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作者艾利克森逝世,是他告訴我們:其實天才並不存在

2021-02-12 改變自己

 


成年人的首要技能是自學,而自學要遵循的第一原則即「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作者艾利克森逝世,是他告訴我們:其實天才並不存在

作者:樊登

來源:華章管理(ID:hzbook_gl)

華章妹說

發現迄今為止最強大的學習法、以科學方法教人如何杰出的領路人,去世了。

華章妹獲悉並經官方渠道證實,「刻意練習」法則研創者、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Anders Ericsson, Phd)於2020年6月17日逝世,享年73歲。

作為心理學者,艾利克森博士專注於研究體育、音樂、西洋棋、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傑出人物如何獲得傑出表現,以及「刻意練習」法則在其中的作用。

作為該領域世界頂級研究者之一,艾利克森博士曾出版過這一主題的幾部學術專著:《從平凡到卓越:前景與局限》《通向卓越之路》《劍橋專業特長與傑出表現指南》等,榮膺康拉迪學者,並在全球享譽無數。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是他於2016年出版的暢銷書,書中首次向大眾讀者普及「刻意練習」法則,也是他的作品首次以中文版問世。

普通人如何從平凡走向傑出?

《刻意練習》告訴我們,傑出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人人都可以學會的。

正是艾利克森博士數十年堅持不懈的研究,為每個人開啟了一扇精進之門。謹以樊登老師的這篇文章,一起懷念這位可敬的思想者。

  01 天才的真相

在古典音樂界,莫扎特被認為是不折不扣的天才。

他4歲譜曲,6歲巡迴演奏,還擁有天生的「完美音高」——給他任何樂器彈奏的調子,他都能分辨得出。

雖然現在這樣的能力沒那麼高深莫測,但在200多年前,幾乎人人都認為他就是個音樂天才!

其實不然。莫扎特的父親是一位作曲家,但鬱郁不得志,所以他傾注了所有的心血,發誓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最優秀的音樂家。

在莫扎特之前,他培養過家裡兩個更大的孩子,雖然沒有完全成功,但成績也不錯,並且在此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等到小莫扎特時,他爸爸乾脆辭去工作,全職培養他,把前面的經驗全部用上,對莫扎特進行了魔鬼式的訓練。

雖然我們不知道他爸爸的訓練方法是什麼,但至少可以說明莫扎特的完美音高是訓練的成果。

在小提琴界,帕格尼尼是「天才」的代名詞。

他在一次演出時,在臺上正拉著小提琴,突然「嘣」的一聲,一根弦斷了。

別人都覺得「這下完蛋了,肯定沒法繼續了」,可帕格尼尼就像沒事人一樣,繼續拉著三根弦。

過了一會兒,又聽「嘣」的一聲,又斷了一根弦,這下僅剩兩根弦了,他還是鎮定自若地接著演奏,而且依然流暢。

「嘣!」第三根弦也斷了,就剩最後一根弦了!帕格尼尼依然不理會,行雲流水,用一根弦完成了整首曲子。

音樂停止,臺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簡直精彩絕倫,這是一位音樂天才!帕格尼尼張開左手,因為在一根弦上使勁兒滑動,手指上全是血!

電影通常都是這樣謝幕的,而真相絕非如此。

《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經過大量的研究和實驗證明,天才的能力並非生而有之,訓練可以創造我們以前並未擁有的技能。

這個幫助我們突破能力邊界的學習方法被稱為刻意練習,任何人都可以持續訓練,成為領域中傑出的人才。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這本書中提出了「1萬小時定律」,就是指不管你做任何事情,只要堅持1萬小時,基本上就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這個觀點曾經風靡全球,但仔細一想還是會發現其中的漏洞。

比如一個看門的大爺,看門時間超過幾萬小時了,他成為保安中的高手了嗎?

再比如一個在課堂上混日子的老師,講了幾十年的課,他成為特別傑出的老師了嗎?肯定沒有。

反之,有些事情根本不用花費1萬小時,只要能夠進行幾百個小時的刻意練習,你就能有所突破,成為一名專家。

  02  人類的極限

1908年,有一場舉世矚目的馬拉松比賽,它被稱作20世紀最偉大的比賽之一。

這場比賽的冠軍——一位叫約翰尼·海耶斯的小夥子創造了2小時55分18秒的世界紀錄。

100多年之後的今天,馬拉松世界紀錄已經被刷新到2小時2分57秒,縮短了近1個小時。

如果你是一位18~34歲的男性,現在想要參加波士頓馬拉松比賽,成績不能低於3小時5分。

換句話說,1908年的世界紀錄,在今天才剛剛夠格參賽。

以前的跳水比賽,運動員嘗試空翻兩周時,差點身受重傷。

這樣的空翻被認為是挑戰人類極限的動作。跳水運動也曾一度因其危險性,險些被奧運會取消。

再看現在的跳水運動呢?空翻兩周已經成了入門項目,即使10歲的孩子也必須練會。

自古以來,人們對背誦圓周率這件事情有獨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就有背誦圓周率的情節。

早在1973年,有一位叫理察·斯賓塞的人創造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圓周率背誦紀錄——背誦到小數點後511位。

想想你能背誦到多少位?十幾位就不錯了。這個紀錄後來被一個叫大衛·沙克爾的美國人打破了,他背誦到了小數點後1萬個數字。

更嚇人的是,一個叫米納的印度人,他背誦到了小數點後7萬個數字。

這還不是極限!再後來有一位叫原口證的日本人,他聲稱背誦到了小數點後10萬個數字,簡直匪夷所思!

這些數字表明,人體的極限是在不斷被挑戰和刷新的。記數字是大腦的極限,跑步、跳水、伏地挺身是身體的極限。

為什麼人類總是可以不斷地超越極限呢?

其實所謂的瓶頸,更多時候只是心理層面的障礙,事實上離真正的極限還很遠,只是個人的動機不足罷了。

因為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的適應力遠遠超過一般人的認知。

倫敦擁有世界上最複雜的道路,街道完全沒有規律,就是跟著GPS走都有可能迷路。

所以,倫敦計程車司機需要通過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的資格考試——給你特定的時間,再給你一個犄角旮旯的位置,在指定之間內準確到達。

曾經有一道考題是讓計程車司機把考官帶到一尊手拿奶酪的老鼠雕像前,這個雕像只有1英尺高,而周圍都是高聳入雲的建築。

因為倫敦計程車司機收入不錯,所以很多人拼命練習,去考這個駕照。

心理學家給取得駕照的倫敦計程車司機做了個腦部掃描,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和那些沿著一定路線開車的公交車司機和普通人相比,倫敦計程車司機的海馬體後部要大得多。

原來科學界認為,成人的大腦布線已經固定,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而現在他們發現,原來我們的大腦是在不斷成長的,鍛鍊可以使大腦發生改變。

如果你願意刻意練習,你的大腦會有無限的適應能力,突破前人的成績也指日可待。


  03  什麼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和一般的練習不同。

1. 要有明確的目標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有明確的目標,最好是可以衡量的。

為什麼跳水、西洋棋、記數字、做伏地挺身這種事情最容易做刻意練習呢?

因為它們好衡量,有明確的標準,所以每次訓練都有明確的目標。

2. 一定要專注

富蘭克林大家都很熟悉,他是美國非常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科學家。

他有一個嗜好,就是下象棋。他下西洋棋的時間,沒有上萬小時也有幾千小時,但令他非常惱火的是,他總是成不了一流高手。

他很聰明,這麼牛的一個人為什麼總是成為不了一流的西洋棋選手呢?原因是,他沒有踐行刻意練習。

他只是把下西洋棋當作一項休閒活動,有朋友來了,下一盤,而沒有專門找一個教練,記錄每一個棋局的變化,研究棋局。

所以,他只是機械地積累下棋的次數,並沒有提高下棋的能力,就像有些人一天到晚打牌,打麻將,但很難成為賭神。

相反,富蘭克林在寫作方面可是高手,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富蘭克林小時候沒有條件上學,但他又很想寫文章。於是,他找來一本自己特別喜歡的雜誌,把文章都讀一遍,然後仿寫,就是拋開原文,自己根據理解重寫一遍。

寫完之後再與原文對照:這一段怎麼漏了,那個詞用得不對。

這就是刻意練習,他不斷地設定目標,不斷地練習,然後不斷地反饋,並且不斷地改進。就這樣,他成了著名的作家。

3. 努力挑戰,走出舒適區

每次練習都要比上一次有進步,每次練習都要有反饋。

看完這本書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減肥時一定要備一個秤了,這就是反饋啊。

每天都去稱一下,看自己有沒有瘦。

如果瘦了,是為什麼;如果沒瘦,又是為什麼,然後繼續不斷地練習。這就是刻意練習的基本框架。

  04  心理表徵

這個基本框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心理表徵。

什麼是心理表徵呢?就是你對一個事物形成的下意識的反應。

比如,當你看到一條狗的時候,你不會用數據來判斷:

犬科一般都有什麼特點,它的尾巴應該什麼樣,頭應該什麼樣。你的第一反應就是——小狗。

這就說明狗在你腦海當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心理表徵,你根本不需要去反應。

更貼切的比喻就是打字。現在先別把手放在鍵盤上,你想一下,A在哪兒,O在哪兒,N在哪兒,能想起來嗎?我是想不起來。

但是你真打起字來,噼裡啪啦,自然而然就打出來了。

因為你在打字的時候,你的手指按哪個鍵,這個動作已經不需要經過大腦了,不需要再去認真地思考那個鍵是什麼了。

這就叫作心理表徵,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

有一次世界盃比賽,阿根廷連續17腳傳球後射門,就是對方球員還沒碰到球,嘣嘣嘣,傳了十幾腳,球就進了,這太經典了。

怎麼能踢得那麼好呢?原因就是,他們根本沒有講究意識、判斷、走位,這是對中國隊的要求,而他們是完全把踢球訓練成了下意識的動作。

當你有了足夠的下意識時,你對整場球賽就存在著一個完整的心理表徵。

這也就是為什麼業餘的人看球,和專業的解說人員看球完全不一樣。

解說員看球時的感覺就是一個完整的心理表徵,而我們這些業餘的人沒有建立這樣的心理表徵。

我們只能說:「這個男的長得好帥」「這個球星真棒」「這個動作真好看」……就只能看到這些而已。這叫做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明白了心理表徵這個概念之後,我們就明確了訓練的目的——

把我們訓練成對某件事情有下意識反應,具備完善心理表徵的一個人。

比如說跳水這件事,一個跳水運動員做出高難度動作,他的腦海中一定對這件事瞭然於胸,並且清楚地想像到了自己肌肉的分配和身體的做法,不需要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身體。

  05  在工作中刻意練習

就我自己而言,我對什麼事實現了具有心理表徵呢?哪件事我算是比別人厲害一點呢?可能就是講書吧。

我拿到一本書一看,就能很清楚地抓住這本書的脈絡。事實上,我每周讓自己講一本書,就是在做刻意練習。

如果我每次都要求自己講得再好一點點,那就更厲害了,這就是在工作中不斷訓練自己刻意練習的能力。

拿開車來說,如果你是新手,開車就一定會仔細,想好先做哪一步,後做哪一步,該怎麼走。

但是如果是老司機,往往打著火就走,怎麼開到目的地的都不知道,因為完全在心理表徵的控制下。

練習就是要不斷地建立各種各樣熟練化的、下意識反應的心理表徵。

如果你能訓練自己,使自己成為某些方面高手,你就具備了與他人完全不同的心理表徵。

怎樣建立心理表徵呢?作者繼續做了深入的研究。

他找了很多在德國學小提琴的孩子,從中挑出三類人:優秀、優異和傑出。

優秀拉得不錯,優異就是比優秀好一些,而傑出就是大師了。

他仔細調查了這些孩子所有的成長經歷,最後發現他們都進行過刻意練習,沒有刻意練習是不可能成為專業人士的。

而這三種人的區別就在於,他們18歲之前練習小提琴的時間。

優秀的人平均練習3420小時,優異的人平均5301小時,而傑出的人平均7401小時,僅僅這個平均數就相差了2000多個小時。

這說明刻意練習的時間和最終的結果,存在著必然的聯繫。

優秀、優異和傑出的差別主要取決於時間,這和格拉德威爾所說的「1萬小時定律」有類似之處。

但我們要更明確一點,不是所有的事情,1萬小時就夠,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1萬小時才能夠走入專業。

那麼《刻意練習》的作者為什麼一定要反對「1萬小時定律」呢?原因是這個理論會產生三個誤導:

1. 不能隨便承諾

你不能跟任何人承諾說,只要達到1萬小時就會怎樣。

有個房屋中介跟我說自己賣房子已經快接近1萬小時了,言下之意就是接近賣房專家,這可不好說。

事實上不是所有的行業,做到1萬小時就可以成為專家。

2. 有時候其實不需要1萬小時

很多人聽到1萬小時都嚇壞了,直接放棄了。

但是有些事情,幾百個小時就足以拉開和普通人的差距了。

3. 有時候就算超過1萬小時的練習,甚至幹了一輩子,也成不了專家

怎樣將這種方式引入我們的工作當中呢?

在工作中使用刻意練習的最佳方法,就是把每一次工作都視作一次訓練。

比如做PPT,很多人都覺得太沒勁了,一天到晚沒完沒了。

但換個角度想,如果每次都要求自己進步一點點,你就能通過不斷訓練成為一個PPT大師。

你把工作視作練習時,就能改變三種錯誤思想:

基因限制的思想。有人認為,能說會道的人是基因好,並不是這樣的。

辯論賽裡很多優秀的辯手小時候都口吃,因為要訓練避免口吃,才不斷對著鏡子練習,最後練成了辯論賽的冠軍。

要有足夠長的時間,才能成功。

只需要足夠努力,就能成功。刻意練習的時間和方法都很重要。

  06  在生活中刻意練習

第一步,找一位專業導師,了解他的口碑和之前學員對他的評價,看他獲得的獎項。

第二步,拜他為師,每周只要拿出固定的時間練習就可以了。

如果沒有導師怎麼辦呢?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有一個馬戲團的小丑,負責在兩個節目的間歇上臺給大家講故事,目的是留住觀眾。

而在兩個節目之間,很多人都會去買爆米花或者聊天,沒有人會在意中間串場的小丑。

這個小丑很失落,他想成為一個講笑話的大師。於是他想到一個辦法,他在街頭隨便攔住一個人,跟對方聊天、講笑話。

可是陌生人無緣無故的,並不想跟他說話,只是匆匆離開。

他每次給人講故事,被拒絕時就掐表,每天統計跟街上的陌生人聊了多久。

他的目標是,要訓練到自己跟任何一個人聊天,只要一開始就能聊好幾分鐘。

後來,他講故事的能力真的變得超級強。而縱觀全部過程,他並沒有找到大師,他只有一個秒表而已。

其實,秒表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大師——給你反饋。

如果沒有人幫你,你就要自助,自己記錄時間,及時反饋、反思。

艾利克森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每年一過春季,二手吉他的交易就特別火爆。

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都在新年的時候許願要買一個吉他學,但是過完了春天,才發現自己真學不了。各個俱樂部裡也有大量辦好的卡沒人用。

我們很多人,都難以跨越停滯階段,突破不了瓶頸,從普通人到專業人士,要跨越這個停滯階段是非常困難的。

在這個時候,要學會一件事:保持動機。

很多人認為那些牛人之所以那麼厲害,是因為他們有超強的意志力。

但事實上,世界上並不存在普適的意志力:一個人在一件事上有意志力,在其他事情上卻未必。

所以,根本沒有意志力一說,所謂意志力的表現,都來自動機。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生活中,能夠突破這些停滯階段,就一定要學會保持動機。

每周一小時或者每天一小時,讓自己堅持做一件事情。

作家的習慣就是每天堅持寫作,運動員的習慣就是每天訓練。

外部支持可以帶給你很強的動力,讓你不斷進步。

富蘭克林成立了一個俱樂部,只接受超級牛人,俱樂部裡的所有人每周聚會,分享自己的新發現。

這時候就會發現,不學習都不行,因為別人在不斷督促你進步。

如果你想練健美,最好在牆上貼一大幅健身人士的照片;如果你想減肥,就要經常看那些瘦人的照片。

所以說,需要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找外部的動機維護自己的動機,這樣才能保持自己在生活中刻意練習的節奏。

  07  從刻意練習到成為高手

任何一個人,從開始刻意訓練到最後成為高手,都要經歷四個階段。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一開始就喜歡下象棋,也不是所有的孩子一開始就喜歡拉小提琴,他們的父母給他們創造了產生興趣的機會。

在第一個階段,接觸、娛樂,不管別的。

就好像我兒子嘟嘟學跆拳道,到現在慢慢變得認真了。

當他獲得藍紅帶這個比較高階的段位時,他就放不下這件事了,覺得每周一定要去訓練,而且要刻意練習。

像專業的選手,全情投入,心繫一處。

就像劉國梁用拍子的背面直拍反打,當你可以開始發明這些東西的時候,就是開拓創新的階段了。

如果你能走到第四階段,就說明已經成為真正的高手了。

回到最初的問題,真的不存在天才嗎?很多人都會說,肯定是有的。

對於天才,最合理的解釋是什麼呢?

因為家裡特定的氛圍和文化,所以孩子更有可能對某件事產生興趣,進而產生動機,然後持續地練習。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技能會代代相傳。

所以,對於天分的真正理解,就是它能夠給你提供興趣,同時給你提供動機,讓你覺得自己渴望成為一個這樣的人。

你見過很多這樣的人,並且在這方面產生了興趣,這才是最重要的。

智商和天才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只是因為他們經過了刻意練習。

「延伸閱讀」


推薦語:所有人都以為「傑出」源於「天賦」,「天才」卻說:我的成就源於「正確的練習」!

著名心理學家艾利克森在「專業特長科學」領域潛心幾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業或領域中的專家級人物:西洋棋大師、頂*小提琴家、運動明星、記憶高手、拼字冠軍、傑出醫生等。

他發現,不論在什麼行業或領域,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他將這種通用方法命名為「刻意練習」。

對於在任何行業或領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個人,刻意練習是黃金標準,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強大的學習方法。

本文獲授權轉載。本文作者樊登,華章管理(ID:hzbook_gl)首發,轉載請與我們取得聯繫。

相關焦點

  •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被誤讀的一萬小時定理
    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身邊也不乏很多看似努力,其實沒什麼成就的人。為什麼一些畢業十年,有了十年工作經驗的人,工資並沒有比工作三、五年的工資多多少呢?這難道不是一萬小時定理的悖論嗎?《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這本書就幫我們解答了這些疑惑。這本書由美國作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羅伯特.普爾合著的一本學術嚴謹的著作。
  • 《刻意練習》:通過刻意練習,成為更好的自己
    艾利克森和羅伯特普爾一起創作了《刻意練習》,他們通過研究體育、音樂、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傑出人物成功的共性:發現不論什麼行業,刻意練習是提高技能的不二法寶。 他們堅信:無論你是孩子還是成年人,無論你是否有天賦,只要遵循刻意練習的原則,你的夢想都可能實現。
  • 揭秘天才神話,刻意練習讓「笨小孩」活出自信成就精彩
    美國心理學家和科學作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羅伯特·普爾,用大量研究實例寫了《刻意練習》一書,告訴大家:沒有什麼「笨小孩」,所謂的天才,並非他們天賦異稟,而是得益於他們一直在做一件事——即「刻意練習」。這樣想雖然讓人沮喪,但也無可厚非,畢竟天才和普通人的差距實在大得讓人咂舌。但真的是這樣嗎?錯!真相是艾利克森發現,不管是在什麼行業或領域,提高表現與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的原則,他們將這種通用的方法稱為「刻意練習」。也就是說,人人都可以是天才,只要你深刻懂得並用好刻意練習。
  • 刻意練習:正確的養育一個孩子,都可以讓他變成「天才」
    一、什麼是刻意練習 01 一萬小時理論是不存在的 暢銷書《異類》的格拉德維爾提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 《刻意練習》:天才不是因為天賦,而是懂得最高效地構建心理表徵
    首先,我的觀點跟刻意練習基本一致,天才都是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培養出來的,即,以往觀念認為,有天分的人,更容易成才,而我現在認為,人的大腦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天后環境的影響,對一顆大腦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埃裡克森在這本書裡也表達了這個觀念,只是他更多的採用例子來強調這個觀點。
  • 學英語前,你需要懂一點刻意練習
    如果非得讓我推薦幾本書,「刻意練習」得佔一個大坑。採訪了很多應屆畢業生,包括畢業幾年的職場黨,至少有50%沒有刻意練習的意識,要提軟技能,積極樂觀,善於合作,懂得傾聽等等能說出大堆,提到硬技能就......沒有硬技能傍身,來多少軟技能都沒什麼卵用,而刻意練習就是所有硬技能的核心。
  • 開學了, 請告訴孩子:天才來自刻意練習
    好像一旦一個人頓悟到了真正的自己,他就會非常簡單地在本來應該屬於自己的領域成為天才人物。一個銷售員可能認為真正的自己其實是個小說家,一個醫生可能認為真正的自己其實是個畫家 — 唯一的問題是他們從來沒有寫過小說或者畫過畫 — 但他們認為他們距離「真正的自己」只有一步之遙,一旦嘗試了就會爆發天才。所有這些關於成功學的個人經驗和勵志故事都不科學。
  •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讀書心得分享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讀書心得分享——騰格里經濟技術開發區審計局  南國春 「刻意練習」法則研創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他專注於研究體育、音樂、西洋棋、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傑出人物如何獲得傑出表現,以及「刻意練習」法則在其中的作用。他是該領域世界頂級研究者之一。艾利克森博士曾出版過這一主題的幾部學術專著:《從平凡到卓越:前景與局限》《通向卓越之路》《劍橋專業特長與傑出表現指南》等。《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是他於2016年出版的暢銷書,首次向大眾讀者普及「刻意練習」法則,這也是他首次出版的中文書。
  • 別當真,天才莫扎特居然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有目的練習打破了天賦意志力的不可動搖的使命感,在有目的練習中告訴我們沒有什麼天生就會,任何一門技能都能通過科學的練習方式取得成功。那什麼才是科學的練習方式呢?帶著疑問,《刻意練習》這本書給予我解決方式,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他是第一個提出刻意練習的人,是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工作後一直從事研究專業特長研究,研究了體育,音樂,西洋棋,醫學、軍事不同領域的行業領域的專家,他發現不管在什麼行業領域,想要取得卓越的成就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遵循刻意練習原則,這是迄今為止被研究發現最強的練習方法
  • 天才神童盲記832個棋子、1664個方格,心理學家卻說……
    我們不禁思考: 「天才只能天生嗎? 天賦一般的普通人,就註定一輩子庸碌無為嗎? 我們與天才的距離,究竟相差多少呢?」 著名心理學家艾利克森經過大量的研究和數據分析,告訴我們: 阿廖欣的天賦並不是天生的,他訓練有方,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全局觀察並記憶棋局走勢,迅速研究一連串招法和對手的應對方式!
  • 《刻意練習》-所謂天才未必「天生有才」
    可見,經過這兩項刻意練習,一個是計算機編程,這項技能的練習讓他增加了很強的邏輯感。而奧數的系統練習,則是加強了他的思考力和對數字的敏感性,以及數學推理力。這兩項,完完全全的參照著刻意練習的方式,先是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再在導師的指引下,有的放矢,正確練習。
  • 《刻意練習》避免無效學習,掌握刻意練習方法
    在上面提到寫作,一般老師都會安排先讀書,然後輸出讀書感悟,最後再對書籍拆解寫作等很多任務,這些練習並不完全都是帶有目的練習,也是叫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是帶有目的練習,專注著一個領域和技能來進行刻意練習。 在文中提到巴札特在從小的時候,對各種高音調有清晰辨別,很多人都會認為他是有天賦的,是位天才的人。
  • 《刻意練習》: 傑出人物經歷的四個成長階段
    在長達25年的研究中得出結論:「正確的養育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將他變為天才。」 拉斯洛的訓練計劃,適用於任何一個領域或者行業。妻子克拉拉告訴記者說:「我們可以在任何學科培養出天才,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陪他訓練,花大量的時間,讓孩子真正熱愛那門學科的話,真的可以達到那一目標。但我們選擇了西洋棋,西洋棋非常客觀並易於測量。」
  • 天才背後的秘密:刻意練習
    宣揚「努力」的價值很有意義,但實踐過程中,「努力」和「努力」之間依然存在著巨大差異:為什麼他努力3小時就學會了,我認真一天也沒搞明白?某種「因素」 似乎依然從學習的一開始,就影響著我們進步的速度。我們很容易把造成差距的原因,籠統的歸結為 「天賦」 ,但卻很少更細緻的思考:「天賦」,具體指什麼?
  • 「刻意練習」 開車,從新手到老司機其實不難
    至於要不要開車上路,她並不在意。可是她家的B先生可不這麼想,既然駕駛證已經拿到了,那麼就需要趁熱打鐵,抓緊時間練習,每個周末必須開車上路練習。 對於B先生的安排,Linda一開始是很牴觸的,因為她恐懼上路開車,作為一個新手,要克服內心的恐懼,其實挺困難的。
  • 揭露「天才」背後的真相,別驚訝,「天才=興趣+刻意練習」
    其實他的父親本身就是個音樂家,從小就培養他的哥哥姐姐,當然他們也是很厲害。他的父親從他們身上獲取經驗後,更是全身心專職培養小莫扎特,家庭的薰陶加上莫扎特也特別的勤奮,最後才成為了那個最棒的人!可以去研究那些所謂的天才,無一例外,都是因為環境的薰陶,加上長時間的刻意練習才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天才。
  • 從新手到大師,如何進行「刻意練習」?你所需要的乾貨都在這裡
    簡單重複並不是刻意練習,也不可能在技能上有所精進。只有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輸出、有反饋、有提高的刻意練習,才能實現技能的不斷增長,最終成為那個頂尖人物。曾經風靡一時的1萬小時定律告訴我們,在一個領域裡付出1萬小時的努力,就可能成為這個領域裡很牛的人。
  • 家長積極心學;刻意練習,我命由我不由天,我是天才我做主
    其實,這是一種持久重複練習的形象說法,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刻意練習,才是成就天才的重要工具。甚至可以說,沒有刻意練習,1萬小時也成就不了天才。或者說,刻意練習,可以超越1萬小時天才理論。思維工具是:刻意練習,我是天才我做主;行為工具是:刻意練習。
  • 線上讀書會活動①——《刻意練習》感悟分享
    著名心理學家艾利克森在「專業特長科學」領域潛心幾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業或領域中的專家級人物:西洋棋大師、頂尖小提琴家、運動明星、記憶高手、拼字冠軍、傑出醫生等。  他發現,不論在什麼行業或領域,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他將這種通用方法命名為「刻意練習」。
  • 《刻意練習》告訴了我們什麼?
    本書取名刻意練習是作者總結了不論在什麼行業或領域提高表現與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這一系列普遍的準則。那本書談了些什麼呢?本書主要闡釋了提高人們在選擇的行業或領域中的表現和水平,每一個人都能以刻意練習的方式將其發揮出來。它介紹了一種關於人類潛力的新思考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擁有更大的力量來掌握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