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I財經社
文|AI財經社 趙怡然
編輯|鹿鳴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時隔約半年,飛鶴再度被指財務造假,做空機構稱其重複「瑞幸的故事」。
受此消息影響,中國飛鶴早盤一度跌超8%。但隨後,公司強硬否認指控,同時稱預計上半年營收增長40%。午後開盤,飛鶴股價快速上漲,收盤報16.96港元/股,漲幅達7.21%,創歷史新高。
奶粉中的茅臺
飛鶴在講怎樣的故事?
這家公司可追溯至1962年,一家位於黑龍江的國有乳品廠。起初,公司營銷側重「自建牧場,打通全產業鏈」,影響有限,市場集中在東北、河北及山東等地。
三聚氰胺事件後,飛鶴砍去鮮奶業務,產品提價,主攻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同時打出「更適合中國寶寶」概念,市場份額迅速增長。
有媒體統計,2017年招股書顯示,「超高端星飛帆」三階段奶粉建議零售價分別為473元、396元、396元;而在2019年,據招股書,「超高端星飛帆」三階段奶粉建議零售價分別為527元、440元、440元。同一階段奶粉提價比例在10%左右。
由於售價毛利雙高,飛鶴被稱為「奶粉中的茅臺」。董事長冷友斌對此毫不避諱,稱折成公斤價,飛鶴的產品「全世界最貴」。冷友斌還坦言:「我們也有200元以下的產品,消費者不買。」
有了「高端化」「本土化」兩張牌,2016年起,飛鶴銷量開始上升。據尼爾森數據,截至2019年9月30日,飛鶴市佔率達到13.3%,位列中國市場第一。據其財報顯示,飛鶴奶粉1年賣出超過1億罐。
在資本市場,飛鶴同樣風生水起。2003年便赴美上市,之後私有化退市,整合包裝後,於2019年赴港上市。市值從上市之初的670億港元,漲至超過1500億港元,超過蒙牛,成為港股乳業第一股。
或許正因為如此迅速流暢的轉型,令飛鶴成為機構沽空的目標,有機構甚至直言,飛鶴「好得不真實」。
據2019年年報,飛鶴實現營業收入137.22億元,同比增長32.0%;淨利潤39.35億元,同比增長75.5%。
而據沽空機構Blue Orca的做空報告,飛鶴在2019年的EBITDA(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和淨利潤率均高於蘋果、騰訊和阿里巴巴。
該機構稱,比起蘋果和騰訊,飛鶴顯然更像瑞幸咖啡,虛構業績,並指控其有意誇大收入,少報運營成本,如廣告和勞動費用,將員工人數減少了10倍之多。該機構認為,飛鶴利潤比其聲稱的要低得多,甚至不盈利,股價存在64%下跌空間。
廣告成本有多高?
股價回升似乎表明,外界對於做空機構的指控,並不十分認可。但其提到的廣告和勞動費用,的確令飛鶴飽受詬病。
飛鶴董事長冷友斌稱,飛鶴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先做三四線城市,然後再跑通一二線城市。「這其中有很多教育市場的問題,包括如何讓高知人群了解你。」
而這離不開龐大的渠道銷售團隊,以及宣傳廣告投入。
據財報,2017年、2018年及2019年,飛鶴的銷售及經銷開支分別為21.39億元、36.61億元和38.47億元,所佔的營收比例分別為36.33%、35.23%和28%。
宣傳包括2019年超過50萬場線下活動;線上虛擬社區及直播活動;以及選擇章子怡成為品牌代言人,投放電視廣告及電梯站臺廣告。
冷友斌稱,公司在年利潤4個億左右的時候,就敢投5.5個億做廣告。
而相比與淨利潤不相上下的銷售及經銷開支,據財報,飛鶴2019年研發費用為1.71 億元,佔營收比例的1.24%。這因此被多家機構評價為「整體科研投入較少」,「研發能力與國際品牌存在一定差距」。
早在2017年,飛鶴向港交所首次遞交IPO招股書時,就曾因研發費用佔比過低引發質疑。對此冷友斌表示,企業的重點不在計算研發與營銷比值,而是企業能否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