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所謂天才未必「天生有才」

2020-12-16 你的樣子1314

在生活中,天才的故事很是讓人津津樂道。

昨天,在視頻裡,我看到了一段有關今年《最強大腦》選手團介紹的視頻。

選手們,個個學校牌子鮮亮,過去的學習歷史讓人「豔羨」。

尤其是今年呼聲很高的趙金昊,據說是被保送到了清華大學的「姚班」的天才孩子。

這些,果然妥妥的全是別人家的孩子。

看來,今年的「腦王」之爭一觸即發。

看了今年的比賽,我不由得想到了去年19歲時獲得「腦王」稱號的鄭林楷。

他到底是經過了怎麼樣的過程才獲得腦王稱號的呢?是不是有著什麼過人之處呢?

1、家境平凡,但不影響他喜歡讀書

和別人的想像不一樣,鄭林楷並沒有一個很是強大的家庭背景。

他出生在廣東省汕頭市的一個農村家庭。

家庭平凡,但不影響他一直都在學習的路上。

他的媽媽為了陪伴他,從他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辭職在家,一心一意地陪著他。

別人曾問他媽媽孩子如此優秀的秘訣,媽媽說:其實也沒什麼秘訣,就是多陪伴多引導。

媽媽說,他小時候記憶力很好,三周歲就可以背誦七八十首古詩了。

稍微大一點的時候,就特別的喜歡讀書。

每到周末,他就要媽媽帶他去圖書館。

媽媽去朋友家喝茶,而他自己在圖書館一待就是一天,從來都不覺得厭煩和無聊。

當然,除了讀書,他還很喜歡爬山。

因為在那裡,可以遠離電子設備,也可以呼吸新鮮空氣。

完全給自己一個享受獨處的機會,使自己可以靜靜思考。

2、刻意練習,是他登上成功的階梯

在上初中之前,他一直都是普通孩子的樣子。

當然,他也愛玩手機遊戲。

他的媽媽覺得,這也是孩子的一個興趣愛好,所以也不是特別的反對。

可他自己本身也是一個願意努力思考的孩子。

後來,進入初中,學校選拔數學成績好的孩子,讓他們開始接觸編程,他入選了。

就這樣機房又成了他讓他獲得快樂最多的地方。

而他所在的學校,也很注重對學生的奧賽培訓。

學校每學年均會在七年級學生中進行選拔,淘汰,最後組成信息奧賽培訓班。

利用每周四下午第三節、周六上午,對信息奧賽培訓班的學生進行培訓。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提高後,學校帶隊外出參加各級各類奧賽。

可見,經過這兩項刻意練習,一個是計算機編程,這項技能的練習讓他增加了很強的邏輯感。

而奧數的系統練習,則是加強了他的思考力和對數字的敏感性,以及數學推理力。

這兩項,完完全全的參照著刻意練習的方式,先是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再在導師的指引下,有的放矢,正確練習。

正因為這樣,才讓他的數學才能得以有效的提高。

3、是「腦王」,卻不是「天才」

他獲得最強大腦的「全球腦王」稱號之後,很多人都很是羨慕,也都在紛紛很想讓他告訴大家他成功的秘訣。

總說他一定是有什麼過人之處,肯定是出生在別人家的「天才」。

可他卻這樣說:「在自己心裡我還是個普通人,會因為學業的問題而愁眉苦臉,也會因為期中期末而焦頭爛額。這才是我生活的主線,我也很喜歡這樣的學習生活。」

而且,在初中接觸編程,接觸奧數之前,他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個小學生,除了每次考試都能排在班級前幾名之外,也實在看不出他有什麼過人之處。

可是,初中之後,為了自己喜歡的數學,他卻也經歷過了別人想像不到的辛苦。

成天成天的泡在機房,還有就是他利用了所有碎片化的時間,他曾說:他上學時候有一個小本子,裡面有錯題整理,上面還記錄了1000多個零碎的知識點,也沒有歸類,也不管之前是否記過,一面記滿,就翻另一面。有空時就隨時拿出來看。

從這些中,我們可見,哪有什麼「天才」,無非都是他們經過了系統有效的刻意練習,才獲得了成功。

當然,我們也不能說,人人都經過刻意練習就能夠成功。

可是,如果不經過刻意練習的洗禮,就不能發現自己到底有沒有獲得一項才能的潛能。

只能說,刻意練習是激發一個人潛能的最好的催化劑。

4、相信自己,每個人都有「最強大腦」

《最強大腦》之所以一直被大家所趨之若鶩,一方面是大家對於「天才」的世界很是好奇,另一方面,我們也很想知道,到底我們和這些擁有著最強腦力的人到底差在了哪裡?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日漸成熟,總是會或多或少的埋怨一些東西,或是自己的出身,或是自己的父母,或是自己的身體,或者在遇到一些坎坷時,也會埋怨自己沒有別人有腦子。

可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就像《最強大腦》想要傳遞給我們的思想一樣:我們其實生來就不平等,我們不能挑自己的出身,不能挑自己的父母,不能挑自己的身體,但是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大腦,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甚至改變世界。

還記得媽媽在我們小的時候,告訴我們要會過日子,說: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才是窮。

媽媽雖然沒有讀過一天書,可她都明白的道理,我們又怎麼會不理解。

一個人,想要過一種不同於別人的生活,那就要會算計,簡單來說就是會動腦子。

思考,比別人想的更多,練習的更多,才會成為某一個行業或者領域內的強者。

所以,與其羨慕別人是怎樣怎樣的天才。

還不如腳踏實地,其實每個人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只要肯相信自己,並為著自己想要完成那個目標而持續努力,刻意練習。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最強大腦」。

相關焦點

  • 《刻意練習》-所謂的天才不一定是「天生有才」
    在生活中,天才的故事是非常令人興奮的津津樂道。昨天,在視頻中,我看到了一段關於今年《最強大腦》團隊的視頻。選手們,每個學校的品牌都是亮麗的,過去的學習歷史讓人「豔羨」。尤其是趙金昊據說是「姚班」的一個天才孩子,他被押送到清華大學。
  • 她,為啥能夠成為別人口中的天才神童?通過刻意練習培養繪畫大師
    那些能夠在某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的孩子,經常會被別人成為「天才」,也會被戴上「神童」的帽子。但是,真的有人天生就擅長什麼嗎?答案是否定的。《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最大的特點是,推倒了「天才論」和「一萬小時堅持論」。
  • 揭露「天才」背後的真相,別驚訝,「天才=興趣+刻意練習」
    莫扎特,說他擁有天生的完美音高,每一個發音是否正確都能聽出來,四歲能譜曲,六歲能演奏,妥妥的天才,但真的是這樣嗎?可以去研究那些所謂的天才,無一例外,都是因為環境的薰陶,加上長時間的刻意練習才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天才。
  • 揭秘天才神話,刻意練習讓「笨小孩」活出自信成就精彩
    美國心理學家和科學作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羅伯特·普爾,用大量研究實例寫了《刻意練習》一書,告訴大家:沒有什麼「笨小孩」,所謂的天才,並非他們天賦異稟,而是得益於他們一直在做一件事——即「刻意練習」。天才是什麼?人們一定會說以上這些傑出的成績非天才莫屬。而我們家的普通孩子,和這些人天生隔著一道智商的鴻溝。在孩子與天才的差別上,不少家長會選擇相信這樣一些悲觀的認識:認為孩子進步慢,是因為天賦不高,而天才普遍天賦奇高;認為孩子學得慢,有可能受基因影響,畢竟自己家族也沒有什麼奇人。
  • 別當真,天才莫扎特居然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有目的練習打破了天賦意志力的不可動搖的使命感,在有目的練習中告訴我們沒有什麼天生就會,任何一門技能都能通過科學的練習方式取得成功。那什麼才是科學的練習方式呢?帶著疑問,《刻意練習》這本書給予我解決方式,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他是第一個提出刻意練習的人,是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工作後一直從事研究專業特長研究,研究了體育,音樂,西洋棋,醫學、軍事不同領域的行業領域的專家,他發現不管在什麼行業領域,想要取得卓越的成就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遵循刻意練習原則,這是迄今為止被研究發現最強的練習方法
  • 開學了, 請告訴孩子:天才來自刻意練習
    好像一旦一個人頓悟到了真正的自己,他就會非常簡單地在本來應該屬於自己的領域成為天才人物。一個銷售員可能認為真正的自己其實是個小說家,一個醫生可能認為真正的自己其實是個畫家 — 唯一的問題是他們從來沒有寫過小說或者畫過畫 — 但他們認為他們距離「真正的自己」只有一步之遙,一旦嘗試了就會爆發天才。所有這些關於成功學的個人經驗和勵志故事都不科學。
  • 刻意練習還需勤於思考
    所以說,低水平的勤奮練習多少小時都沒用。02 刻意練習《刻意練習》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存在所謂的天才,只要有正確的方法,任何人都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到最後,練習變成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勤能補拙,一分辛勞一分才,任何我們眼中的天才或者某個領域的專家,無一不是經過長時間的勤奮好學,不斷成長突破的。但他們都掌握著正確的刻意練習的方式方法:對某一領域產生興趣,變得認真,全力投入、開拓創新!
  • 學習好是天生的?別為不努力找藉口了,天才都來自「刻意練習」
    麗麗每天在"閉關"練習,廢寢忘食,父母倆就在旁邊加油打氣,持續了兩個月,最終拿下了證書。其實這讓我想起,不僅僅是考級,在學習的事情上也是如此。其實所謂的"天才",都曾是努力練習的"菜鳥"。|"刻意練習"的特點其實在現在"刻意練習"已經被廣泛接受了,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它的幾個特點。
  • 《刻意練習》作者艾利克森逝世,是他告訴我們:其實天才並不存在
    他4歲譜曲,6歲巡迴演奏,還擁有天生的「完美音高」——給他任何樂器彈奏的調子,他都能分辨得出。雖然現在這樣的能力沒那麼高深莫測,但在200多年前,幾乎人人都認為他就是個音樂天才!其實不然。莫扎特的父親是一位作曲家,但鬱郁不得志,所以他傾注了所有的心血,發誓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最優秀的音樂家。
  • 「視界」—《刻意練習》優秀讀書心得分享
    當我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先看了致讀者,到讚譽,還有目錄,最後到推薦序,當我讀完這些的時候,雖沒看到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已經足以讓我有興趣閱讀下去,並且迫不及待的想一天全部讀完,這本書太好了,因為我們不論是學習、工作想要取得優異的成績,時時刻刻都離不開「刻意練習」,因為沒有所謂的天才,也沒有所謂的運氣,一切成功的基礎都是不斷的重複,不斷的精益求精,如果你想成為專家,
  • 《刻意練習》:通過刻意練習,成為更好的自己
    艾利克森和羅伯特普爾一起創作了《刻意練習》,他們通過研究體育、音樂、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傑出人物成功的共性:發現不論什麼行業,刻意練習是提高技能的不二法寶。 他們堅信:無論你是孩子還是成年人,無論你是否有天賦,只要遵循刻意練習的原則,你的夢想都可能實現。
  • 天才也是需要刻意練習的
    今天是培訓的第五天,對於高能速度課程我感覺有點神秘又特別的好奇,迫切想解開奧秘,因之前在朋友圈中看到別人拍的孩子閱讀書籍刷刷兩下一頁內容看完了,木木老師的講解讓我有了一些了解,老師教的只是一種方法,靠的是孩子平時的練習,所有的天才也都是可以刻意訓練的。
  • 天才背後的秘密:刻意練習
    而每一個領域我都投入了大概1000-3000小時的練習(上學、工作之餘)。在大學之前,我對「天賦」的認知很模糊,認為有天賦,就是你一接觸就學得很快,好像有種「天生就會」的感覺。但當我在街舞、撲克兩個領域,都取得了市級以上的成績後,開始對天賦有了重新的理解。
  • 刻意練習:正確的養育一個孩子,都可以讓他變成「天才」
    「天才」們從來不是天生的,而是經歷了類似的四個階段。傑出並非是一種天賦,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學會的技巧。埃裡克森博士用畢生時間研究了體育、音樂、西洋棋、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傑出人物獲得成功的共性,發現了「刻意練習」的重要性。掌握了刻意練習的方法,平凡的你也可以和大師們一樣的優秀。
  • 天才是反覆練習一萬小時
    金楓股經stock800訂閱,也許就就能賺錢!這是「怎樣煉成天才」研究的一本裡程碑式的學術著作,此書直接引領了後來一系列暢銷書的出現,包括格拉德威爾的《異類》,Geoff Colvin 的 Talent is Overrated,和 Daniel Coyle 的 The Talent Code 等等。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唯有在刻意練習下一萬小時才能有用
    最強大的學習方法,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唯有在刻意練習下一萬小時才能有用。所謂的潛能全部是可以被鍛鍊出來的,就像健身後能夠鍛鍊肌肉一樣,用正確的方法就可以訓練出來潛能,只要你堅持刻意訓練。我們要足夠了解自己,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有極強的適應性,通過刻意練習,就能夠極強地改變身體的適應能力。通過大量的訓練改變身體的適應性,我們可以創造潛能和天賦,創造天才。
  • 《刻意練習》:最強大腦申一帆,超強記憶,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最強大腦01 沒有天才,有的知識刻意練習掌握了這種記憶的規律,不斷練習,才能在生活中熟練運用。所有光鮮亮麗的背後,都隱藏著不為常人所知的努力。世上哪有「天才」和橫空出世的奇蹟,不過都是[刻意練習]的必然結果。很多年輕人,很焦慮。
  • 《刻意練習》聽書感悟之刻意練習決定你的命運
    4.改革教育就需要用刻意練習建立心理表徵,讓學生帶著目的去學習,自願去研究,為實現自我夢想不斷補短板,對局部進行精準練習。  5.人在一生當中可以通過練習來掌握自己的命運,使得人生充滿無限可能。  6.從現在開始,想想你的目標是什麼,再想想你的訓練計劃。並把計劃量化分解。爭取10年內把自己訓練成為傑出的成功者。
  • "天才"不是天生的,父母做好這件事,孩子成為「天才」觸手可及
    看了《刻意練習》這本書後,我的觀念產生了顛覆性改變。作者研究發現:「傑出 並非一種天賦,而是一種人人人都可以學習的技巧,成為傑出人物的關鍵,在於刻意練習。成功需要刻苦,但真正的成就天才之道——刻意練習,又並不等同於刻苦。」
  • 家長積極心學;刻意練習,我命由我不由天,我是天才我做主
    劉漢洪1萬小時,成就天才的「黃金法則」。其實,這是一種持久重複練習的形象說法,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刻意練習,才是成就天才的重要工具。甚至可以說,沒有刻意練習,1萬小時也成就不了天才。或者說,刻意練習,可以超越1萬小時天才理論。思維工具是:刻意練習,我是天才我做主;行為工具是:刻意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