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全世界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發行量之最大,爭議之最多,影響力之最強的,歷世之久者,大概只有中國的《易經》。中外很多學者一一致認為世界最為智慧的書籍只有三本:一是中國的《易經》,二是印度的《吠陀》,三是歐洲的《聖經》。可見,《易經》確實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
《易經》博大精深,包括,象,數,義,佔四大部分,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哲學著作。漢朝時期,漢武帝正式建立了中國的察舉制度,並將《易經》列為儒家五經之首。從此衣糊,《易經》一直是儒家的必修的首要經典。唐朝宰相虞世南曾說:「不讀《易經》不可為將相也。」唐朝的大醫學家孫思邈曾說:「不知《易經》不足以言醫。」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組閣原則是:「不知《易經》者,不得入閣」。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易經》包含了中國人的智慧。由此可見《易經》對世界的影響如此深遠而廣泛。
在中國,《易經》不單是儒家的經典,道家,兵家,農家,醫家,法家,無不將《易經》思想尊為最佳。所以說易學思想貫穿了古代所有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精髓。如今人們對《易經》的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它是一本中國古代的佔撲算命的書籍,有人認為它是一本中國哲學著作,也有人認為他是古代的一部史書,還有人認為它是史前文明留給人類的無字天書。其實之所以這麼多看法原因就是每個人對已經的領悟不同。因為易經包羅萬象,既有古代基礎知識,也有古代歷史知識,還有陰陽,五行等易學基礎知識。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璀璨多彩,《易經》起源於伏羲,黃帝,成熟與周文王,姜尚,周公,老子和孔子。如果說有一本書集合了中國人的智慧結合在一起那一定是《易經》。現在很多人都早已把很多傳統文化給忘記了,很多祖先留下的文明都快銷聲匿跡了,作為華夏子孫,我們不應該是崇洋媚外,而是繼承我們中華文明的傳統。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很多寶庫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探索,《易經》作為一本融合了中國人智慧的一本書更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學習。諾貝爾物理學家內爾斯波爾,因為物理學傑出貢獻被授予爵士徽章,他選用了《易經》裡面的陰陽太極圖。可見《易經》這本中國的奇書對世界文化都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