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開始,上海市南模中學的學生午餐標準從12元提高到了15元,雖然只是小小的提升,卻也經過了和家委會、食堂、學生的多次溝通。
「原本的餐標是每頓12元,一大葷兩小葷一素,不少家長建議我們提高餐標,有些家長說直接提高到24元的標準,個別家長甚至要求50元標準,說多花點錢沒關係,讓孩子吃好點。但我們要照顧到所有學生的情況,部分學生家庭比較困難,貿然提升的話,會給這部分家庭加重負擔」,南模中學黨委副書記李小樸表示,校方原本也考慮過按不同價位設置A餐、B餐、C餐等,但這樣無形中會形成攀比,給學生帶來壓力,「但我們也希望能適當增加品種,讓學生們吃得更好。」
校方在和食堂、家委會等深入溝通後,最終把餐標調到15元/頓,變成了兩大葷一小葷一素,並且有AB兩種餐盤供選,素菜和湯、飯可以免費添加,「食堂方面也盡了最大努力,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讓孩子們吃飽吃好」。
不僅如此,南模還別出心裁地啟動了「學生會監督機制」。
劉緣是南模中學高二8班的一名學生,也是校學生會生活部的部長,每月要向學校提交一次報告,對食堂、宿舍等生活項目提出各種同學們的建議和反饋。
去年,劉緣和同學們做了一次關於食堂的調查問卷。「因為我們學校有300來位住宿生,一日三餐都在食堂吃,晚飯原本是盒飯,但盒飯的品種比較少,同學們希望晚上這頓的品種能更豐富點。」
但食堂要控制成本,又要增加品種,如果管控不力,會造成物料的浪費。經過校方、食堂承包方和家委會、學生會的多方溝通,最終晚餐變成了自助餐形式,價格不變,品種適當增加,學生們有了更多選擇,「從盒飯到自助餐的變化還是挺大的,沒想到我們的小小建議竟然這麼快就實現了,同學們都很滿意」,劉緣說。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大多數中小學都選擇了食堂的形式,少部分是自辦,大多數是外包。
沙女士是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的家長,在孩子一年級剛入學時,學校就會開放午餐時間,讓家長實地直觀地看到孩子們吃什麼、怎麼吃。「我們學校是自辦食堂,有葷有素,營養搭配挺合理的,而且食堂飯菜都是熱騰騰的,比配送好。」
不僅如此,沙女士發現,自己還可以在家委會公眾平臺上看到該校每周的菜單,學校學期結束還會徵詢學生意見,讓小朋友自己評菜譜,選出「最喜歡的100道菜」,在色香味上動足了腦筋。「聽說我們學校是請了全國營養搭配師蔡美琴博士來審閱菜單的,還會根據季節不同和學生體質差異進行調整」,沙女士表示,學校還會邀請家委會進食堂參觀,家校一同提升餐飲品質。
閔行科技幼兒園則向家長們發出了「歡迎隨時預約參觀後勤工作」的邀請。上周,一批家委會成員就應邀參觀了食堂及消毒操作間等。家長們細心查看了油鹽米醬醋的進貨渠道和資質,翻閱了食品倉庫臺帳,看到食堂裡餐具消毒、食品留樣、專間設置等一應俱全,各類食材、器具整齊擺放,「看了以後很放心,寶寶們的餐飲安全是第一位的」,一位家長表示。
「自辦食堂的話,人員屬於學校編制,管理上有難度,不是每個學校都能做到,所以我們更傾向於外包」,一位校長坦言,此前也考慮過配餐公司配送,目前常見的熱鏈配送能保證安全營養,但口味畢竟不如食堂現燒的可口。
不過,外包食堂如何避免「只包不管」?
徐匯區教育局安全中心譚主任介紹,每所學校的食堂承包商都要走公開競標的流程,目前有十幾家後勤公司參與競標,「學校一般會由校方、家委會等協同選定,局裡每年也會組織全區食堂管理員培訓。」
另外,部分學校也會選擇引入競爭機制,避免「一家獨大」,比如南模中學與民辦南模中學分別就選擇了兩家大型的後勤公司。
不僅如此,每家食堂都要安裝視頻攝像頭,由學校負責監控,但教育局會不定期抽查;此外,本市還建立了陽光午餐平臺,每一塊肉,每一份菜都做到能夠追根溯源,保障安全飲食;此外,教育局還會進行現場檢查和不定期抽查。「徐匯區總共有200多家中小學食堂,每所學校一年至少1-2次抽查,現場一個個項目打分,沒有達標的要立即整改;如果監管中發現有問題,還會增加抽查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