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節講了最簡單的滲透手法,關係大小調與小調變體的滲透,它們都是近關係調。這一節我們來講稍微複雜一些的,講一講遠關係調的滲透方法。
01同主音大小調
因為我們研究和聲學,著重研究的是自然大調與和聲小調。因為它們略有不同,所以需要分開兩種情況來討論。
02自然大調與同主音小調
由於同主音大小調中,主音、下屬音、屬音三個最重要的音,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同主音大小調的各級和弦是可以互相滲透,混合使用的。使用的時候,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當旋律音出現非調內音(不在音階上的音)時,不可以混用。舉例來講:C自然大調的E、A、B三個音是自然音級,而c自然小調的Eb、Ab、Bb三個音是變化音級,當旋律中出現自然音級時,和聲配置就不應該出現包含變化音級的和弦。
各功能組,依然保持各自的作用:也就是說,c自然小調中,主音小三和弦,依然可用於主功能組;下屬音小三和弦,依然可以用於下屬功能組;Ⅶ級音大三和弦依然可以用作下屬及屬功能組,並可用於功能逆行……以此類推。
這樣純文字講解有些不直觀,我們拿一段旋律來舉例吧。
這一段旋律,重音長時間落在4音上,我們在C自然大調的各和弦中,可以配置給4音的有:FM(461)、Dm(246)、Bdim(724)和G7(5724)。圖中第①條配置,就使用的是完全在本調音級上的和弦,在理論上講是完全沒問題的,在音響效果上也符合聽覺美感,如果這一句是出現在第一段的副歌部分,這樣的配置是可以的。但如果這句是出現在第二段的副歌,或尾聲副歌上的話,這裡的音響由於前邊出現過相同的配置,就使得聽覺上沒有新鮮感,缺乏點睛的效果。
如果我們擴展到c自然小調上的話,可以給4音配置的和弦有:Fm(4 b6 1)、BbM(b7 2 4)、Ddim(2 4 b6)、Gm7(5 b7 2 4)。第②條配置:第一小節仍然可採用FM,在原調上;第二小節採用與FM最接近的Fm,將大三和弦移動到同級別的小三和弦中,同時出現「離調」效果,第三小節再回到主調(離調之前的原調)上使用Dm,最後以G做半終止。將這條配置用作第二段的副歌,與第一段副歌加以區分,就可以造成略有區別但仍在調性範圍內的細微差別效果。
第③條配置:第一、二小節與配置②相同,第三小節使用了c小調的BbM(b7 2 4),使得第二小節的離調效果進一步得到擴展,BbM的大三和弦色彩,強烈區別於Dm的小三和弦色彩,給人聽覺上極大的刺激,並有「強烈暗示收尾」的效果。這條配置就可以用在尾聲的副歌部分。
如果某條旋律出現此類重複出現的重音時,除了可以使用滲透的手法之外,我們還可以使用臨時變音的手法,增加旋律的變化。
配置①:先主三和弦開始,轉主和弦的六和弦,然後使用上主音的小三和弦(其實用在這裡是小七和弦,因為重音是主音),最後用下中音小三和弦收尾。這條配置是大調開始,關係小調結束,是使用的我們之前講過的關係大小調滲透手法。這樣的配置比較適合在歌曲剛剛開始時,第一段的第二句,也就是「起承轉合」的「起」或「承」的部分。它的音響色彩比較平穩,適合不太需要「提亮音響色彩」的地方。
配置②:先主三和弦開始,使用下中音小三和弦接,然後突轉主音的大三小七和弦,最後用下屬三和弦收尾。這條配置的原理,是我們還沒講到的近關係離調手法,前兩小節先一直在C大調a小調上移動,然後使用F大調的特色音,在主三和弦上構造F大調的屬七和弦CMm7,對F大調加以支撐,最後轉移到F大調上。這種配置方法,適合使用在「承」的位置上,告訴聽者歌曲馬上就要進入下一階段。
配置③與④:旋律部分,在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上,將自然音級的3改成了變化音級的b3,從旋律上就已經提醒,要「離調」了。在和聲配置上,先以主三和弦開始,然後移動到同主音自然小調的主三和弦上,直接離調。這種離調方式並不會很生硬,因為CM與Cm只差了個三音的半音,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際聽覺上都是比較圓滑的。後續使用副調(離調後的新調叫做「副調」)上的和弦,使旋律暫時停在副調上。而配置③與④的區別,僅在第三小節與第四小節的和弦順序上的不同:AbM(降A大三和弦)是大三和弦的色彩,Fm是小三和弦的色彩,各有用處,端看它們後邊接的是什麼旋律。一般Fm比較傾向於後續旋律回移到「主調」上,後邊可以直接接CM或GM等主調上的和弦;而AbM更傾向於在「副調」上繼續停留一下,後續可接EbM或BbM,進一步伸展一下,再回到主調上。
這裡只能大概講一下,具體歌曲具體分析,而且同一段旋律,配置和聲可以有許多種方法。不一定誰對誰錯,每種方法都能帶來不同的音響效果,這還需要作者個人風格與歌詞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