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乃一聲山水綠:夜航船的槳聲,蕩在中國文化的長河裡

2020-12-22 西岸筆記

知道張岱,還是多年前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書中一篇文章提到這位明代文學家的百科書《夜航船》,張岱此書的書名有趣,常被餘秋雨的朋友以為是部小說。雖然不是小說,《夜航船》裡收錄了四千多個文化常識,內容豐富,不亞於一部精彩的小說,不僅對中國文化百科知識進行普及,而且行文生動活潑,趣味橫生,有些部分讀來讓人忍俊不禁。

張岱之所以給書取名《夜航船》,是因為明朝時南方水鄉眾多,時人出外最大的交通工具是船,明人王士性就曾說中國東南地區「澤廣,舟行而鮮車馬」,張岱正是生於江南的浙江山陰。山陰是現在的紹興,更是有名的水鄉,被稱為東方的威尼斯,但它的歷史遠比威尼斯悠久,威尼斯有1565年的歷史,而紹興從秦時就置會稽郡,至今有2243年的歷史了。紹興還有「橋鄉」之美譽 ,這座水城,有橋梁四千多座,大小河流近兩千公裡,對張岱來說,水是無比親切的,他經常回憶早年生活過的「快園」,開門見山,開牖見水,北有錢塘江,南邊房舍屋後河道交錯。

張岱對於船上生活更有深切的體會,水鄉人家老幼都善操舟、泅水,使船如行馬。隋唐開通的大運河,到了明朝經過歷代的擴修,從北京到杭州有近一千八百公裡,船運業發達,南北交通十分方便。水路雖有受天氣影響和水流方向的劣勢,但和陸路相比,少了車馬的顛簸,一路長途還是要愜意許多,不過時間也相對要久。當時船行的速度,據明朝人的日記記載,慢的時候每天40裡,快的時候可達225裡,當時從吳江黎裡到南京,坐船就要 8天。緩慢的行舟途中,長夜漫漫,何以消遣這悠長時光?當然是同船乘客坐以閒聊。

什麼原因讓張岱編寫這樣的百科全書呢?在明朝,如果有進士或舉人在船上,船家可以在過鈔關——類似現在的收費站——時免交過路費,可見當時對讀書人階層的敬重。張岱在《夜航船》的序裡清晰講了寫此書的緣由:一個僧人和一個士子同宿夜航船,兩人開始閒談起來。一開始僧人踡著腿,帶著敬畏心聽著讀書人高談闊論,但聊著聊著,發現這個士子說的話漏洞頗多,便問了這個讀書人兩個問題:澹臺滅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堯舜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讀書人一題都沒答對,於是僧人笑起來,恭敬心全無,說「且待小僧伸伸腳」。

這個僧人從開始的「拳足」到後來的「伸腳」,這一系列心理變化反襯出同船讀書人的不學無術,如果不知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之一的澹臺滅明且罷,連堯舜都不識,真是枉為讀書人了。張岱因此在序中對這些只會死讀書的人諷為「兩腳書櫥」,由此他要寫一本書,記述中國文化常識,使人們在夜航船這種場合不至於丟乖賣醜,讓人貽笑大方。張岱出身書香世家,他的高祖進士及第,到他祖父時家裡藏書和抄本十分豐富,張岱稱他家三世積書三萬餘卷。他的祖父性好山水,教他不要死讀書,「不讀朱注」,讀書之樂不在功名,因此他讀書寫書,純為樂趣。

從這本書的內容就可知張岱的學識之豐富,《夜航船》共二十卷,他以一人之力寫成,內容從天文地理、人物考古、文學禮樂、日用品珍寶玩器到植物飛禽走獸、外國、物理方術等等,包羅萬象。因為家中豪富,生活奢靡,從小鬥雞看戲,二叔是收藏名家,所以他對三教九流之事隨手拈來,加上對藝術有極好的鑑賞力,書裡觀點新穎,讀之有趣。他比祖父張汝霖幸運的是,《夜航船》如今還可以讀到,而張汝霖把餘生投在編寫一部大辭典中,傾盡心力三十年,「筆冢如山」,最後這部巨著的手稿卻因兵禍外夷侵擾不知所蹤,祖父去世後,三代藏書一日盡失。

張岱在崇禎二年(1629)年,坐船經大運河一路向北去看望父親,在中秋第二日深夜,停船金山寺。他在這裡感懷南宋名將韓世忠的抗金事跡,便讓僕人從船上拿出道具,在寺中大殿唱起了一出韓世忠擊敗金人的黃天蕩大戲,一時鑼鼓喧天,寺中眾人都起來看。他唱完戲,離寺登舟,船離岸時全部僧人到江邊久久目送。夜航船無聲息地在水中前進,伴著欸乃的櫓聲,天邊有一道曙光,但此時的明朝卻已大廈將傾。就如《夜航船》卷一的天文部中所寫:「崇禎十七年,星入月中。佔曰:『國破君亡』」。

相關焦點

  •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譯文】漁翁晚上停船靠著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為柴做飯。旭日初升,雲霧散盡四周悄然無聲,漁翁搖櫓的聲音從碧綠的山水中傳出。回身一看,他已駕舟行至天際中流,山巖頂上,只有無心白雲相互追逐。
  • 記憶裡槳聲欸乃中的棉湖大溪
    記憶裡槳聲欸乃中的棉湖大溪▲作者|侯傑純兒時的故鄉,有著成片成片的竹林。兒時有個很調皮的小夥伴,他在兩棵竹間安置了一個自行車輪胎做成的小鞦韆,竟也蕩得風生水起。瞧,他高高飛躍起的小小身影,映著從竹葉的縫隙裡投下來的片片陽光,像極了春天的音符,宛如悠揚,渲染了童年彩色的光陰…
  • 詩詞| 漁翁 柳宗元(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太陽出來雲霧散盡不見人影,搖櫓的聲音從碧綠的山水中傳出。回頭望去漁舟已在天邊向下漂流,山上的白雲正在隨意飄浮,相互追逐。注釋⑴傍:靠近。西巖:當指永州境內的西山,可參作者《始得西山宴遊記》。⑵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屬楚地。⑶銷:消散。亦可作「消」。⑷欸(ǎi)乃:象聲詞,一說指槳聲,一說是人長呼之聲。
  • 柳宗元《漁翁》: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如果柳宗元仕途順遂,那麼,今天我們恐怕就無法讀到「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ǎinǎi)一聲山水綠」這樣意境優美的詩句。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正是因為官場的失意,才讓詩人柳宗元看清楚了世界和自己。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 新民晚報數字報-「欸乃」一聲山水綠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只是看著這兩個字,就隱隱覺得有淺淺的詩意飄來。美是沒有意義的,但倘若她喚醒了那些深藏於心底、流淌在血脈的種子,並讓它們生根發芽、迸發出絕美的花——那一切就變得有意義了。  能孕育出這樣詞語的永州,自然也是一個鍾靈毓秀的地方。所以柳宗元在這裡揮毫寫下赫赫有名的《永州八記》,「欸乃」一詞,自他同時期所作的《漁翁》而始如詩。
  • 張萌 古琴獨奏《欸乃》一聲山水綠 誰能聽欸乃,欸乃感人情
    後《天聞閣琴譜》將其記載為《欸乃》,由管平湖先生打譜演奏,當代琴家彈奏的多為管平湖的節本。「欸乃」原為象聲詞,擬棹櫓之聲或做棹歌之稱,出自唐代詩人元結《樂府十二首·欸乃曲》「誰能聽欸乃,欸乃感人情。」 以「欸乃」為曲名,渾樸天然、別具匠心,將曲中悠然閒適、安之若素的心境表達的酣暢淋漓。
  •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 優爸詩詞《漁翁》NO.142
    漁翁搖櫓,欸乃一聲,青山綠水映入眼帘。回望天邊,江水滾滾東流。山上白雲,悠然自在舒捲。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與韓愈皆倡導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傍:靠近。
  • 琴曲欣賞 |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弦歌《樂極吟》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唐·柳宗元·《漁翁》在古琴的歷史上,弦歌,是極為重要的一章,所謂「詩三百,皆以弦歌之」。其在日本所傳琴曲被編為《東皋琴譜》,琴譜中保留了40多首弦歌,對於中國古代的弦歌研究,有很大價值。
  • 《欸乃》的含義及歷史故事
    《欸乃》,中國古琴名曲之一。初見於明代汪芝輯《西麓堂琴統》之中,亦有人稱其《漁歌》或《北漁歌》,其曲意歷來根據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七言古詩《漁翁》來解釋,故也有人認為有傳此曲乃柳宗元所作。《欸乃》有多種傳譜,無論是《琴譜正傳》的十段無詞《漁歌》發展而成的曲譜還是後《天聞閣琴譜》裡的琴譜,由管平湖打譜演奏的《欸乃》。都有很多琴家彈奏。唐柳宗元作有著名七言古詩《漁翁》,「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 欸乃一聲山水綠,法治底色濃鄉愁
    「法平如水」,是中國傳統對法的基本理解;在西方,也有法諺:「法律乃善及公平的藝術」。以法治為保障,碰到矛盾問題,才能「一碗水端平」,讓村民們心服口服,實現鄉村有序治理。在吳房村,小橋流水風景如畫,所有的建築都按照江南水鄉的風格整修一新,成為遊客爭相打卡的「網紅村」;它還是一個產業園區,村裡已經有55家企業入駐,年產生稅收4400萬元,可謂「鄉村裡的都市,都市裡的鄉村」。但打造「網紅村」背後,也曾一波三折。
  • 新潮| 欸乃一聲山水白
    老柳習慣槳篙並用,淺水處用竹篙撐船,到深水地方,他就雙手搖槳。 記得第一次過渡,那已是初秋時節。朝霞鋪滿東方的天際,河道兩岸蘆葦叢生,葦葉似一葉扁舟,晨露在葦葉上隨風滾動。鳥兒成群結隊,或藏身蘆葦叢中,或「撲稜稜」在水面亂飛。河水格外清澈,時見水中魚蝦。渡船可乘坐十多位行人,等到一船乘客聚滿,艄公老柳叫喚一聲「好嘞,開船!」
  • 龔一《欸乃》詳解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欸乃》題解 《西麓堂琴統》:古昔韜名抱道之士,多託足跡漁樵以自適,此曲真有雲冷山空,江寒月白之興。汲清湘,然楚竹於西巖者,不足道也。
  • 欸乃一聲山水綠,國御溫泉踏歌行
    號子高唱,槳櫓輕搖,漁舟撐出之處,青山綠水,長天碧日。如此場景,不知是多少人心中縈繞千般的江南悠夢。若是北國有這樣一處妙境,怕是造物主一時不慎的遺落。當《舌尖上的中國》席捲全國,國御溫泉亦開啟「舌尖」之旅,傾情打造國御悅餐廳與啤酒花園,讓美食在舌尖上舞蹈,在文化中發酵,沉澱。
  •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柳宗元對千萬孤獨的釋懷
    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傑出。柳宗元估計也有些鬱悶,雖然年少有為,自幼聰慧,用他相伴一生的摯友劉禹錫的話來說:「以童子有奇名於貞元初」。二十歲高中進士,仕途看起來也一片光明,但偏偏命運就這麼捉弄他,讓他一世坎坷,與孤獨為伴。這是怎麼回事?
  • 欸乃——也說藝術圈的浮躁
    所以,與其分析藝術圈的浮躁現象,莫如將重點落實在如何使其能為文化的完善和發展服務上。如果我們不把藝術圈的浮躁作為幹涉或者限制別人藝術自由和權利的藉口、牟取私利的工具。我們完全可以將這些浮躁泡沫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不僅可以通過它審視藝術圈的健康狀況,甚至可以使之成為活躍市場,督促畫家繼續進步的存在。 在我而言,要做到這點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一個字:讓。
  • 從「獨釣江雪」到「欸乃一聲」,柳宗元走過了怎樣一段心路歷程?
    超然獨立,沒有聲音,沒有蹤影,寒冷的畫卷裡,只有孤獨的小舟和寂寞的漁翁,幽曠寧靜又無限悽美。寫這首詩的時候,柳宗元剛剛被貶官來到永州。他本是黃土高原人,青年得志於長安。從前他眼中的風景除了黃土高原的景象,就是長安城繁華的氣派。望著這茫茫大雪,稀無人煙景象,心中不免地升起了一陣茫然與惆悵。中國古代詩人就是這麼美。
  • 流動的「綠」色詩行
    鄭延國究竟是哪位詩人率先將「綠」字引入詩中,以示對生態環境的欣賞和讚美的?如今似乎已很難考證了,但唐代的白居易肯定是肇始者之一。白詩人到錢塘湖踏青,滿目鶯歌燕舞、紅花碧草,他情不自禁地言道:「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 詩朗誦:山水中國
    山水中國那些戰火滾滾的悲壯那些浩劫磨難那些不堪的過往那些血淚橫流的日子>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存在生命裡吧長成飛翔的骨頭俯下頭親吻這片熱土聆聽時代前進的足音看看這盛世中國,山水中國山之巍巍,水之悠悠大興安嶺的茂密森林是忠實的衛士聽林濤,觀林海,浩浩蕩蕩松花江兩岸稻浪翻滾碧波蕩漾的東海,黃海,渤海吟唱著盛世的讚歌五指山翠色連天,奇峰蝶舞蕩花叢
  • 古詩詞中話俗語:雅俗兼具,文化多元
    詩詞,向來予人以古典高雅之感,是流傳於世的文化瑰寶,是窺見歷史的文化窗口,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詩詞節目,如《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受到大眾歡迎,古詩詞離我們的腳步比以前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