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群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高適)駕車出人境,避暑投僧家。裴回龍象側,始見香林花。讀書不及經,飲酒不勝茶。知君悟此道,所未披裝裝。談空忘外物,持戒破諸邪。則是無心地,相看唯月華。
作者簡介
高適,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代表。其詩詞風格正氣凜然,以鏗鏘之勢奏享樂盛唐樂章。詩人喜歡謀劃王道戰略,人們大多認為詩人以儒家為根本。詩人與佛教的淵源頗深,只是被人們忽略了。詩人早年曾經跟隨父親,在嶺南生活。此時正是六祖在嶺南弘法的時期,受到刺史的禮遇。 詩人跟隨父親目睹了六祖弘法的盛況,與佛教接下因緣。
詩人曾經進京參加科舉考試,但名落孫山。後來他經友人舉薦,步入仕途。詩人經歷盛唐到中唐的戰亂,佛教詩作也大多寫於這一時期。這一時期,佛教的密宗受到了皇室的青睞。各地的藩鎮也開始效法朝廷,禮遇密宗僧人。後來密宗不空大師,受到河西節度使之邀到河西弘法。
恰巧,此時詩人成為了河西節度使的幕府。這位節度使篤行佛老,曾經多次組織法會。詩人成為不空大師弟子,大師為詩人灌頂授法。不空大師後來成為唐朝的國師。高僧曾面授詩人《金剛經》,他對其中「空無」的教義理解深刻。
詩人接受灌頂、並眅依佛教後,佛教義理滲透到其詩歌中。《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對他影響深刻,詩人體會到「諸法無相」的要旨。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聚合而成,沒有一定的形相。他在作品中告誡自己,不要為外物而費心勞神。
作品欣賞
唐代是中土佛教的黃金時期,尤其禪宗發展迅速。六祖開創了南宗「禪派」後,經過神會大師的弘法。唐代的士大夫與高僧的交往,成為了時尚。這首詩不僅表達了,作者對「禪道」的了悟。也透露出詩人,對於「佛道」的嚮往之情。
首聯詩人開始扣題,詩人表達了對佛門之地的嚮往。詩人急於從塵世的喧囂逃離,來獲得佛道的寂靜之樂。頸聯承接上文,稱讚佛是龍象之王。「龍象」二字有兩層寓意,其一比喻佛法,其二比喻佛門中參禪、學道之人。詩人從眅依佛法後,與大德高僧交往密切。
詩人形容自己整日與「龍象」為伍。詩人用見「天花」二字,來形容道業的精進。詩人心中的疑惑,如冰雪消融只剩下芳香沁入心中。接著詩人發出感慨,刻苦攻讀求取功名,不如參禪問道明心見性。沉湎於物慾酒色的眾生,結果只能失去本心。
參禪之人清茶一杯,清心寡慾就是為徹悟本心。無論是否出家為僧,只要斷絕塵緣,了卻凡心,自然明心見性。這反映出詩人對於參禪的推崇。詩人指出參禪之人,要能悟「空」、更要持戒。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有把世間的一切視為「無一物」,才能無阻礙,獲得大自在。如果心中有妄念,要以般若智慧為鋒、以金剛為芒的慧劍來斬斷。這樣才能「證悟」真如本體,恢復本來面目。心若無垢,則心地自明。
高僧大德
不空大師,唐代僧人,我國佛教四大譯經師之一,密宗創始人之一。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其名為意譯「不空金剛」的略稱。幼年出家,14歲隨金剛智來華。在洛陽廣福寺,受比丘戒。此後學習律義和梵文經論,並隨金剛智譯經,傳五部密法。金剛智寂後,奉其遺命,在天竺接受密法。敕旨在淨影寺,從事翻譯和開壇灌頂。
大師奉詔令前往河西,來到甘肅武威,住持開元寺主持灌頂譯經。大師奉詔入朝,住持興善寺說法,賜號「智藏」。大師派弟子修建金閣寺、玉華寺,為密宗專修場所。大師共翻譯大乘及密教經典77部,120餘卷。大師親授門徒約萬人,受比丘戒弟子亦有2000人,著名的有含光、惠超、惠果、惠朗、元皎和覺超,號稱「六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