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丨梁治平《為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

2021-03-01 三聯學術通訊

以上由《論語·為政》首章入手,對古人為政思想稍加分疏,所論以孔學為主,旁及其他時代、人物、思想,雖尋章摘句,漫無系統,但由「政」「德」「禮」「刑」「孝」「友」諸概念,引出「仁」「義」「治」「正」「天」「君」「王」「民」「公」「天下」「君子」「無為」「陰陽」等概念,或可幫助讀者一窺中國古代為政思想與致治之道的門徑。誠如論者所言,中國古代為政、致治思想傳統源遠流長,備極豐富,且諸子百家之說,相互激蕩,各有貢獻。大體言之,古之為政思想、致治理念濫觴於三代,昌明於先秦,運用發展於秦漢以降,而臻於爛熟。其間,商周之際思想與制度變遷甚巨,有周一代,不僅典章制度粲然大備,其思想遺產也極為豐富。而先秦為中國思想最具創造性的時代,百家諸子融鑄古義,創立新說,不僅立言,亦且立功、立德,從而為華夏文明開出一大新格局。此後,思想之遞嬗,學派之消長,觀念之繼替,制度之沿革,隨時勢而轉移,且其思想資源,不僅本於中原的、華夏的,也吸納外來的、異族的,儒釋道並進,華夷之治共榮。由此形成的政治思想傳統,既富於傳承性,又富於實踐性,多元一統,主輔有別,變中有不變。其觀念範疇,除前述種種,尚有許多為我們耳熟能詳。如論政道,有天道、天命、禪讓、革命、繼替、正統、變統等;論名號,有皇帝,有聖人,亦有可汗,乃至菩薩;論社會理想,有大同、小康之說,王道、霸道之分;論基本制度,有家、國、天下,封建與郡縣,華夏與夷狄,禮法、綱紀、朝貢、百官等;論修身,有敬、慎、誠、信、勇、讓、恤、恥等;論治道,則有治人治法、養民教民、民為邦本、天理、人情、治亂、賢愚、正名、義利、公私、均平、寬猛、羈縻、選舉、和、術、勢、中等。且古之政治觀具有所謂有機自然主義特徵,甚為寬泛,大至山川星宿、細如繩墨斗斛等概念也與之相關。這些觀念範疇彼此相連,構成一種多層交織的概念/意義之網。其中,有些範疇更居於網結之上,不但統帥諸詞,自成群落,而且連接其他觀念群,為古人表達和今人認識其政治理念所必須,可以稱之為中國政治思想傳統乃至中國文化中的「大觀念」。本書擇取的五種觀念:天下、為公、民本、家國、禮法,即屬於此類「大觀念」。

自然,「為政」可以有不同講法,既不必限於五種觀念,也不必以此五種觀念為準。事實上,本書結構自有淵源,講「為政」,也不止此五篇。

事緣若干年前,我所在的中國文化研究所起意,欲合全所之力,撰寫一部《中國文化觀念通銓》。書分七部,每部六章,「為政」乃其中第四部,以下所隸篇目,除上面提到的五種,尚有「慎戰」一篇,後者由他人撰寫。如此,本書的篇目便成了讀者看到的這樣。

《通銓》結構及篇目的確定,經過全所同仁集議,但是對參與撰寫的各人來說,終究有些命題作文的味道,其所命之「題」,似也未盡合理。比如天下、為公、家國諸條,單獨抽出其中之一皆可稱重要,但它們在古人觀念中詞義相連,謂家國天下,謂天下為公,強為之分,並列分述,或有割裂整體之虞,也難避免題旨、敘述及材料上的重複。好在這些條目由我一人撰寫,因此可以通盤考慮、協調,使各有側重,同時又彼此呼應,儘量避免重複。與此相關但不同的問題是,《通銓》布局考慮全篇,故而與「為政」題旨關係密切的某些概念便可能歸於其他部類,如「天道」「陰陽」在「天道」之部,「仁愛」「無為」在「天人」之部,「綱紀」「孝慈」「信義」在「人倫」之部,「君子」「義利」在「修身」之部。這些條目既分列不同部類,又交由不同人撰寫,且撰者之間少有協調,故各篇之間的聯繫便只能付之偶然。本書撰寫過程中,論述範圍原則上依寫作需要而定,但若直接涉及其他條目,則避免做專門論述,如「為公」一篇原擬將「義利之辨」列為一節,最後為了避免重複,還是把這一節取消了。

下面就本書的性質與寫法做幾點說明。

如前所述,本書五篇皆出自《中國文化觀念通銓》。既雲觀念,則研究對象與單純的概念或關鍵詞不同,後者可以表徵觀念,觀念卻不以後者為限。比如,觀念可見於器物、圖形、制度等,且其發生總是早於概念、字詞。因此,本書各篇雖多由語詞入手,卻不止步於語詞,更不以語詞為其發端。此外,觀念可以透過概念和語詞集中地表達,但它所對應的往往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個由眾多語詞構成的概念群,涉及文化的基本觀念或所謂大觀念,尤其如此。至於觀念通銓之詮,按我的理解,除了詮釋其義,還要考竟其源流。換句話說,本書應當被視為一項觀念史研究,而與比如哲學範疇研究一類不同。

本書五篇,各圍繞一種觀念展開論述,各篇平均字數在四萬上下,視之為主題論著亦可。不過在我看來,《通銓》更近乎研究性辭書,或類似英語學術文獻中的「指南」,它要提供給讀者的,應當是「中國文化觀念」方面的基礎性、權威性知識。因此,撰者為文,不能全以個人興趣為轉移,發揮一點,不及其餘,而應力求系統、全面、客觀,讓人一讀之下,對所述觀念的含義、形態、表現以及這些觀念的發生、流變、影響、意義等有一儘可能完整而清晰的了解。這也是我在撰寫這些條目時有意識努力的方向。

相關焦點

  • 7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丨為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
    7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丨為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 2020-07-01 16:06 來源:
  • 梁治平談法律與傳統文化_上海書評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年,梁治平先後出版了兩本新作——《為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論法治與德治:對中國法律現代化運動的內在觀察》。在這篇訪談中,他結合自己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治學經歷,分享了對於法律與傳統文化、與古今中西關係的看法。
  • 中國古代為政智慧探微
    、中國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們在漫長政治實踐中積累了豐厚的為政智慧。這些智慧將成為我們今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循道。道是萬事萬物之源,也是為政之源。為政之緒萬端,一以貫之者,循道而已,其他所有活動均應循道而為。道法自然,人法天道。如果說自然之善在萬物生生卻縱橫交錯而無隔閡,那麼,國家和社會之善則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中縱橫交錯而無隔閡,引導人向善。凡為政者,必本於此法而求乎斯境。所以,中國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們莫不重視為政之道。例如,荀子就強調,只有得道以為政,方能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
  • 嚴以為官:為政以德居首,夙夜在公丨文化博覽
    官箴文化流行,史家資治通鑑,建言獻策,甚至連中醫也有君臣佐使之論,《舌尖上的中國》也有「治大國若烹小鮮」之政治術語。諸如「為政以德」「民貴君輕」「民為邦本」「以人為本」「以義為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夙夜在公」「公生明,廉生威」等,不勝枚舉。這些寶貴的治理智慧,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和文章中被一再引用,並發揚光大。「三嚴三實」中強調「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對當今領導幹部為官之道提出了新要求。
  • 中國航海火器丨兇狠的古代集束火箭——一窩蜂
    中國航海火器丨兇狠的古代集束火箭——一窩蜂 2020-08-18 1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這裡面揭示了中國古代怎樣的文化淵源?
    《論語》裡面有一段話講到: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孔子說,治理國家要採取德治,就像北極星一樣,它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面而滿天的星辰都自覺地拱衛它。
  • 孔子既然不「從政」,《論語 為政篇》在談什麼?
    作為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影響深遠,尤其是收錄其言傳身教的《論語》,對於古代文人士子來說,它是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必讀書目。但奇怪的是,孔子大談「為證」之道,一生卻幾乎未任一官半職。有史料記載,魯國君主曾想分封孔子為諸侯,但是手下的謀臣說:「孔子弟子三千,其中不乏文武全才,假如給他封地,恐怕對您不利。」
  • 中國古代:教育典籍——《論語》、《墨子》、《孟子》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教育典籍——《論語》、《墨子》、《孟子》,中國古代教育家傾心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他們發展各自教育思想的歷程。許多教育家及其弟子為了弘揚本門學派的教育宗旨,紛紛著書立說。這不僅激活了當時的學術爭鳴,客觀上營造了學術自由的氛圍,促進了各派教育思想的廣泛交流與日臻成熟,更重要的是這些教育典籍成為後人了解和研究中國教育發展史最直接、最權威的文獻資料,也是世界考察中國文明史的重要窗口。中國古代教育典籍有三大特色。
  • 梁治平|比較法與比較文化
    本文選自梁治平:《法辨:法律文化論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比較法與比較文化文| 梁治平談起歐洲歷史上的文化運動,人們馬上會想到文藝復興。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法律禁止仇殺,可是,為報父仇而殺人者,不但常能贏得社會的讚許,有時還能免受處罰,得到統治者的褒獎。這主要是因為,「孝」的觀念在中國傳統價值體系中是高出於法的。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差距?原因固然不簡單,恐怕主要應在法律意識當中尋找答案。不過,若再問起,法律意識何以這樣而不是那樣,問題就更不簡單了。這是它本身無法回答的。因為,法律意識不是一個獨立自在的體系。
  • 傳統文化中的清廉本色與為政智慧
    同時,清廉也是為政的本旨。為人,只有不忘清廉本分;為官,只要守住清廉本真;為政,必須牢記清廉本旨,最終才能永葆清廉本色。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紀委七次全會上指出:「黨員、幹部要不斷提升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去庸俗、遠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懷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 中國國家博物館丨「 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 」 彰顯中華傳統...
    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就是希望系統展示反映中國古代音樂發展演變歷程的代表性物證,彰顯中華優秀傳統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展覽包括四個部分:鶴鳴九皋,聲聞於天鐘鼓喤喤,大音至樂絲竹相合,妙音飛花雲間鑼鼓,日月同輝集中展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精品及向多家文博單位商借的文物共計200餘件(套),其中包括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樂器珍品,一定程度上系統反映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突出展現中國傳統音樂輔德化
  • 中國古代地圖的千年理念轉換!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中國古代的繪製地圖技術? 以南方為頂端的西漢《長沙國南部地形圖》 有意思的是,已知最造的中國地圖也與今日習慣相反
  • 為政以德篇解
    這個翻譯,就是說拿道德來治理你的國家,是以德為政。蕅益大師用禪宗來解四書時也曾特別指出:為政第一篇是為政以德,而非以德為政。為政以德和以德為政。這裡面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我們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好像是沒什麼區別。但還是有一個特別微妙的區別。首先就是說,以德為政,用道德來治理國家,特別強調德。把道德作為一個工具。
  • 2020貴州事業單位公基備考資料:中國古代年齡稱謂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在重慶事業單位考試中常識題中也會涉及到考察。在中國古代,關於年齡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從嬰兒到青年,從中年到老年,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說法,古代人的年紀一般不用數字表示,一般不會直接說出某人幾歲,而是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用不同的稱謂。今天就帶領小夥伴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有趣的稱謂:1.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 《論語 為政》篇,孝道當先,為政以德,慎言謹行
    《論語》為政篇,是《學而》篇的一個延伸,本文看似講為政,其實還在說學習,同時強調孝和德在學習中的運用。文章開篇第一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才會使自己像北極星一樣,別的星辰都圍繞它。這就說明德的重要性和非凡地位,為政之人同樣也需要有諸多的美德。
  • 【獅城時評】為政之道 修身為本
    【獅城時評】為政之道 修身為本 2020-12-13 1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84.中國古代年齡稱謂集錦
    9.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泛指兒童時代。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例如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10.束髮: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至20歲加冠之間的年齡階段,因為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 論語丨為政篇(原文譯文匯總)
    為政篇【原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譯文】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原文】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譯文】有人對孔子說:「你為什麼不去從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
  • 中國廉政文化歷史故事 | 高玢為政公允(七十三)
    中國廉政文化歷史故事 | 高玢為政公允(七十三) 2021-01-07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