。
  • 學習用典︱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  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  原文:古人說:「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  ——習近平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解讀  「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出自西漢桓寬的《鹽鐵論·申韓》。  典故原文:夫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故吳子以法治楚、魏,申、商以法強秦、韓也。
  • 讀論語 · 為政篇 | 第十八節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為政》篇包括24章。
  • 《論語》:為政以德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眾星共④之。」 【注釋】 ①為政篇:《為政篇》記述了孔子關於治理國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為政,指國君治理國家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