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傳統武術師傅)中的大多數頑固透頂。『兩百年前就已經這樣教了,所以.』你明白嗎?如果繼續保持這種態度,你就完蛋了!我的意思是,你永遠不會成長,因為學習是一個發現的過程,一個不斷發現的過程。如果追隨於陳規舊俗的方式方法,那不過只是在重複數百年前傳下來的東西而已。
傳統師傅說:『如果對手這樣,那麼你便這樣,然後這樣,然後再這樣.』當你還在想『然後怎樣』的時候,對手早已把你解決掉了。」
——李小龍
李小龍與好友、健身教練陳炳熾詠春對練
李小龍當年投入詠春門習拳,有兩位師兄對他的幫助最大。
一位是張卓慶,當年是由他介紹李小龍到葉問宗師門下習拳,並曾以師兄身份代師教授李小龍詠春基本功。在香港,兩人年齡相仿,情趣相投,私交甚厚。後來李小龍赴美留學,而張卓慶也去了澳大利亞發展,但是兩位師兄弟通過書信方式,一直保持了聯絡,經常互告近況,交流武功心得,同時互相鼓勵,對彼此的海外生活致以祝福。
李小龍與張卓慶
一位是黃淳樑。這位詠春門公認的「講手王」,是一位實戰功夫卓著的詠春拳家,曾以與各門派傳人講手名義,打遍香港街頭或郊野、天台,對於詠春拳在香港打開傳播局面貢獻頗大。據傳,李小龍當年也是在親眼目睹一次黃淳樑以小個戰勝大個的講手實戰之後,才真正堅定了學習詠春的決心。
之後,黃淳樑更是代師授藝,帶李小龍外出各種講手比武,磨鍊實戰技藝,對於李小龍未來武術生涯堅持「走現實路」,產生了積極影響。
少年李小龍和師兄黃淳樑的罕見合影
李小龍1953年開始習練詠春拳(有說是1954,或1955年),習武成痴,常常為了驗證所學的實用性,各種實戰便成為了他的家常便飯。除了經常在街頭撩人打架試手,和尚武的朋友私下比武(如從小習武的實戰詠春創始人梁紹鴻曾與李小龍三次比武,結果三次被李小龍秒殺,遂轉學詠春,與李小龍成為同門),以及在張卓慶和黃淳樑等詠春師兄帶領下,積極參加各種傳武門派之間的講手比武,鮮有敗績,因此那個時期,李小龍對於詠春拳法的實戰性,堅信不疑。
李小龍1060年代初在美國馬裡布海灘演練詠春套路小念頭
縱觀李小龍的整個武術生涯,從武術入門,到最後創出截拳道,在不斷地實踐中,經歷了一個對於武術,特別是對於以中國武術為代表的傳統武術由堅信堅守到揚棄發展的深刻認知銳變和自我成長的曲折歷程。
香港是中國傳統人文氛圍濃厚的城市,少年時,受天馬行空的文學化的武俠小說,戲劇化的戲曲戲劇武打、媒體比武故事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傳統武術「武館多過米鋪」的香港現實環境的浸染,李小龍對於傳武,特別是詠春拳法的實戰功能,曾經抱有超越現實的情感認同,甚至絕對的信任,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迷信,此種傳武從思想到行動的執著,直到1957年才有所現實觸動。
1957年年底,發生了一件對於李小龍個人武術觀而言影響很大的武林大事件——詠春門公認的「講手王」黃淳樑,在臺灣首登擂臺,首戰即在佔據優勢情況下,被所謂「臺灣腿王」一腳踢傷逆轉告負。
此事深深地震撼了李小龍,讓他第一次開始正視詠春拳法,認識到中國傳武因為門派和套路限制,因為傳統固化的技術體系和訓練方法限制而造成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即使是詠春拳,也不是他以前認為的那樣戰無不勝,也存在技藝上的不足和短板。
李小龍是詠春師兄弟中公認的「醒目仔」,好學且有智慧,在一切為了提升實戰效率的導向下,他的武術觀念開始從最初相對迷信詠春的迷濛之中,有了新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判斷,要對詠春進行實戰化自我完善、創新的想法,也開始在心中萌芽,推動著他更加切實且不拘一格的「走現實路」。
一旦放下執著之心,原本就思維跳躍的李小龍,遂在一連觀看了七八遍影院放映的黃淳樑所參加的臺港澳國術大賽紀錄影片之後,通過主動分析自己所學所練的詠春不足,試圖以自己的創意方式,彌補傳統詠春的結構缺陷。
李小龍認為詠春拳勝在拳法緊湊綿密,近身格鬥,但在放長擊遠的腿法攻防方面,存在較大欠缺,如能加強腿法短板,那麼詠春拳必將如虎添翼。
因此,李小龍在香港時期一邊學習詠春拳,一邊尋找機會,求學或自學各類北派腿技。比如和北派武術高手、精武體育會教練邵漢生師傅以舞換武,練習掌握了譚腿等多項傳統武術套路、技法;比如購買了不少中國大陸或港臺出版的北派武術書籍——如中國著名武術家蔡龍雲先生的專著《武術運動基本訓練》、《華拳》,就是李小龍當年重點學習的書籍之二;如師承梁子鵬、郭岐鳳的香港武術大家李英昂先生(1930—1986年)撰寫的《二十四路連環腿》等專書,以此集中研究中國北派腿法技術和基本功練習方法,勤而習之,頗見成效。
書中的柔韌訓練方法,李小龍一直堅持踐行,在《李小龍技擊法》中也有所示範
李英昂《二十四路連環腿》部分書頁插圖。李小龍曾實踐並在其《功夫之道》書稿中選用部分圖示
書中的地躺腿法李小龍曾在功夫電影中有所展現
這些學習和訓練的成果,最後都體現在李小龍赴美後早期教授的,以詠春拳法為主體的振藩功夫體系之中,後來,又順延發展成為李小龍獨創截拳道全能格鬥技術體系中無限制踢法的重要的基本組成部分和實踐基礎。可以說,詠春師兄擂臺敗北,非但沒有打擊他的傳武實戰信心,反而激發了他自覺不自覺的從此走上了自我完善的傳武改良之路。
1964年,李小龍在美國長堤首屆空手道國際錦標賽的中國功夫演武一鳴驚人,其中就展示了李小龍根據華拳「擊步三不落地擺蓮腿」稍加改變的「擊步三不落地旋風腿」,1973年,在《龍爭虎鬥》電影中,李小龍又再次做了這一技巧展示。
以中國武術自豪,以中國武術家的身份自豪,李小龍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在美國,從來都沒有動搖過,這是一個中國人對於融於自己血脈之中的文化之根之源的,發自骨子裡的認同和驕傲,但是,李小龍從來不因為這一點而盲目的固步自封,或中國武術唯我獨尊。相反,以實戰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懷著一顆讓中國武術與時俱進的現代中國武術家的拳拳之心,李小龍從1957年以來,直到他逝去,從未有一天停止對於傳武,特別是中國武術的批判、改革和提升。
愛之深,恨之切。來自傳武的李小龍,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徹底的世界級的傳武批判者,打假者和改革者。從堅信傳武,到改革傳武,最後從傳武中徹底解放出來創立截拳道,李小龍走過了一條守、破、離的從傳統武術到現代武道的悟道證道之路。
李小龍展示腿功——以腳尖和虎趾為力點的高位勾踢
上拳下腿,立體打擊
在這個武道修行的路途中,實戰經驗與日俱增,武學思想日新月異的李小龍,在和詠春師兄張卓慶、黃淳樑私下裡的書信交流時,非常坦蕩坦誠,從來不隱晦自己的武學見解——從最開始的單純師兄弟之間的交流詠春技藝,到後來提出自己改革詠春的思路和導向,到最後直言告誡詠春習者不要輕易和西洋拳家比武,以免自取其辱,甚至毫不諱言的指出,包括詠春拳在內,幾乎所有傳武都是陸地習泳的產物,都是花拳繡腿.白紙黑字,觀點鮮明,犀利直白,力透紙背。
兩位詠春師兄在最初階段,或許還能以師兄身份指點李小龍一二,但越到後來,當李小龍日益脫離詠春框架,漸漸告別傳武羈絆,不斷邁向自我解放之時,李小龍的這兩位堅守傳統詠春的師兄,在看到李小龍對於詠春和傳武這類石破天驚,甚至在保守的傳武人眼中無異於「離經叛道」的說辭時,會有怎樣的內心震蕩,或者會情不自禁地產生怎樣的不滿或不忿?!
沒有人說起,也無從得知。
1969年李小龍致詠春師兄張卓慶信
1969年1月4日,李小龍從美國洛杉磯致信澳大利亞的師兄張卓慶,在表達了赴美十年,張卓慶一直是他最為思念的故人之一的寒暄之後,告知張卓慶自己最近的事業動向和成就——
「縱然我現在已涉足新的領域(影視表演),但回首過去十年,發揚中國武術一直是我奔走的主要重心。我在武術領域的成就也最讓人滿意,三位全美空手道搏擊冠軍如今都師從與我,「中國人」也因此成為武術圈的熱議名詞。」
寫到這裡,李小龍筆鋒一轉,寫道:「卓慶,儘管我仍然堅稱自己的拳法是中國功夫,但我實際上已對中國傳統武術失去信心,因為幾乎所有傳武套路,都無異於『紙上談兵』,就連詠春派也概莫例外。」
這一段話,可以說完全否定了包含詠春拳在內的傳統武術的實戰性,極端而不留餘地。接著,李小龍將他自己正在進行的先進的現代實戰化訓練模式,他的革命性的武學理念,進行了概要闡述:
「如今我練習的方向更側重於高效的街頭格鬥(Efficient Street Fighting),全副武裝,穿戴頭盔、拳套、護胸、護脛/膝和護腿等(全接觸對抗)。
過去五年,我一直艱苦的訓練,就為了一個目的——不再虛耗時間在打打停停的(或空踢空打的)訓練上面——我每天堅持跑步,有時會跑上6英裡。
我將我的拳法命名為截拳道(Jeet Kune Do)——理由是它已突破了詠春拳的局限,我真的認為截拳道更加富有效率。」
一年之後,1970年1月11日,李小龍又致信在香港開館教授詠春拳的師兄黃淳樑。在信中,他告知師兄,不慎遺失了他所借的8米釐拳賽錄影帶,他在好萊塢緊鄰比弗利山莊新購置了房產,新添了七個月大的女兒李香凝,新創作了《無音笛》劇本,且好萊塢巨星,他的弟子史蒂夫·麥昆有望參演.
接著,李小龍不可避免的又和他的師兄談起了武學,談起了他的武學進化。或許,李小龍既是在向師兄報告自己的武學進步,同時也是在婉轉的勸告他的師兄們,你們也應該拋棄派別之見,嘗試改變自己純粹傳統的訓練方式了:
李小龍積極開展現代全接觸的對抗實戰訓練
「至於武道方面,我仍是日日修習,與一班徒弟和朋友每星期會兩次。無所謂是西洋拳,跆拳道,或摔角,派別是無所謂,只要和和氣氣,不要反面而已。
自從1966年開始認真去練習後(護手套等),覺得以前的『偏見』是錯了,因此改叫我的心得練出來的為截拳道。
截拳道只是名稱矣,至緊要還是不要去局部『偏見』而練,當然我是日日練,修習工具(拳、腿、摔等),日日要提高基本條件。拳理雖是重要,現實的還是重要,兩者都需要。
我是感謝你和師父在港時多多指導我詠春門徑,其實是多得你,使我多去走現實路。」
很明顯,李小龍在信中對於他正在進行的,擯棄門戶之見,全面的與世界各類武技高手、西洋拳家開展全接觸對抗訓練的先進訓練方式深感自信——一如1969年他對張卓慶師兄所言,他真的認為截拳道比詠春的傳武訓練方式更有實戰效率——因為「拳理雖重要,現實的還是重要」。換言之,相對拳理而言,高壓高速的貼近現實的全接觸對抗更重要。毫無疑問,拳理必須在實戰對抗中去驗證、去進化,兩者不可偏廢。
當年,正是在「世界武術大熔爐」的美國,從1959年踏上美國土地開始,到1971回港拍電影為止,李小龍曾大量地與在美各國武林高手交流、切磋、比武,特別是與身高體重均佔據優勢的西洋拳家有大量的交流、對抗,因此十分了解傳武實戰功能的不足,西洋拳家務實科學的訓練效率何在,以及傳武人,包括詠春練習者在面對西洋拳家時,從格鬥技能、體能到實戰經驗的全面弱勢——這也是當年李小龍不斷對他所掌握的詠春拳和中國傳武進行實戰改良,最後改無可改,一番徹悟後徹底從傳武中解放出來,顛覆性的創立現代實戰武道截拳道的外在動因。
所以,李小龍在這封信的結尾,對他的「講手王」師兄,說出了以下肺腑之言:
「尤其是在美國的西洋拳家,我也多和他們練,很多所謂詠春名家,我希望他們不要自作勇為去和他們打!!!」
句尾李小龍寫下的那三個大大的驚嘆號,代表了李小龍內心之中的無限感慨,其潛臺詞再明顯不過:對於傳武的實戰功能,以及多年來原地踏步,毫無進展的狀態,李小龍其實已經失望到了極點。放眼世界,傳武人應該醒醒了!!!
傳武醒來了嗎?
傳武人有沒有聽取李小龍的勸告「不要自作勇為的去和他們打」?
事實是,半個世紀之後,仍然有一些傳武人沒有醒來,盲目自信,盲目的「自作勇為」挑戰現代搏擊選手,結果就是被打,被打假。這幾年大陸傳武被打假,雞飛狗跳之後留下一地雞毛,或許是李小龍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當然,也有很多傳武人醒了。受李小龍「全球功夫熱」影響,詠春拳也傳遍了世界。我們可以發現詠春拳在國外幾十年來的實戰進化,如歐式詠春,頗有可圈可點之處。
當年和李小龍三次比武,三戰三敗的梁紹鴻,通過葉問宗師親自私教,精心培養,一技傍身,漂洋過海,在美國武術界多年闖蕩,最後推陳出新,創出「實用詠春」,海外執教軍警執法部門,培訓民間人士實用自衛之術,打出了自己的一片武林天地,亦是詠春現代進化的一個值得讚揚的成功實例。
傳武當然不是不能實戰,真正練打結合,拳理和現實對抗結合,才是傳武與時俱進的現代進化之路。(為道塾/文)
1968年黑帶名人堂頒獎典禮,李小龍與獲獎柔道冠軍海沃德·西崗、空手道冠軍禮士。兩人都是李小龍後院訓練者
1971年9月號《黑帶》雜誌封面人物李小龍的傳武警語
李小龍1969年致張卓慶英文信原文照錄
William,
I was looking over my old mail and found most of the letters you wrote me. The latest one or the latest one that I found, has this address So I write this letter in hope that even if you have moved, somehow or another, this will reach you.
It has been nearly the years now since I've been in the States and when I sit down some evening lost in my recollection of my memories, you are among one of those that often pop up. I sincerely hope you and your family are enjoying the best of everything.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Chinese martial art has always been a major part of my activity, though I am now in a new field: the field of acting. My achievement in the martial art is most satisfying and the word "Chinese" has come a long way in the circle of martial art due to the fact that all three of the U.S. karate freestyle champions are studying under me. William, I've lost faith in the Chinese Classical arts -- though I still call mine Chinese -- because basically all styles are a product of land swimming, even the 詠春 Wing Chun school. So my line of training is more toward effiecient street fighting with everything goes, wearing head gear, gloves, chest guard, shin and knee guards, etc. For the past five years now I've been training the hardest and for a purpose, not just dissipated hit- miss training. I'm running every day, sometimes up to six miles. I've named my style Jeet Kune Do 截拳道-- (my) reason for my not sticking to Wing Chun (is) because I sincerely feel that this style has more to offer regarding EFFICIENCY. I mentioned all the above because it is a major event in my life and (I'd) like to fill you in with it.
I've been doing good too in the field of acting. I don't know whether or not you've seen my TV series The Green Hornet in Australia, but I've worked for a year in it, setting up a good foundation. Occasionally I appear on TV and movies.
The latest one is an MGM production "Little Sister" with James Garner that should be coming out in a few months. I'm in the process of forming a production company with a few important backers here in the States, concentrating on producing martial art movies, TV series, etc.
I've just bought a half- acre home in Bel-Air on top of a hill -- plenty of fresh air -- like living out in the country, but tough on the calves running around the hill side.
Well my friend, all in all, that's what happened to me -- I don't know whether this will reach you. I hope it will.
Anyway, my warmest regards to your family and do drop me a line I would like to hear from you.
Your friend,
Bru
ce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