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昭明 善治通達

2021-01-08 瀟湘晨報

「良法昭明,善治通達。」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是全面依法治市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現高質量跨越發展的重要前置性工作。自2016年「七五」普法實施以來,昭通市卯足「釘子精神」、下足「繡花功夫」,回應群眾關注熱點、破解重要工作難點、服務民生利益焦點,普法工作取得十大成效。

01

法治扶貧取得新成效

緊緊圍繞市委脫貧攻堅「五大戰役」目標任務,印發《關於在脫貧攻堅中進一步加強法治宣傳教育的實施方案》。藉助農村院壩會、扶貧課堂、三講三評、文藝匯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大力開展法治宣傳,全市共開展 3530場次宣傳活動,發放宣傳資料50餘萬份,接受法律諮詢10580人次,為脫貧攻堅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按照「定向普法,精準扶貧」要求,市普法辦為靖安新區群眾「定製」了個性化法治宣傳產品——《昭通法治扶貧之公共法律篇(苗語版)》,一經推出,就獲得省市媒體轉載,受到群眾一致好評,點擊量達10萬人次。

02

法治惠民取得新成效

通過開展「萬人進千村幫萬戶」「法律援助·助力農民工」等活動,把法治宣傳貫穿到每次活動每個接待諮詢中,把溫情服務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昭通市司法局在省司法廳、省公證協會大力支持下,10天審核出具公證協議書7萬餘份,助力巧家白鶴灘電站移民搬遷安置協議公證工作圓滿完成。今年共選拔推薦優秀律師257名助力「萬人進千村幫萬戶」活動,實現一名律師包一村,截至目前,全市提供法律諮詢13萬餘件次。

03

法治維穩取得新成效

印發《2019年昭通市司法行政系統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宣傳發動「七個一」工作方案》《昭通市司法局關於做好白鶴灘電站庫區社會穩定工作職責細化方案》《昭通市命案防控大宣傳大排查大調處工作實施方案》等,以「法律七進」為抓手,充分發揮各基層司法所點多面廣優勢,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推動法治觀念深入人心。

全市共開展宣傳活動3568場次,發放宣傳資料40餘萬份接受諮詢15300餘人次,懸掛宣傳標語2424條,刊發信息5461條。

04

學法用法取得新成效

把憲法和黨內法律列入黨委(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2018年,全市共10萬餘名國家工作人員參加了「法宣在線」學法及考試工作,參考率達96%,及格率達99%;2019年縣處級領導在線學法達1300餘人。

05

落實責任取得新成效

印發《昭通市貫徹落實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實施意見》《昭通市市級國家機關普法責任清單》,明確普法重點任務,各單位逐步改變普法「協助」意識,變「配角」為「主角」。

全市共開展主題宣傳活動4500餘場次,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報導3230餘次,製作、張貼海報標語11萬條,製作專題展板13500塊,製作、發放宣傳資料300萬餘份,接受群眾諮詢60萬餘人次。

06

基地建設取得新成效

全力推進縣(市、區)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設,目前昭陽、魯甸、巧家、鎮雄、鹽津、大關、綏江、水富等縣(市、區)建成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共接待青少年學生7萬餘人次,開展活動近200場次。計劃今年底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實現全覆蓋。

07

媒體普法取得新成效

印發《昭通市關於建立媒體公益普法制度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市直相關部門及新聞媒體的普法責任。藉助「紅色扎西」「昭通新聞網」「昭通司法行政網」「昭通普法」 微信公眾號,《昭通新聞》《昭通周刊》《昭通日報》等發布法治信息13620條。

08

以案釋法取得新成效

不斷拓展宣傳載體,創新普法形式,推動以案釋法深入開展,和昭通廣播電臺搭建全市以案釋法平臺,邀請市直普法成員單位通過解讀典型案例宣傳涉及部門工作職能職責法律法規,累計播出節目480期,發布典型案例600餘個;通過「昭通普法」微信公眾號以案釋法專欄發布了婚姻家庭、消費者維權等典型案例165個。

09

疫情防控取得新成效

及時擬發文件,嚴格部署落實國家、省市關於疫情防控法治宣傳工作要求,以「送法進企業」「送法進商鋪」等為抓手,以大小喇叭、村民微信群為載體,以創新宣傳產品為突破點,全市共開展宣傳活動800餘場次,出動宣傳車輛近1000次,懸掛宣傳標語960條,滾動播放宣傳音視頻5.2萬次,發放宣傳資料10萬餘份。昭陽區司法局原創的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彩筆畫被學習強國雲南學習平臺、中國普法微信公眾號等國家、省市權威媒體採用,吸引廣大群眾一致點讚、積極轉發。

10

重點宣傳取得新成效

在全市部署開展民法典集中學習宣傳、「憲法十進」等主題宣傳活動,努力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宣傳格局。全市共開展民法典集中宣傳活動近1400場次,發放宣傳資料55萬餘份,轉載,推送信息2600餘條次,投放公益廣告2850餘條次,受教育群眾達52萬餘人次。

組織「百名律師宣講團」赴11縣(市、區)開展巡迴宣講活動,目前,昭通「百名律師宣講民法典」活動為機關企事業單位、鄉村、社區、學校等作民法典專題講座已達1500餘場,受益幹部群眾達50餘萬人次。

雲南政法融媒體中心

出 品

審核:裴衛國

責編:李亞興

編輯:張沉澄

來源:雲南司法行政 昭通市司法局 昭通市委政法委

【來源:雲南政法】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良法善治」的標準
    良治是制度之治  李林(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和基礎。國家若善治,須先有良法。習近平總書記說:「不是什麼法都能治國,不是什麼法都能治好國。」就是要求應當以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良法治理國家和社會。
  • 新華社評論員:以良法推動善治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題:以良法推動善治  新華社評論員  「立法以典民則祥」,作為去年立法法修改以來第一部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的法律草案,11日,慈善法草案接受了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代表團全體會議和代表小組會議的審議。
  • 古代中國追求「良法善治」的六個面相
    其實,歷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是一種「良法善治」。它的標誌性語詞,便是孟軻夫子的「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古代之「良法善治」追求,大致有六個面相:以「禮法」為良法善治之「治法」,以「中道」為良法善治之治道,以「君子」為良法善治之「治人」,以「德政」為良法善治之善政,以「鄉治」為良法善治之基礎,以「祥刑」為良法善治之利劍。這一治國方略之統稱,謂之「禮法之治」。
  • 怎樣「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簡而言之
    在講話中,他特別指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良法善治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的要求。那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良法善治?在新時代應怎麼進一步實現良法善治呢?簡言之,良法,即符合時代要求,滿足人民需要的法律法規;善治,即優良的治理,也就是要實現我國治國理政的最佳狀態。
  • 防範墜窗悲劇 代表呼籲「良法+善治」
    有市人大代表呼籲相關部門聯合對樓宇進行普查,並形成長效預防制度機制;有代表表示需要「良法+善治」,亦有市政協委員認為需要綜合發力,不是簡單立法可以有效解決。楊勤表示,「良法加善治,這實際上是現代城市治理面對的嚴峻課題。」    對於該問題,社區問題專家鄒家健認為,如果針對「高空墜物」修法完善,涉及開發商、業主和物業三方面。
  • 良法善治漸入佳境 2018年多地探索建立政府立法新機制
    良法善治漸入佳境防止立法任性逐利  2018年多地探索建立政府立法新機制  ( 2019-01-18 ) 稿件來源: 法制日報法治政府  □ 本報記者 張維  中國的「良法善治」正在漸入佳境。其中,在立法方面明確要求「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在已經到來的2019年,我們期待政府立法體制機制的繼續完善,重點領域政府立法持續加強,政府立法公眾參與度進一步提高,行政立法質量和效率不斷提升,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新時代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 楊建順:以良法求善治
    《決定》內容包含七個大的方面,貫穿起來是一條非常清晰的主線,即以良法求善治。良法和善治,離不開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國家作用相互間的良性互動,離不開一系列機制制度和觀念認識的支撐。「以良法求善治」,起碼應當確保良法存在,確保法律實施的實效性,並確保司法的公平正義性。
  • 周佑勇:《香港國安法》是一部治港良法
    良法是人民性、正義性和科學性的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以下簡稱《香港國安法》)已於2020年6月30日由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正式通過。這部法律的頒布實施,在憲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軌道上進一步推進維護國家安全法律制度建設,其目的就在於切實保障香港居民合法權益、維護香港社會長久安寧與和平、尊重和反映香港發展客觀規律,充分體現了良法之治的根本要求,是一部治港良法,必將有力促進香港發展、保障善治,為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和長治久安打下堅實的政治基礎、法治基礎和社會基礎。
  • 良法推動善治《民法總則》設置見義勇為條款
    良法方能推動善治。《民法總則》的「見義勇為」條款承載了深刻的公眾期待,最大限度地凝聚了社會共識。我們也希望見義勇為制度能進一步完善,在培育與維護良善社會秩序上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1】《民法總則》第183條:「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
  • 良法善治,民之所向——運城法院讓憲法深入民心
    原標題:《良法善治,民之所向——運城法院讓憲法深入民心》
  • 立法聚最大公約數 良法助老城新活力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強調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自2017年以來,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新制定地方性法規10件,修改43件。
  • 「吳山時評」法治政府:有良法才有善治
    然而法治政府建設絕非「依法行政」這麼簡單——法治,「法」是手段,「治」是目標,有良法然後有善治;墨守成規,不思變革,「舟已行矣而劍不行」,即便處處守法,不敢越雷池一步,也與「法治」二字貌合神離。建設法治政府,首先要明確建設法治政府的目的,把握政府的角色定位。
  • 社科評論|把握社會治理「善治」的三個價值維度
    善治,是對良好的或理想的社會治理狀態的描述,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其本質特徵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合作管理,是政府與市場、社會的一種新型關係。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推動我國社會治理走向「善治」,就要探索多元治理、和諧治理的新路徑,從構建和諧有效的社會秩序、激發創新治理的社會活力、培育凝聚民心的公共精神三個方面理解和把握社會治理「善治」的價值維度。
  • 四川德陽:良法善治 全國年畫行業首部地方性法規「管用」
    記者12月16日從德陽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了解到,《德陽市綿竹年畫保護條例》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後,不僅提振了年畫行業的文化自信,也體現出了「良法更善治」的立法初衷。綿竹木版年畫,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凸顯古蜀文化「繪畫性強」的顯著特點。
  • 「良法」還是「惡法」
    「惡法」與「良法」相對,「良法」即制度應讓為善者受到肯定,並繼續為善,讓為惡者不敢繼續為惡,反之即為「惡法」。這一說法體現了制度的原則問題,即任何人都不能從其錯誤行為中獲得利益。用這樣的定義審視案例,我們可以很明顯發現舉報制度的問題。一是制度的管理本位為上。
  • 昭明會:近代襄陽的縉紳雅聚
    第二,清代到民國,襄陽文人定期在昭明臺聚會雅集,名為「昭明會」,時間是九月十五日(望日),間隔則是10年一次,非常難得。第三,民國四年前,由於昭明臺的傾圮,昭明會距離上一次聚會則過去了20年,是在1895年即光緒二十一年,中間缺會一次,待此次重新落成後方重啟。第四,劉祚寶本人參加了時間跨度30年的三次昭明會,於十三年後亦「歸道山」,那麼此前昭明會舉辦的情況及以後持續與否,尚不能判定。
  • 普法進行時丨良法善治,民之所向,讓「每一天都是憲法日」
    良法善治,民之所向,讓「每一天都是憲法日」。【來源:廣州市教育局】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昭明教育十周年慶典隆重舉行!十載風雨繼教路·築夢同舟耀昭明
    教職工代表登臺帶著飽滿的熱情、年輕人的蓬勃朝氣,抱著對下一步工作的必勝決心共唱「昭明教育特別版」《十年》,昭明教育全體教職工用歌詞詮釋著對繼續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忠誠。昭明十年沉澱,立足重慶、面向西南,幫助「低收入、低學歷」的在職人士成就夢想,做有思想,有靈魂的繼續教育。
  • 經世濟民之良法重器
    民法典是一部有「溫度」的良法。「在民法慈母般的眼裡,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著名法學家孟德斯鳩的這一名言恰如其分地說明了民法對民事主體、民事權利的保護作用。民法典的精髓在一個「民」字,民法典秉持對人的全生命周期保護理念,確立或完善了胎兒利益保護、未成年人利益保護、老年人利益保護、死者利益保護等規則,形成了從搖籃到墳墓、從抽象人到具體人的全方位保護體系。
  • 以良法善治制止「舌尖浪費」(新視角)
    當然,有了良法還要善治。要避免治理陷入「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怪圈,就要加強監管的系統性和協調性。要根本解決糧食浪費問題,應在糧食、食物、食品的加工、儲存、運輸、銷售、收購、消費等各個環節加強監管。當前,不妨以餐飲環節作為切入點,以防止食物浪費為重點,同時對相關環節的監管力度不放鬆,方能最大程度遏制浪費。「一飽之需,何必八珍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