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這是一個佛教話題。其實,是一套做事情的邏輯步驟,是方法的一部分。
在佛教文化裡,好多的師傅說空是終點。說要把放下也放下,這個是空。佛教追求究竟波若,這個沒有錯。但是這個理解有偏頗。善知識能發起故,這個故是過程,不是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心也不是空。道家的無為而為,這個為也不是沒有。所以說佛教的空並不是究竟結果。
個人,喜歡佛經,也喜歡道德經。但是經是空洞的,事情是實在的。所以個人覺得,空即是色,的意思是放下不重要的幹擾,然後去做自己正確的事情,這個事情就是色,也是相,真實的事體。那麼色即是空,就自然是成住壞空的結果。
言歸正傳,有放下,就有守持。比如道德經的抱樸,守拙。那麼樸和拙到底是什麼,古代有素書,或者素經,素就是真實的相。比如,上德無德,是以有德。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所以道在無為,是道德經的要點。放下自在也是佛教的要點。
這個理論是用來做事情的,尤其是修身,修心。
歡迎大家,留言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