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行為金融的最後一篇,我們將為各位介紹由情感偏差(Emotional Biases)引發的「不理性」行為,此類偏差多是受到心理因素的幹擾所引起的。
1. 損失規避偏差(Loss-Aversion Bias)
這類的偏差是指投資者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他們認為損失會更加令人難以忍受,數據顯示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收益帶來的正效用的2-2.5倍。
通過以下的例子,希望各位能夠切身體會損失規避偏差是如何影響投資行為:
一項日後為收益的方案:
A方案 100%可以得到1000元; B方案 50%的機率可以得到2000元,50%的機率分文不賺
一項日後面臨虧損的方案:
C 方案 100%虧損1000元; D 方案 50%的機率要虧損2000元,50%的機率不會虧損
大家會挑選收益方案和虧損方案下的哪一個選項呢?
研究發現大多數人在面對收益的選項時,會選擇A方案,希望儘可能的降低獲取收益的風險,而在面對損失時,人們厭惡風險帶來的負面效用,甘願尋求風險以此來降低損失,所以更傾向於D選項。
2. 過度自信偏差(Overconfidence Bias)
過度自信的偏見是一種自我主義的信念,是自身對於技能,智力或才能進行錯誤和誤導的評估,認為我們比實際要強。其實這是一個危險的偏見,並且在投資市場中非常多見。
例如,2015年瑞士央行的黑天鵝事件。起因是由於歐債與美債危機,市場的避險情緒急速升溫,投資者紛紛將目光轉向有「避險天堂」之稱的瑞士法郎,由於需求大過供給,瑞士法郎急升至與歐元的匯率一度達到1:1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瑞士央行在2011年9月宣布實行歐元與瑞士法郎綁定的協議,協議規定歐元兌瑞士法郎有1.20的匯率下限,從而通過購買歐元的方法來緩解因為貨幣升值而對經常帳戶造成的負面影響。此措施實施了三年之後,瑞士央行突然宣布取消瑞郎與歐元的綁定協議,歐元兌瑞郎與瑞郎兌美元都紛紛暴跌,不僅是個人投資者,包括一些經紀商因為「過度」相信這一措施不會取消,然而實際情況令市場的流動性缺失,最終陷入倒閉的境地。
3. 自我控制偏見(Self-Control Bias)
自我控制偏見是指人們缺乏自律性為了尋求短期滿足而犧牲了長期目標。
例如有部分群體更加信奉「及時行樂」主義,他們會花費更多提高當下的生活質量,從而忽略了長期的儲蓄計劃。
4. 保持現狀偏見(Status Quo Bias)
這類偏見描述了投資者避免改變從而錯失投資機會。
例如有些投資者偏向於購入銀行的理財產品或者在股票市場中交易,因為他們對於此類投資產品較為熟悉,受保持現狀偏見的影響,他們並不「青睞」其他的投資產品,這種做法會導致他們投資組合中資產類別較少,沒有做到合理的風險分散化。
5. 稟賦效應(Endowment Bias)
這類響應下,投資者在對於資產做評估時,會過分的誇大自己所擁有的資產。
根據稟賦效應, Daniel Kahneman(美國心理學家)設計了一個試驗,他將試驗群體分為兩組,一組給予他們全新的馬克杯,並讓他們決定馬克杯的價格;另一組不給予馬克杯,而是直接問他們願意以多少的價格買一個馬克杯。實驗結果顯示,擁有馬克杯的群體對於馬克杯的定價比對照組高出了將近1倍,這顯然是受到了稟賦效應的影響。
6. 後悔規避偏差(Regret Aversion Bias)
這種偏見旨在避免因決策不當而產生的後悔之痛。
例如,投資者會避免出售手中錄得帳面虧損的股票,因為他們認為這隻股票在未來會有回升的機會,倘若現在止損離場,日後可能會錯失一旦股價回升的部分收益。
以上內容均由亨達外匯提供。如欲知道更多有關國際原油市場信息或外匯投資詳情,可瀏覽亨達外匯官網。
亨達外匯為亨達集團旗下提供金融業務的投資窗口,致力為來自全球各地的直接投資華人提供優質的外匯、貴金屬及差價合約(CFD)的買賣服務。
風險警告:保證金交易具高風險,投資者考慮投資金額時需視乎自身的能力。投資有盈有虧,您可能因此損失全部本金。保證金交易不一定適合所有投資者,交易前請確認您已完全了解相關風險。
溫馨提示:橫掃兩個戰場?英鎊將成為日內最受關注的貨幣.具體操作請關注金投網APP,市場瞬息萬變,投資需謹慎,操作策略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