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由《論語·為政》首章入手,對古人為政思想稍加分疏,所論以孔學為主,旁及其他時代、人物、思想,雖尋章摘句,漫無系統,但由「政」「德」「禮」「刑」「孝」「友」諸概念,引出「仁」「義」「治」「正」「天」「君」「王」「民」「公」「天下」「君子」「無為」「陰陽」等概念,或可幫助讀者一窺中國古代為政思想與致治之道的門徑。誠如論者所言,中國古代為政、致治思想傳統源遠流長,備極豐富,且諸子百家之說,相互激蕩,各有貢獻。大體言之,古之為政思想、致治理念濫觴於三代,昌明於先秦,運用發展於秦漢以降,而臻於爛熟。其間,商周之際思想與制度變遷甚巨,有周一代,不僅典章制度粲然大備,其思想遺產也極為豐富。而先秦為中國思想最具創造性的時代,百家諸子融鑄古義,創立新說,不僅立言,亦且立功、立德,從而為華夏文明開出一大新格局。此後,思想之遞嬗,學派之消長,觀念之繼替,制度之沿革,隨時勢而轉移,且其思想資源,不僅本於中原的、華夏的,也吸納外來的、異族的,儒釋道並進,華夷之治共榮。由此形成的政治思想傳統,既富於傳承性,又富於實踐性,多元一統,主輔有別,變中有不變。其觀念範疇,除前述種種,尚有許多為我們耳熟能詳。如論政道,有天道、天命、禪讓、革命、繼替、正統、變統等;論名號,有皇帝,有聖人,亦有可汗,乃至菩薩;論社會理想,有大同、小康之說,王道、霸道之分;論基本制度,有家、國、天下,封建與郡縣,華夏與夷狄,禮法、綱紀、朝貢、百官等;論修身,有敬、慎、誠、信、勇、讓、恤、恥等;論治道,則有治人治法、養民教民、民為邦本、天理、人情、治亂、賢愚、正名、義利、公私、均平、寬猛、羈縻、選舉、和、術、勢、中等。且古之政治觀具有所謂有機自然主義特徵,甚為寬泛,大至山川星宿、細如繩墨斗斛等概念也與之相關。這些觀念範疇彼此相連,構成一種多層交織的概念/意義之網。其中,有些範疇更居於網結之上,不但統帥諸詞,自成群落,而且連接其他觀念群,為古人表達和今人認識其政治理念所必須,可以稱之為中國政治思想傳統乃至中國文化中的「大觀念」。本書擇取的五種觀念:天下、為公、民本、家國、禮法,即屬於此類「大觀念」。
自然,「為政」可以有不同講法,既不必限於五種觀念,也不必以此五種觀念為準。事實上,本書結構自有淵源,講「為政」,也不止此五篇。
事緣若干年前,我所在的中國文化研究所起意,欲合全所之力,撰寫一部《中國文化觀念通銓》。書分七部,每部六章,「為政」乃其中第四部,以下所隸篇目,除上面提到的五種,尚有「慎戰」一篇,後者由他人撰寫。如此,本書的篇目便成了讀者看到的這樣。
《通銓》結構及篇目的確定,經過全所同仁集議,但是對參與撰寫的各人來說,終究有些命題作文的味道,其所命之「題」,似也未盡合理。比如天下、為公、家國諸條,單獨抽出其中之一皆可稱重要,但它們在古人觀念中詞義相連,謂家國天下,謂天下為公,強為之分,並列分述,或有割裂整體之虞,也難避免題旨、敘述及材料上的重複。好在這些條目由我一人撰寫,因此可以通盤考慮、協調,使各有側重,同時又彼此呼應,儘量避免重複。與此相關但不同的問題是,《通銓》布局考慮全篇,故而與「為政」題旨關係密切的某些概念便可能歸於其他部類,如「天道」「陰陽」在「天道」之部,「仁愛」「無為」在「天人」之部,「綱紀」「孝慈」「信義」在「人倫」之部,「君子」「義利」在「修身」之部。這些條目既分列不同部類,又交由不同人撰寫,且撰者之間少有協調,故各篇之間的聯繫便只能付之偶然。本書撰寫過程中,論述範圍原則上依寫作需要而定,但若直接涉及其他條目,則避免做專門論述,如「為公」一篇原擬將「義利之辨」列為一節,最後為了避免重複,還是把這一節取消了。
下面就本書的性質與寫法做幾點說明。
如前所述,本書五篇皆出自《中國文化觀念通銓》。既雲觀念,則研究對象與單純的概念或關鍵詞不同,後者可以表徵觀念,觀念卻不以後者為限。比如,觀念可見於器物、圖形、制度等,且其發生總是早於概念、字詞。因此,本書各篇雖多由語詞入手,卻不止步於語詞,更不以語詞為其發端。此外,觀念可以透過概念和語詞集中地表達,但它所對應的往往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個由眾多語詞構成的概念群,涉及文化的基本觀念或所謂大觀念,尤其如此。至於觀念通銓之詮,按我的理解,除了詮釋其義,還要考竟其源流。換句話說,本書應當被視為一項觀念史研究,而與比如哲學範疇研究一類不同。
本書五篇,各圍繞一種觀念展開論述,各篇平均字數在四萬上下,視之為主題論著亦可。不過在我看來,《通銓》更近乎研究性辭書,或類似英語學術文獻中的「指南」,它要提供給讀者的,應當是「中國文化觀念」方面的基礎性、權威性知識。因此,撰者為文,不能全以個人興趣為轉移,發揮一點,不及其餘,而應力求系統、全面、客觀,讓人一讀之下,對所述觀念的含義、形態、表現以及這些觀念的發生、流變、影響、意義等有一儘可能完整而清晰的了解。這也是我在撰寫這些條目時有意識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