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是人的本能,孩子剛出生就要找奶吃,動物也是一樣,有吃喝才能活著。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這是人們幾千年來對於吃喝最質樸的總結。
當物質的豐富達到一定程度時,人對於吃喝就講究起來了,一日三餐,金錢越多菜品越多,地位越高排場越大。君不見,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爵觥觚觶,斝尊彝罍,卣壺缶盉,這些雖為至尊禮器,皆與吃喝相關。有些人認為,人生在世,又豈在吃吃喝喝,也有些人認為,不吃吃喝喝,又該如何。
舊中國時代物質貧乏,餓死人的悲劇並未走遠,如今老百姓吃飽飯也不過幾十年,可有些人就已經膨脹了,全然不顧食品浪費暴殄天物,酒席之上,吃一半倒一半,早就把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孩子都耳熟能詳的詩句忘到九霄雲外。
以前東西壞了,人們想到的是修,不是實在不能用則不忍棄;現在東西壞了,人們想到的是換,隨便可以換個新的。也難怪古人說,衣不如新,人不如舊,人心使然,現代社會連人都要換新的,愛情和婚姻已經不再那麼聖潔。
也怪這個社會發展太快,而人性並沒有變,物質發展到了豐富的階段,人的心跟不上物質的發展,物質將人培養成有害於社會的文明人,一張油膩的嘴,一張生氣的臉,內心卻是千般不滿,貪心不足。
記得小時候常聽說的一句話: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最後糊成袼褙,還可以用來納鞋底。吃喝方面最是節儉,每天尋思著如何填飽肚子,哪還來這麼多講究。連小調所唱也是「半碗碗紅豆,半碗碗的米,端起了飯碗,想起了你」。想起小時候上山放羊時,幾個小朋友一起烤紅薯,烤花生,其香誘人,至今縈繞於心。
當然,並不是說物質貧瘠的時代比現在好,也並不是讓人回到過去過窮苦日子,畢竟時代在進步,今天總比昨天好。只是感覺物質的發展並不能讓人變得更快樂,更充實,反而是使人心更加空虛。
聚餐、請客要去大酒店,只點貴的,錢不是問題,面子才是問題。講排場,是虛榮心在作祟,鋪張浪費也並不會使自己更高貴,不過是顯得可笑而無知,活在淺薄的自尊裡,生命中一些最質樸的東西消失的蕩然無存,有些人而不自知,為了可憐的面子而失去了裡子。
當今時代,節儉變成了有些人口中的吝嗇小氣,惜物節用反而成為小氣的代名詞。人們不再以簡樸為榮,反而背後遭人嘲笑,成了讓人自卑的笑柄。是人性之使然?還是時代使然?
難道是當今時代的物質真的極大豐富了嗎?為什麼還有的地方的人吃不飽、穿不暖,孩子仍然上不起學?有人花天酒地、聲色犬馬的享受;有人卻為孩子上學學費,甚至為一日三餐在發愁。同一個社會之中,卻是天上人間。這時候人的內心還能繼續晴空萬裡、祥和喜悅嗎?
白居易說: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 」消費浪潮中被鼓動起來的欲望讓人失去了愛惜之心,敬畏之心。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次,詩人艾青被邀請出席某地紀念館的剪彩儀式,當擔任剪彩的其他幾名嘉賓都把彩帶剪斷時,艾青卻遲遲不動剪刀,工作人員問起,他一臉愁雲,怎麼也下為了決心:「多好的一塊紅布啊!為什麼非要剪斷呢?」。
當今社會,物質或因不缺,產品過剩,只有加快消費,方可維持正常周轉。而食源不足,卻添加劑凝化,激素催生,豈不是進入了人性惡的怪圈?人性之欲,造成了目前的現狀,即使是一座金山也很難滿足人的欲望。
古代中國,人們固執地認為美的標準就是又高又胖。《詩經》中所歌詠的美人,不管是男是女,都是高大而肥碩的,骨瘦如柴的體態是不招人待見的。所以,人就儘量佔有美食,多吃。我一直相信,多吃不一定胖,但胖的確是吃出來的。不信,你看看身邊,沒有一個胖子不是喜歡吃的。
食品豐富時期,人的關注多在嘴上,匱乏時代更是,「瘦」是病而「胖」不是。物質豐盛,再不會餓著肚子缺衣少食,於是胖子越來越多。古話說,官多害人,食多何不然。減肥成了全社會的流行語,「三高」、脂肪肝,已然成為社會的流行病。一個在官場混的人,一個自認為在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如果一周不去喝個幾場酒,身體沒有個「幾高」,見面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當然,這是笑話,可笑話也是來源於生活。有些人就怕體檢,不敢面對每日貪吃海喝帶來的身體現實,所以查完身體的短時間內,尚能矜持一下,不再酒肉池林,可時長了,口福卻成了心病,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哪有這等好事?
一個缺衣少食的人,很難有機會成為胖子,在古代,胖子大多是達官貴人。自古以來,民瘦官肥,代有所載,胖子董卓被戮,暴屍街市,守屍吏惡作劇,將燃捻插入其大腹便便的肚臍眼中,天燈點起,光明達曙,如是積日。
晉惠帝時期,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消息被迅速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曰:「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民瘦官肥,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極大的諷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歷史上無數起的農民起義都是為飽暖而戰,為生存而反。
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多數人俱是為溫飽而掙扎,現在時代好了,國民不再食不飽腹,國內不再會出現餓殍遍野的悲慘景象。本該「倉稟足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有些人卻「飽暖思淫慾」,人的動物性不再接受道德的束縛而放任自流。人們的價值觀念在發生著變化,人們的道德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認為,條件好了,應該享受一些,吃喝講究上檔次,穿著要名牌,與人攀比,追求高質量的奢侈生活。
食物對許多人而言,真的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得到,也許,太容易得到的就沒有想過應該珍惜。目前,人們都有東西吃,都有衣服穿,有時甚至是很高檔的食物,很高層次的享受,可並不代表我們會一直享用著。能夠衣食無憂時,不應該浪費,浪費是一件缺德的事情。一定不能忘記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古訓。
中國人一直講究中庸之道,就是做什麼事都不要過火或不夠。清代戴震說:「性之欲之,不可無節也;節而不過,則依乎天理。」 欲望和需求要有節制,要符合中庸之道。即使佔有了物質,也不可放任自己的欲望,不受節制,應適可而止,適合其用,適得其宜,過猶而不及。
天道有輪迴,蒼天饒過誰。不受節制的胡吃海喝,鋪張浪費,終會在吃喝上栽跟頭。胖來得容易,甩掉卻不是那麼容易。你再有錢,再有多少奢侈品,並不能成為一個貴人,因為壓根就不具備一個貴人的素質和涵養,承載不了這種氣質與文化,身穿名牌西裝,脖子上戴著大金鍊子,骨子裡仍舊是個暴發戶,怎麼也無法跟一個高貴的人聯繫在一起。有名話說,無論怎樣跳躍,小丑還是小丑,永遠別想成為大王。其行為,終究被鄙視,甚至被嘲笑。
有的網紅為了求一點可憐的流量,更是無限糟蹋,在鏡頭面前極盡賣弄吃相,背後的真相卻是吃了吐,吐了吃。還有的人吃自助餐能拿多少拿多少,最後肚子撐了,大部分只能是倒掉,真是可惜了這些糧食。
食物是用來吃的,而不是用來做道具的,浪費食物說到底是缺少敬畏之心,不知道珍惜來之不易的現實生活。被糟蹋掉的食物,最後被作為垃圾倒掉,並沒有發揮作為食物的應有的作用。
敬畏自然,愛惜自己所擁有的。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因為貧窮而惜物,扔掉一件東西的理由是「不能用」。現在,我們把物品變成垃圾的理由是「不喜歡」。古人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人要盡人性,物要盡物性,才能天人合一、物我共生。
老子說,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意思是說要善於物盡其用,才沒有被廢棄的物品。敬天惜物,惜福節儉是我們傳承了幾千年的美德,在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今天,更應恪守這種美德。物盡其用,是謂敬物,人盡其才,是謂敬人。這些都是善為,浪費則是不被允許的。
敬天惜物,物盡其用。珍惜每一顆糧食、每一滴水,才能讓物和人彼此滋養,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