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張岱,還是多年前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書中一篇文章提到這位明代文學家的百科書《夜航船》,張岱此書的書名有趣,常被餘秋雨的朋友以為是部小說。雖然不是小說,《夜航船》裡收錄了四千多個文化常識,內容豐富,不亞於一部精彩的小說,不僅對中國文化百科知識進行普及,而且行文生動活潑,趣味橫生,有些部分讀來讓人忍俊不禁。
張岱之所以給書取名《夜航船》,是因為明朝時南方水鄉眾多,時人出外最大的交通工具是船,明人王士性就曾說中國東南地區「澤廣,舟行而鮮車馬」,張岱正是生於江南的浙江山陰。山陰是現在的紹興,更是有名的水鄉,被稱為東方的威尼斯,但它的歷史遠比威尼斯悠久,威尼斯有1565年的歷史,而紹興從秦時就置會稽郡,至今有2243年的歷史了。紹興還有「橋鄉」之美譽 ,這座水城,有橋梁四千多座,大小河流近兩千公裡,對張岱來說,水是無比親切的,他經常回憶早年生活過的「快園」,開門見山,開牖見水,北有錢塘江,南邊房舍屋後河道交錯。
張岱對於船上生活更有深切的體會,水鄉人家老幼都善操舟、泅水,使船如行馬。隋唐開通的大運河,到了明朝經過歷代的擴修,從北京到杭州有近一千八百公裡,船運業發達,南北交通十分方便。水路雖有受天氣影響和水流方向的劣勢,但和陸路相比,少了車馬的顛簸,一路長途還是要愜意許多,不過時間也相對要久。當時船行的速度,據明朝人的日記記載,慢的時候每天40裡,快的時候可達225裡,當時從吳江黎裡到南京,坐船就要 8天。緩慢的行舟途中,長夜漫漫,何以消遣這悠長時光?當然是同船乘客坐以閒聊。
什麼原因讓張岱編寫這樣的百科全書呢?在明朝,如果有進士或舉人在船上,船家可以在過鈔關——類似現在的收費站——時免交過路費,可見當時對讀書人階層的敬重。張岱在《夜航船》的序裡清晰講了寫此書的緣由:一個僧人和一個士子同宿夜航船,兩人開始閒談起來。一開始僧人踡著腿,帶著敬畏心聽著讀書人高談闊論,但聊著聊著,發現這個士子說的話漏洞頗多,便問了這個讀書人兩個問題:澹臺滅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堯舜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讀書人一題都沒答對,於是僧人笑起來,恭敬心全無,說「且待小僧伸伸腳」。
這個僧人從開始的「拳足」到後來的「伸腳」,這一系列心理變化反襯出同船讀書人的不學無術,如果不知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之一的澹臺滅明且罷,連堯舜都不識,真是枉為讀書人了。張岱因此在序中對這些只會死讀書的人諷為「兩腳書櫥」,由此他要寫一本書,記述中國文化常識,使人們在夜航船這種場合不至於丟乖賣醜,讓人貽笑大方。張岱出身書香世家,他的高祖進士及第,到他祖父時家裡藏書和抄本十分豐富,張岱稱他家三世積書三萬餘卷。他的祖父性好山水,教他不要死讀書,「不讀朱注」,讀書之樂不在功名,因此他讀書寫書,純為樂趣。
從這本書的內容就可知張岱的學識之豐富,《夜航船》共二十卷,他以一人之力寫成,內容從天文地理、人物考古、文學禮樂、日用品珍寶玩器到植物飛禽走獸、外國、物理方術等等,包羅萬象。因為家中豪富,生活奢靡,從小鬥雞看戲,二叔是收藏名家,所以他對三教九流之事隨手拈來,加上對藝術有極好的鑑賞力,書裡觀點新穎,讀之有趣。他比祖父張汝霖幸運的是,《夜航船》如今還可以讀到,而張汝霖把餘生投在編寫一部大辭典中,傾盡心力三十年,「筆冢如山」,最後這部巨著的手稿卻因兵禍外夷侵擾不知所蹤,祖父去世後,三代藏書一日盡失。
張岱在崇禎二年(1629)年,坐船經大運河一路向北去看望父親,在中秋第二日深夜,停船金山寺。他在這裡感懷南宋名將韓世忠的抗金事跡,便讓僕人從船上拿出道具,在寺中大殿唱起了一出韓世忠擊敗金人的黃天蕩大戲,一時鑼鼓喧天,寺中眾人都起來看。他唱完戲,離寺登舟,船離岸時全部僧人到江邊久久目送。夜航船無聲息地在水中前進,伴著欸乃的櫓聲,天邊有一道曙光,但此時的明朝卻已大廈將傾。就如《夜航船》卷一的天文部中所寫:「崇禎十七年,星入月中。佔曰:『國破君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