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追求「良法善治」的六個面相

2020-12-18 正義網

     

  俞榮根

  就古代法制而言,人們曾給其戴過不少帽子:人治、人治下的法治、封建法治、人治與法治並用等等。細想,多不免乖離了中國古代法的話語體系。欲從法家的商鞅、韓非、李斯和秦政中尋找「法治」良方,又想從周公、孔孟中尋找「德治」資源,以為將兩者結合起來交替運用,說這是建設現代法治中國足資借鑑的優秀傳統,可能本身就陷入了「以西例中」「以古例今」的路徑選擇陷阱。其實,歷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是一種「良法善治」。它的標誌性語詞,便是孟軻夫子的「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古代之「良法善治」追求,大致有六個面相:以「禮法」為良法善治之「治法」,以「中道」為良法善治之治道,以「君子」為良法善治之「治人」,以「德政」為良法善治之善政,以「鄉治」為良法善治之基礎,以「祥刑」為良法善治之利劍。這一治國方略之統稱,謂之「禮法之治」。

  「禮法」:良法善治之「治法」

  嚴復在譯著孟德斯鳩《法意》卷一「按語」中雲:「西文『法』字,於中文有理、禮、法、制四者之異譯,學者審之。」他還特別強調:「若取秋官所有律例當之,不相侔矣。」近代學人吳壽彭在翻譯亞里斯多德《政治學》的「諾謨」(nomos)一詞時解釋道:「在近代已經高度分化的文字中實際上再沒有那麼廣泛的名詞可概括『法律』『制度』『禮儀』和『習俗』四項內容;但在中國經典時代『禮法』這類字樣恰也常常是這四者的渾稱。」吳壽彭先生從繁複紛紜的漢語詞彙中拈出「禮法」一詞來表達,是最恰當不過了。這正符合古賢之意,是一個十足地道的中國話語。

  古代「禮法」是一個複雜的構成體。從法律形式上說,有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法典法和非法典法、中央法和地方法;從法的層級上說,有居於「法上法」的理想法、正義法,也有相當於現今之憲法性章程的國家禮制、皇室禮制,以及被視為「國之大事」的祭禮和軍禮,還有得到國家認可和維護的家法族規、禮俗習慣法等等。

  在「禮法」這個博大的體系中,內含三個子系統:一是禮典系統。即由朝廷編纂、頒布的禮儀大典。《大唐開元禮》則集禮典之大成,成為禮典的典範。二是律典系統。即由朝廷編纂、頒布的刑事法「正律」與政令。律典必須以禮典為依歸,是「禮法」統攝下的律令。唐《永徽律疏》堪稱定鼎之典。三是習慣法系統。即以禮義為旨歸、禮俗為主幹的鄉規民約、家法族規等。

  古代禮法社會的維繫,僅靠禮典和律典自上至下的規範和強制是遠遠不夠的,在相當程度上得助於禮俗習慣法,使得禮法精神紮根於社會之土壤、滲入百姓之心田,成為一種信仰,成為一種生活的常理、常情、常識。這是一種「無法之法」。「無法之法」,是為上法,值得今人尊重、珍惜和借鑑。

  「中道」:良法善治之治道

  《中庸》論曰:「中」為「天下之大本」,「和」為「天下之達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又說:「從容中道,聖人也。」「中道」一以貫之於古代中國良法善治之始終。它是中華法系之法的精神,或曰「法統」。

  細檢「中道」法統之內涵,可析分為「中和」「中正」「時中」三義:法是一定的社會關係的調節器、穩定器,它所維護的是現存社會關係的平衡、穩定和秩序。「中和」之道求統合、求和諧、求穩定的價值取向成為中華法系法文化的一大基因;「中正」而不偏頗是「中道」的又一基本義,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義。這也正是法的基本價值和屬性;「時中」講動態的「中道」,是在動中求穩,在變中求衡,在變動中求宜,在發展中求正。「時中」涵泳著審時度勢、與時更新、把握時機、推陳出新等一系列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和政治法律藝術,從而始終堅持原則,保持「中道」,達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君子」:良法善治之「治人」

  「君子」,是有高尚道德品格的人。孔子認為,理想的君子人格應具有「仁」「知」(智)「勇」三大基本品質和「中庸」之德。他又提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儒家君子風範。「兼善天下」便是實施「德政」。這樣有德有位的君子,荀子稱之為「治人」:「有治人,無治法。」荀子的「治法」即「良法」,「治人」即「君子」,但不是一般的君子,是有德有能又有位的君子。過去曾指責荀子的這一命題只講「治人」不講「治法」,是「人治主義」。其實,荀子的這一論斷是有前提的,這就是先有「治法」存在。他追求的是「治人」與「治法」兼備的「王道政治」。

  「德政」:良法善治之治政

  「德政」,也稱「仁政」,直接導源於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後經孟子大力弘揚,形成一整套「仁政」學說。它以「民本思想」為核心,要求為政者修身正己、遵禮循法、關心民瘼、德以化民、富以裕民、取信於民、制民恆產、輕徭薄賦,反對不教而誅,實施中刑中罰和恤刑慎刑,等等。

  「德政」主要是針對「為政者」即君主和官員們說的。「德政」主體是「為政者」。這一「關鍵的少數」能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方可國治天下平。「德政」對象是民眾、老百姓。「德政」必須腳踏實地施德惠於民,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它得有一套安民、寬民、養民、惠民、利民、富民的措施,使老百姓安居樂業、老有所養、幼有所教、壯有所業。

  「德政」是古代儒家民本政治的實體性內容。民本政治在本質上不同於現在的民主政治。它不是民為主,而是君為主;它不是民有、民治,而是君有、君治;它也不是民享,只是不贊成君主獨享,要求君民共享,說到底就是對老百姓賜以陽光雨露,給他們分一杯羮。「德政」的反義詞是暴政、虐政、劣政、惡政。我們之所以予「德政」以正面評價,是因為其具有反對魚肉百姓、竭澤而漁的人道性政治光輝。

  「鄉治」:良法善治之基礎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調處息訟」。《周禮·地官》中有「調人」一職,是一個從事糾紛調處的「中間人」。由「調人」調處糾紛,相當於後來的官府調處和官民合力調處。還有一種民間自行調處,方式有鄉裡調處、鄰裡調處和宗族調處等。古代農耕經濟,安土重遷,王權不下縣,鄉村自治。調處「細故」糾紛,是「鄉治」的主要職能。孔子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意思是,審理案件,我與別的審判者並無不同(得按法定程序和法律規定審理),自己所關注的,是不發生訴訟案件。這個「無訟」的追求,多半依託於「鄉治」。

  去過婺源李坑旅遊過的人對村中高聳的「申明亭」都記憶深刻。「申明亭」興建於明初朱元璋時代。據明代福建惠安知縣葉春記載,惠安境內的43個鄉村均置有「申明亭」。如今的河北、河南、山東、四川、重慶、廣東、福建等省市,仍保持不少以「申明亭」命名的「申明亭村」「申明亭街」「申明亭站」,都是當時的歷史遺存。說明明朝洪武年間,「申明亭」曾遍布全國鄉村,猶如今之村村建文化室一樣。

  歷代類似「申明亭」的民間調處機制是古老禮法傳統的產物。在禮法規則匡範和教化下,人的社會化便是禮法化,在禮法社會中,一切「細故」糾紛,概由鄉黨、縉紳、宗族依禮法的原則和規則進行調解作為首選的救濟渠道。我國古代法之所以不必將婚姻家庭、物權和債的民事規則制定為成千上萬條成文法典加以調整,其全部奧妙即藏匿於這種禮法制度之中。那是一種「無法之法」的高超法律智慧。

  「祥刑」:良法善治之利劍

  刑罰,一把不吃素的利劍。它在「禮法之治」序列中,是保障良法善治的最後一道不可逾越的底線、一種的最為嚴厲的懲罰犯罪手段。「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這是清代有識之士總結出來的關於刑罰與治國之間關係的主張。這樣的刑罰觀,古人稱之謂「祥刑」。「祥刑」之旨,在善用刑罰。按陰陽氣運,德為陽,刑則屬於大陰不祥之物。濫刑酷刑,久必傷及國本。所以,古代治道的經典要訣是:「德主刑輔」。

  細究古代「祥刑」之義,不外「慎刑」「恤刑」和「中刑」「中罰」幾個要素。古代刑罰史上,存在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酷刑濫罰。商鞅、韓非的「嚴刑重罰」「輕罪重刑」為之提供理論依據,歷代酷吏揣摩君主私意,變本加厲,製造大量冤假錯案,尤其是政治性冤獄,史不絕書。另一種傾向是一些腐儒、俗僧鼓譟的無底線輕刑、寬刑。魏晉以後,佛教鼎盛,倡說六道輪迴、善惡相報,流弊所致,司法官員為求福報,一味寬宥、放縱犯罪。「祥刑」所持,恪守「中道」,既反對酷刑濫刑,也摒棄一概寬宥,要求不輕不重、不枉不縱、不高不低、不偏不倚、無冤無濫、無過無不及、刑當其罪、罪刑相應。用現在的話說,必須以事實為依據,嚴格遵照法律定罪量刑。「祥刑」,才能既實現刑罰的特殊預防作用,又發揮它的一般預防效果,從而震懾犯罪、維護社會秩序。這才是「良法善治」的利劍,「禮法之治」之兜底的保障手段。

  禮法體制、中道精神、賢人治國、仁德之政、鄉村自治、祥刑保障,六者相輔相成,綜合為用,構成古代以「禮法之治」為方略的良法善治理想體系,儘管存在體制性、時代性缺陷,其蘊涵的治國智慧仍值得重視。

  (作者為西南政法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良法善治」的標準
    習近平曾多次強調「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指出必須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所謂「善治」標準何在?與「良法」關係如何?
  • 新華社評論員:以良法推動善治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題:以良法推動善治  新華社評論員  「立法以典民則祥」,作為去年立法法修改以來第一部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的法律草案,11日,慈善法草案接受了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代表團全體會議和代表小組會議的審議。
  • 怎樣「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簡而言之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條件下,良法善治有著具體的表現:所謂良法,就是法律體現了人民的要求。法律是治國之重器,但法律必須保護人民、造福人民。我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基本政治權利是否得到保障?法條是否公正、平等,體現了人們對正義的追求?等等。
  • 良法昭明 善治通達
    「良法昭明,善治通達。」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是全面依法治市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現高質量跨越發展的重要前置性工作。自2016年「七五」普法實施以來,昭通市卯足「釘子精神」、下足「繡花功夫」,回應群眾關注熱點、破解重要工作難點、服務民生利益焦點,普法工作取得十大成效。
  • 楊建順:以良法求善治
    《決定》內容包含七個大的方面,貫穿起來是一條非常清晰的主線,即以良法求善治。良法和善治,離不開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國家作用相互間的良性互動,離不開一系列機制制度和觀念認識的支撐。「以良法求善治」,起碼應當確保良法存在,確保法律實施的實效性,並確保司法的公平正義性。
  • 防範墜窗悲劇 代表呼籲「良法+善治」
    有市人大代表呼籲相關部門聯合對樓宇進行普查,並形成長效預防制度機制;有代表表示需要「良法+善治」,亦有市政協委員認為需要綜合發力,不是簡單立法可以有效解決。    今年5月1日,深圳發布《深圳市房屋安全管理辦法》,深圳正常使用的建築幕牆至少每6個月進行一次例行安全檢查。然而,南都記者也注意到,該文件並未提及單個業主家中的窗戶。據南都記者了解,像此次事件中墜落的窗戶,屬於業主私有財產,並不在住建局的職能範圍之內,住建局安全管理的只包括「建築物主體結構及幕牆」。
  • 良法善治漸入佳境 2018年多地探索建立政府立法新機制
    良法善治漸入佳境防止立法任性逐利  2018年多地探索建立政府立法新機制  ( 2019-01-18 ) 稿件來源: 法制日報法治政府  □ 本報記者 張維  中國的「良法善治」正在漸入佳境。其中,在立法方面明確要求「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在已經到來的2019年,我們期待政府立法體制機制的繼續完善,重點領域政府立法持續加強,政府立法公眾參與度進一步提高,行政立法質量和效率不斷提升,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新時代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 周佑勇:《香港國安法》是一部治港良法
    良法是人民性、正義性和科學性的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以下簡稱《香港國安法》)已於2020年6月30日由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正式通過。這部法律的頒布實施,在憲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軌道上進一步推進維護國家安全法律制度建設,其目的就在於切實保障香港居民合法權益、維護香港社會長久安寧與和平、尊重和反映香港發展客觀規律,充分體現了良法之治的根本要求,是一部治港良法,必將有力促進香港發展、保障善治,為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和長治久安打下堅實的政治基礎、法治基礎和社會基礎。
  • 良法推動善治《民法總則》設置見義勇為條款
    2017-11-07 09:07:23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蔣怡琴
  • 立法聚最大公約數 良法助老城新活力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強調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自2017年以來,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新制定地方性法規10件,修改43件。
  • 社科評論|把握社會治理「善治」的三個價值維度
    善治,是對良好的或理想的社會治理狀態的描述,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其本質特徵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合作管理,是政府與市場、社會的一種新型關係。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推動我國社會治理走向「善治」,就要探索多元治理、和諧治理的新路徑,從構建和諧有效的社會秩序、激發創新治理的社會活力、培育凝聚民心的公共精神三個方面理解和把握社會治理「善治」的價值維度。
  • 良法善治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總抓手」:堅持建設中國特色...
    在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重點抓好的工作提出了11個方面的要求,強調「要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我們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 「吳山時評」法治政府:有良法才有善治
    然而法治政府建設絕非「依法行政」這麼簡單——法治,「法」是手段,「治」是目標,有良法然後有善治;墨守成規,不思變革,「舟已行矣而劍不行」,即便處處守法,不敢越雷池一步,也與「法治」二字貌合神離。建設法治政府,首先要明確建設法治政府的目的,把握政府的角色定位。
  • 以良法善治制止「舌尖浪費」(新視角)
    如今,總有一些人在「吃」這件事上很任性:片面追求「上檔次」,用餐「只點貴的,不選對的」;剩飯剩菜不打包;自助餐消費時超量取餐,「把花出去的錢吃回來」……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一些「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不斷加劇之勢。以往對於這種現象,人們除了進行道德譴責外,似乎也沒別的好辦法。
  • 六種不旺夫的女人,面相都很差,小氣又摳門
    女人現在也頂半天天,雖然說在古代女性地位不高,但是女性的作用有時比男人還要重要。在中國古代對於面相的研究中,主要是針對男性的比較多,但也有一些關於女性面相的說法,下面這六種面相的女人就一直被說是不旺夫,而且比較小氣摳門。
  • 讓文化善治融合社會善治
    鄭莉娜9月29日,第八屆浙江孝賢頒獎典禮暨中華文化善治論壇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開幕。「浙江孝賢」是「最美浙江人」的系列活動之一,今年的「浙江孝賢」活動從「孝」文化出發,探討如何發揮孝文化的社會治理功能,加強法治建設、德治建設和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孝與賢從來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體現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當中。
  • 【大器匠心】痴迷建盞的日本天目藝術家——和泉良法
    本著對中華建盞的痴迷,和泉開始了他對天目孜孜不倦的追求。流星天目為了探尋最適合天目的材質,和泉從世界各地待會泥土和石頭,用以研究成分,探求陶土、火炎和釉料的深層聯繫,研發出了多種倍受歡迎的天目釉色。最終,和泉良法憑著自己高超的工藝和對釉色深刻的理解,創製出了屬於他個人風格的「流星天目"釉色。
  • 良法善治,民之所向——運城法院讓憲法深入民心
    絳縣法院12月4日是我國第六個國家憲法日,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弘揚憲法精神,維護憲法權威,絳縣法院積極行動,組織幹警在縣廣場開展了以「弘揚憲法精神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題的國家憲法日宣傳活動。
  • 良法善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篇的12個法律要點 (含...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係,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立法目的:亮點表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