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越接近平淡,內心越接近絢爛。經歷了世事的智者,終於領悟到,內心的安寧才是真正的安寧,它更乾淨、更純粹,更接近那叫解脫的地方。雲淡得悠閒,水淡育萬物。世間之事,紛紛擾擾,對錯得失,難求完美。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總要走,在的時候珍惜,走的時候祝福。放下執念,是如此優雅。斷離苦惱執念,無窮妄欲心自在,語默動靜以自然,真正的智者,吹卻迷妄,內外明徹。你執著於一人一事,初嘗無果,再嘗無得,終嘗必有失。可偏偏,你無視其義,仍苦心追求,換來的必是庸人自擾。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放下執著」。
執著是所有煩惱的根源。對某種事物的執著越強烈,它帶給我們的痛苦也越強烈;越是讓我們感到無所謂的東西,對我們的影響也越可以忽略不計。 提到隨緣自在,放下執著,很多人都會對此嗤之以鼻。的確,除了解脫欲特別強烈的人以外,欲界凡夫很難徹底放下身外之物,但適當地放下執著,過得單純、樸素一點,在「少欲知足」的基礎上,盡力培養出離心和慈悲心,為眾生的幸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這應該是沒有太大難度的。
事物總是相反相成變化不止,分合,得失,內外,生長與朽壞,唯其循環往復,方能生生不息。從較淺顯的層面去理解,執著就是企圖停止這種變化並抗拒事物的兩面性。正如你想抓住呼吸,它就會停下來,這意味著你失去了呼吸,執著使我們以笨拙的方式表達著對人與事的珍惜,一再陷入僵局,強烈感覺到失去。
夢幻空花又一年。在這不肯醒的夢中,希望與恐懼,歡笑與憂愁,都在不舍晝夜地往你背後奔。一日一日。生活只是這樣的擦肩而過啊,不可阻擋也無可挽留。佛教我們放下對這無常世間的常執,其實我們不想放下也在放下。這一生不就正在離我們而去嗎。因為執著,失去顯得格外痛苦。我們喜歡貼標籤,積極、消極、樂觀、悲觀,其實佛並沒有教我們應該樂觀還是應該悲觀,他只是說要放下執著。欲望多不一定就是對生活積極樂觀。而消極悲觀不是因為放下了執著,相反,正是因為放不下。對某些人某些事,對自己的經歷遭遇太在意了,更容易產生悲觀的情緒。
簡言之,佛教所說的執著是指把隨因緣生住變化的事物認作固有恆常、堅實存在;放下執著就是體認到世間的人、事、物非自有、絕對存在,由於這份體悟而曠達自在地為人處世。放下執著不是一句空話。很多時候,吃過虧才能學會放下。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詞彙的含義會發生改變。比如現在人們日常生活的語境中,「執著」有時候是指堅持不懈、決心堅定地去做一件事,這並不是佛教所說的「執著」。在佛教中,以歡喜心堅持不懈地行持善法,稱為「精進」。
佛法教人以豁達務實的態度看人生,知道人這一輩子,溝溝坎坎是填不完的,快樂不是沒有,轉瞬即逝,多好的緣分,輕易也就散了。放下或不放下,一切都是轉頭成空。看到人生的這一面,心裡才有天高地闊、山遠水長。看看周圍,很多人都是滿懷著對生活的熱情籌劃突然間離開這個世界的。你沒有理由相信自己一定比這些人更幸運。事實上,明天或下一生誰先來到,我們並不清楚。如果逝去就是一切的終結,活著又是為了什麼?如果吃喝享受,糾結辛勞,最後只為煙消雲散,這樣的人生想想都讓人心酸失望,不是嗎?
大多數人大多數時間都不得不為生存奔忙,如果有可能的話,周末時讓自己不再圍著衣食旋轉吧,讓身心在一本書、一段靜坐、與友人的交談、春寒裡的散步中逗留,安靜下來去了解自己或另一個人的思想和心靈,或者去做義工。即使在競爭壓力很大的今天,生活除了奔波、衝刺,仍然可以有逗留和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