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間能量傳遞「拍照」成功—新聞—科學網

2020-12-17 科學網

 

科技日報合肥3月31日電 (記者吳長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利用精心設計的局域電場增強的亞納米空間分辨的電致發光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子間相干偶極耦合的成像觀察,即在單分子水平上對分子間能量傳遞特徵成功「拍照」。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31日發表了這項成果。

人們直覺上通常認為,分子間的能量傳遞就像足球隊員傳球一樣,由接受能量的分子傳送給相鄰的另一個分子,然後依次傳遞下去。但最新的一些實驗表明,一份能量的注入,可能會引起相鄰分子間有一定規律的聯動。科學界對分子偶極耦合的相干性的形式和特性一直缺乏直接的認識。

董振超研究小組通過巧妙調控局限在一個納米腔室內的電場頻率和強度,為單分子物理化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局域電場的共振增強調控和STM操縱技術的巧妙結合,使我們得以直接觀察分子間相干能量傳遞的奧秘。」董振超介紹,他們操縱掃描隧道顯微鏡的針尖,構築出兩個鋅酞青分子的二聚體結構,採用電子激發發光方式,對該結構不同能量狀態的偶極耦合模式分別進行了亞納米空間分辨的電致發光成像。他們發現,局域電子的激發能量瞬間傳遞到整個分子二聚體,構成了一個量子糾纏體系,而且該體系不同能量狀態(即偶極耦合模式)的光子成像圖案具有特定的特徵。通過對這些空間特徵的分析,可以推導出分子二聚體中能量傳遞的相干特徵。

《自然》審稿人認為,這項工作「對於許多研究領域——從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基礎研究到捕光體系和量子光學等實際應用,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和重要的意義」。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大連建立「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新聞—科學網
    三家單位將面向氫分子科學研究與醫療應用的關鍵技術需求,共建「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利用科研單位、醫療機構和企業的科學研究、臨床實踐和儀器研製的優勢,推進大連化物所與醫療體系的深度融合,以及氫分子科學研究與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睡眠康復等相關醫院臨床研究的結合,共同深化氫分子在醫療與健康領域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
  • 小菜蛾代謝殺蟲劑分子機理方面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張雅林現代藥物研發團隊在小菜蛾代謝殺蟲劑分子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 科學家構建新型脂質體複合超分子水凝膠材料—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研究員王義明與教授郭旭虹團隊在仿生自組裝水凝膠領域的研究工作中獲新進展,團隊通過凝膠因子和磷脂分子的正交組裝,構建了具有應變增強特性的脂質體複合超分子水凝膠材料
  • 電子束能量損失及能譜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太陽物理研究室副研究員唐建飛等人基於耀斑大氣模型,通過討論庫侖碰撞以及感應電場引起的能量損失,研究了電子束沿著耀斑環運動時的能量損失及其對電子束能譜的影響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於北京時間5月19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作為長篇主題論文(Article)在線發表。
  • 科學家發現卵巢衰老分子標記物—新聞—科學網
    1月31日,《細胞》雜誌在線發表論文,研究人員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了食蟹猴卵巢衰老的單細胞圖譜。通過這一圖譜和人類卵巢細胞研究體系的聯合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增齡伴隨的抗氧化能力下降是靈長類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徵之一。 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曲靜,北京大學教授湯富酬及美國索爾克(Salk)研究所等研究團隊合作完成。
  • 研究揭示鈣通道蛋白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系統闡釋了鈣通道蛋白OsCNGC9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和耐受的分子機制。
  • 顏寧再發頂刊,揭示膽固醇分子的「轉運旅程」—新聞—科學網
    膽固醇分子轉運模型示意圖 6月15日,普林斯頓大學顏寧團隊和新南威爾斯大學楊洪遠團隊合作,在《細胞》在線發表題為《低pH依賴的溶酶體膽固醇外向運輸的結構基礎》的研究論文。 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後錢洪武告訴《中國科學報》,「在前述基礎上,本次研究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NPC1轉運功能的理解。」 膽固醇的轉運旅程:NPC2-NTD-跨膜區(SSD)-溶酶體膜 NPC2是一個可溶蛋白。
  • 科學家發現植物防曬分子新激發態超快能量馳豫機理—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發現植物防曬分子新的激發態超快能量馳豫機理。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韓克利研究員團隊發現了植物防曬分子新的激發態超快能量馳豫機理。 十字花科植物的葉片表面均勻分布著一層反式構型的蘋果酸芥子酯類似物,可以將具有破壞性的紫外線能量,在幾十個皮秒內通過光致順反異構轉化為無毒無害的熱能,同時生成大量順式產物。這些順式產物在防曬分子整體的防曬效果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順式產物在吸收紫外線後的光物理和光化學過程卻不清楚。
  • 農藥標靶肌球蛋白3D結構首次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受制於研究手段的不足,目前探明的殺菌劑作用的分子靶標或受體蛋白只有20多種,其中具有重要研發利用價值的殺菌劑分子靶標更是屈指可數。此前,科學家一直沒有在結構層面上闡明任何一個靶標蛋白與藥劑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致新型殺菌劑創製的盲目性大,周期越來越長,成本越來越高,而且難以解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問題。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研製出能精確識別「敵友」的智能殺菌手段?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的高級激發態發光(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多色發光材料在柔性顯示器、固態照明和有機雷射器等領域中應用廣泛由於採用多組分多色發光材料受制於相分離和不同顏色老化的問題,發展多發射的單一分子發光體是構築多色發光固體器件的最優選擇。但是根據Kasha規則,在固態或凝聚態中,分子的高級激發態將通過振動馳豫和碰撞迅速失活到達最低激發態,並在最低激發態輻射發光。
  • 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組裝成功—新聞—科學網
    他們發現,栽培區域的擴張增加了茶樹種群間的雜合性和廣泛的基因流;茶樹野生近緣種群是中小葉茶品種(植物分類上多屬於茶變種)和大葉茶品種(植物分類上多屬於阿薩姆茶變種)的祖先,馴化過程中二者的選擇方向存在差異。中小葉茶 (茶變種)在長期馴化過程中與茶葉風味相關的萜烯類代謝基因和抗病相關基因受到選擇強於大葉茶(阿薩姆變種)茶樹。
  • 分子間相干偶極耦合的實空間直接觀察
    分子間的能量轉移是維繫生命及其演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實現化學反應、構造分子功能材料的重要手段。大量的研究表明,分子間的能量轉移可以通過分子間的偶極耦合來實現。偶極是表徵分子內電荷空間分布的一個物理參量,偶極耦合是分子間庫侖相互作用的一種基本形式。
  • 首個山蒼子基因組圖譜:揭秘精油合成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成功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並基於此揭示樟科物種進化及其精油合成分子機制。 南方有香樹 我國山蒼子栽培面積21.60萬畝,精油年產量14.01萬噸,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每年產生的經濟價值約20億元。
  • 豆科植物感知環境硝酸鹽濃度變化機制查明—新聞—科學網
    但是,自從1916年Fred和Graul發現氮素對根瘤共生固氮具有調節作用以來,目前人們仍然不清楚豆科植物如何感知環境中氮素濃度變化、進而精準調控結瘤固氮的分子細胞機制。 傳遞細胞是一類具有內向生長細胞壁結構的特化細胞,其主要特點是在細胞中形成許多不規則鹿角狀或迷宮狀突起。細胞質膜緊貼這種多褶的壁內突物,使細胞的吸收、分泌以及與外界交換物質的面積大大增加。
  • 康樂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新聞—科學網
    他帶領團隊發現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成功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近日在《自然》發表,被認為蝗蟲學研究的重要裡程碑,引起了廣泛關注與反響。 據了解,「歐洲科學院」也被稱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是1985年在巴黎舉行的一次歐洲科技和文化部長會議上提出的,由英國皇家學會等多個歐洲國家最高學術水平的國家科學院共同發起成立的國際科學組織,總部設在英國倫敦。
  • 首個染色體水平大蒜基因組圖譜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被測序的大蒜品種二水早紫皮蒜     麻類所供圖 7月27日,《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首個染色體水平大蒜基因組圖譜。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0.07.01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張立新:植物「捕光者」—新聞—科學網
    漸入光合世界 光合作用,幾乎為所有的生命活動提供有機物、能量和氧氣,而人類所需的糧食、能源等也無不與光合作用密切相關。可以說,如果沒有植物光合作用,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大學學習生物化學的張立新,在大三時,被導師帶入了植物光合作用的世界。
  • 同濟大學張弛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新聞—科學網
    張弛現任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中國—澳大利亞功能分子材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部光響應功能材料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材料學部委員、中國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委員。他長期從事功能材料的非線性光學及光電功能研究,提出了功能簇骨架調控優化及次級分子修飾、光活性單元共價修飾二維碳材料以增強材料光限制性能的新方法,揭示了功能有機共軛基元對簇材料光學非線性的調製規律,被評價為「光功能材料光譜學和衍射方法實驗研究代表了該領域的最高研究水平」、「創製的有機—無機共軛材料極具成為光子或光電子器件的可能,推進了納米尺度學術前沿」;至今已發表SCI論文330餘篇,被引用8000餘次
  • —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供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孔宏智團隊破解了毛茛科植物的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這項研究為理解被子植物其他類群眾的花瓣丟失問題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的《植物學雜誌》上。 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