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斷心中妄念,證悟真如本體,恢復本來面目

2020-12-16 紙上談兵讀史

同群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高適)駕車出人境,避暑投僧家。裴回龍象側,始見香林花。讀書不及經,飲酒不勝茶。知君悟此道,所未披裝裝。談空忘外物,持戒破諸邪。則是無心地,相看唯月華。

作者簡介

高適,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代表。其詩詞風格正氣凜然,以鏗鏘之勢奏享樂盛唐樂章。詩人喜歡謀劃王道戰略,人們大多認為詩人以儒家為根本。詩人與佛教的淵源頗深,只是被人們忽略了。詩人早年曾經跟隨父親,在嶺南生活。此時正是六祖在嶺南弘法的時期,受到刺史的禮遇。 詩人跟隨父親目睹了六祖弘法的盛況,與佛教接下因緣

詩人曾經進京參加科舉考試,但名落孫山。後來他經友人舉薦,步入仕途。詩人經歷盛唐到中唐的戰亂佛教詩作也大多寫於這一時期。這一時期,佛教的密宗受到了皇室的青睞。各地的藩鎮也開始效法朝廷,禮遇密宗僧人。後來密宗不空大師,受到河西節度使之邀到河西弘法。

恰巧,此時詩人成為了河西節度使的幕府。這位節度使篤行佛老,曾經多次組織法會。詩人成為不空大師弟子,大師為詩人灌頂授法。不空大師後來成為唐朝的國師。高僧曾面授詩人《金剛經》,他對其中「空無」的教義理解深刻。

詩人接受灌頂、並眅依佛教後,佛教義理滲透到其詩歌中。《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對他影響深刻,詩人體會到「諸法無相」的要旨。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聚合而成,沒有一定的形相。他在作品中告誡自己,不要為外物而費心勞神

作品欣賞

唐代是中土佛教的黃金時期,尤其禪宗發展迅速。六祖開創了南宗「禪派」後,經過神會大師的弘法。唐代的士大夫與高僧的交往,成為了時尚。這首詩不僅表達了,作者對「禪道」的了悟。也透露出詩人,對於「佛道」的嚮往之情。

首聯詩人開始扣題,詩人表達了對佛門之地的嚮往。詩人急於從塵世喧囂逃離,來獲得佛道寂靜之樂。頸聯承接上文,稱讚佛是龍象之王。「龍象」二字有兩層寓意,其一比喻佛法,其二比喻佛門中參禪學道之人。詩人從眅依佛法後,與大德高僧交往密切。

詩人形容自己整日與「龍象」為伍。詩人用見「天花」二字,來形容道業的精進。詩人心中的疑惑,如冰雪消融只剩下芳香沁入心中。接著詩人發出感慨,刻苦攻讀求取功名,不如參禪問道明心見性。沉湎於物慾酒色的眾生,結果只能失去本心

參禪之人清茶一杯,清心寡慾就是為徹悟本心。無論是否出家為僧,只要斷絕塵緣,了卻凡心,自然明心見性。這反映出詩人對於參禪的推崇。詩人指出參禪之人,要能悟「」、更要持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有把世間的一切視為「無一物」,才能無阻礙,獲得大自在。如果心中有妄念,要以般若智慧為鋒、以金剛為芒的慧劍來斬斷。這樣才能「證悟」真如本體,恢復本來面目。心若無垢,則心地自明

高僧大德

不空大師,唐代僧人,我國佛教四大譯經師之一,密宗創始人之一。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其名為意譯「不空金剛」的略稱。幼年出家,14歲隨金剛智來華。在洛陽廣福寺,受比丘戒。此後學習律義和梵文經論,並隨金剛智譯經,傳五部密法。金剛智寂後,奉其遺命,在天竺接受密法。敕旨在淨影寺,從事翻譯和開壇灌頂

大師奉詔令前往河西,來到甘肅武威,住持開元寺主持灌頂譯經。大師奉詔入朝,住持興善寺說法,賜號「智藏」。大師派弟子修建金閣寺、玉華寺,為密宗專修場所。大師共翻譯大乘密教經典77部,120餘卷。大師親授門徒約萬人,受比丘戒弟子亦有2000人,著名的有含光惠超惠果惠朗元皎覺超,號稱「六哲」。

相關焦點

  • 佛陀的證悟,其內容是什麼?很多人都解錯了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陀苦行六年之後,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後目睹明星而悟道,那麼,佛陀的證悟,其內容是什麼?很多人其實都解錯了。因此,佛陀在菩提樹下證到的正是如來智慧德相,也可以說的自性本心或曰妙明真心,本覺真如。也是《金剛經》中所說如來,即「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個如來,其實就是這如來藏,也是常說的靈覺法身的真正面目。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真如。真為不假,如則不倒,宇宙的真實就是真如,而這個真如又決不能離開我們的認識。如果說宇宙有個真如,我們在真如之外,那就錯了。真如以外是沒有任何東西的,一說真如,宇宙人生全包括在自己身上;一說真如,絕對離不開你能知的那個心,所以你那個心就是真如。你想,沒有我們這個念頭,認識、知覺,誰在說真如呢?
  • 妄念攀緣,提起觀自在菩薩
    無量光明藏,是如來身者,又是自己本心,破除無明,發揮真如之光,吸光明於其中,其人亦是光明身,一切如來光明照故。禪門有個公案《破灶墮和尚》說,有一個靈性執著我相,附在了一個快要倒塌的破灶上,以灶為身,使灶顯靈。於是,就有很多鄉裡人祭祀它、供它、求它,希望能解除種種的煩惱。它貪圖供養,好食血腥之物,便應人所求,大顯靈驗,很快傳遍一方。
  • 商羯羅用比喻解釋為什麼無法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
    商羯羅清晰地指出,像味道或顏色融進水裡,財富、名聲、地位等標籤與觀念層層覆蓋到自性這個每個人的真實身份上面,妨礙我們去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問:這就是覆蓋的道理。是嗎?答:是的。覆蓋的道理是當年我第一次讀《智慧瑜伽》時的最大收穫。
  • 何為真如,真如與念的關係。知道了,離成佛不遠了。一念可以成佛
    一般認為,遍布於宇宙中真實之本體;為一切萬有之根源。法界、法性、實相、如來藏、法身、佛性、自性清淨身。這樣只是定義,並沒有沒有解釋清楚。何為真如?要從《六祖壇經》一段文章說起,先解析一下原文。解析真如是念的本體,念是真如的運用。真如自性發出的念頭,與五官頭腦的念頭不一樣,是超越五官起念的。也就是說普通人是靠五官見聞知覺起的念。真如是有自性的,所以可以起念。真如如果沒有自性,那麼五官也同樣就失靈了,就不能起念。
  • 佛教最大的錯誤就是把真如自性誤解為空性
    佛教最大的錯誤就是把真如自性誤解為空性。在佛教上千年來,很多人都錯誤的認為「空性」是佛教的核心,錯誤的把空性當做了佛陀所說的真如自性。佛教的核心是真如自性,不是空性。空性只是真如自性的一部分。真如自性是如來藏三藏真如自性。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這三藏合稱真如自性。這也就意味著諸法的實相是真如自性,而不單純是空性。真如自性是無相的,和老子所說的『道』一樣,包含了可以形成宇宙萬物的一切能量和虛空空間。
  • 六祖慧能開示坐禪法則:禪定中如何修不動心、顯現真如自性
    六祖慧能開示坐禪法則:禪定中如何修不動心、顯現真如自性 | 文 三隻眼讀史六祖惠能大師曾經開示,坐禪本是不執著於心,不執著於事,不執著於情,不執著於物,一切在當下顯現,在當下用,執著、擔憂、困惑、焦慮、自卑、煩惱等……均會困住人心。
  • 佛教:何為真如?有何現實啟示|讀佛典
    「真如」是佛教徒的最高追求,是佛典神秘而又常見的概念,那麼,究竟何為真如?真如理論對我們俗人有何啟示?概而言之,這些詞的意思大約相當於「人生世事的最高真實」、「宇宙世界的本來面目」、「宇宙世事的究竟真實」等意思。如,佛典《成唯實論》曾言:「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 四十二章經提到七種真如,小偷也有真如,不過真如流轉六道跑偏了
    上文我們說了三種真如,我們再把餘下的四種真如說一下:四、安立真如。每一件事情的建立,都有其緣起。在這部經裡面,佛很慈悲,依據我們在真如的修證,建立沙門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以及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在《無常經》裡統稱為「八輩上人」,這就是安立真如。五、邪行真如。
  • 聖嚴法師開示禪宗第一義:本來面目
    那麼像這樣的一個做法,如果是在大陸的佛教界,可能就會引來很多的非議,就會有很多人會對您的做法提出置疑,甚至有些人會提出批評,但是我站在那個地方沉思了半天,我越想這裡頭的這個含義越深刻,而且您提出來一個很嚴肅的,對於漢傳佛教的一個命題,事實上是現在我們當今漢傳佛教所有人都要想的問題,就是佛,和佛教以及我們佛教寺廟本來面目到底是什麼,我想這個您一定有深思熟慮,那麼這一方面,您給我們開開示一下,為什麼要在大殿的門口寫上「本來面目
  • 真如自性的體現形式究竟有哪些?
    真如自性的體現形式究竟有哪些?真如自性初始是無形無相的,但是其在緣起的過程中,依舊保持本質不生不滅不變不易的同時,但是其在現象(形象樣貌)上卻發生了變化。佛在楞嚴經上說:地水火風無非真如自性,眼耳鼻舌身意無非真如自性。這即是說真如自性的體現形式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即真如自性可以和心意識無關,可以在物質上體現出來;也可以和心意識有關,可以在心識上體現出來。因此真如自性的體現形式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
  • 月溪法師肉身不朽,主張:起心動念無非佛性、行住坐臥皆是真如
    月溪法師肉身不朽,主張:起心動念無非佛性、行住坐臥皆是真如 | 文 青衫文齋月溪法師,擅彈七弦琴、詩詞。只有在開悟後,妄念根識才會變為佛性。參禪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提得起觀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是一不是二,所謂「一法如,一切法如」。到出世間與世間是一如不二,然後才能證得煩惱與菩提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月溪法師認為,見性後,在本體上看是一理平等的,無所謂佛,無所謂眾生,無所謂眾生成佛,生死涅槃猶如夢幻泡影,菩提煩惱俱是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