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老齊讀書圈已經兩年了,聽了190多本書了,在思想、行為方面有了很大改觀,但感覺只是泛泛地聽,不能把知識很好地內化,決定從現在開始,要好好地進行精讀,每天把學習感悟寫下來,進一步內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第十部分:沒有天賦該怎麼辦?
核心觀點:
1.我們不要自我菲薄,我們沒學好某項技能只是因為我們沒有練習過。永遠記住這個理念,學不會不是你自己不行,而是你訓練的時間還不夠。要不斷地把短時記憶編碼,通過心理表徵把他們變成長時記憶,這樣就會表現出來訓練有素。
2隻要注意力集中,很快進入忘我狀態的孩子,學東西就特別快。
3.不要自我否定,不要輕易否定一個孩子,你要想讓孩子在哪方面發展就要讓他儘早接觸,比同齡人更有優勢,得到他人的誇獎,讓他自然而然認為一切都是真的,強化正反饋。
4.改革教育就需要用刻意練習建立心理表徵,讓學生帶著目的去學習,自願去研究,為實現自我夢想不斷補短板,對局部進行精準練習。
5.人在一生當中可以通過練習來掌握自己的命運,使得人生充滿無限可能。
6.從現在開始,想想你的目標是什麼,再想想你的訓練計劃。並把計劃量化分解。爭取10年內把自己訓練成為傑出的成功者。
學習感悟:
我們和家長溝通時常會說:你的孩子非常聰明,就是不夠用心。這句對小孩評價的話,重點落在「就是不夠用心。」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人不是生而知之,必定是學而知之。其實,絕大部分同學的智力都沒問題,為什麼會出現成績的差異呢?正如本書中提到的,「學不會不是你自己不行,而是你訓練的時間還不夠。」刻意練習並不是否定勤的重要性,相反,非常推崇勤。當然,這個勤是在正確方法下的勤。
很多學生儘管頭腦非常聰明,卻把聰明放錯了地方,想方設法走捷徑,或偷工減料,或抄襲了事,或專注力差,不能集中精力投入學習,導致成績越來越差,自信心越來越被打擊,無形中就自我認定自己不是學習的料,自然就越來越學不好了。
漫無目的的生活就像大海中的航行迷失了方向,自然難以達到成功的彼岸。
不管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我們都必須找到自己的目標,並根據目標制定計劃,進行分解量化,強化刻意練習。
作為一名教師,走上教師崗位就要為自己定好目標。總體目標是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為國家、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需要制定計劃來分解量化目標,比如三年內成為校級或鎮級名師,五年內成為區級以上名師,十年內升上高級職稱,再進一步量化到每一天,看多少頁書,寫多少字文章,找多少學生談心,如何研究好教育教學……一步一步,一個腳印一個腳印按照刻意練習的步驟和原則進行訓練,那麼我們的目標就能實現,我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精彩。
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任何人都不可能隨隨便便成功。
《聖經》說:「當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 另一扇門其實就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盲人失去了視力,卻在聽力方面特別敏捷,這種敏捷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生存不斷訓練的結果。
聞經常報導有些因為意外導致失去雙手的人,卻能以腳代手,做到生活完全自理。這其實也進一步證明了刻意練習完全可以改寫我們的命運。
我的命運我做主,「世界上沒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 堅定信念,規劃好自己的人生,制定好計劃,量化到每一天,認真刻意練習,成功並不那麼遙遠。
試聽音頻刻意練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