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有一個標準長度,形狀也有講究,古人為何這樣設置?

2020-12-24 明清史說

筷子是我們每天都要使用的進食工具,它的發源地就是中國,其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也就是殷商時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至於筷子的發明者是誰,已經無從查起,只流傳著一些傳說。

有的說是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用絲竹製成筷子夾肉,逃過老婆毒害,有的說是妲己為了討好商紂王,用玉簪為其夾菜,從而發明了筷子,還有說是大禹,在其治水時,無論水煮或火燒食物,都要等涼了才能吃,為了節省時間,他用樹枝夾取食物,進而有了筷子。

我們如今對「筷子」的稱呼已經習以為常,其實在中國古代,筷子並不叫筷子,而是「箸(zhù)」,如《隋書·萬寶常傳》中的「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宮商畢備,諧於絲竹。」李白《行路難》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西遊記.第二十回》中的「倉卒無餚,不敢苦勸,請再進一箸。」等等。

古代竹製的筷子很容易腐爛,考古發掘中找到最早的是春秋時期的一雙銅筷子,從出土的筷子來看,其尺寸、形狀幾乎和現在一樣,按照古代尺寸換算,長度是七寸六分,形狀是一頭方、一頭圓,如今我們所使用的筷子,其標準尺寸也是七寸六分,形狀也是一頭圓、一頭方。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麼講究?

的確如此,這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智慧、認知,以及哲學思想。

「七寸六分」代表「七情六慾」,正所謂「食色性也」,古人將其放在同等地位,至於筷子的形狀,和古人對天地的認知有關,也就是「天圓地方」,此外,兩根筷子也叫一雙,這源於古代太極陰陽理論,即: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為一。這是中國古人的哲學。

一雙小小的筷子,其中的講究還遠不止這些,最多的是體現在使用過程中,比如筷子不能豎著插到碗裡,這叫「當眾上香」,吃飯時筷子不能掉落到地上,這叫「落地驚神」,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盤,這叫「擊盞敲盅」,要飯才這麼做,還有把筷子長短不一地放在桌子上,這叫「三長兩短」,不吉利。

上面所說,其實是民俗的一部分,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既然是民俗、習俗,那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對與錯之分,只是代表一種美好的嚮往和期盼,文化習俗其實就是在這種說道中傳承,無關愚昧與科學。

參考資料:《古代民俗史》、《筷子的起源》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筷子一頭圓一頭方有何講究?
    為什麼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筷子一頭圓一頭方有何講究?文/農夫也瘋狂筷子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一種餐具了,我們每天都需要用到它。不過考古卻發現,早在新時期時代就已經有人使用筷子了。在古代的時候筷子的叫法也比較多,比如筴、提、挾、筲等,不過主要稱呼還是叫「箸」。那筷子的標準長度為何是七寸六寸呢?古人關於筷子的設計也是很有講究的,而其標準的長度就是七寸六分,換算成現在的單位長度大約是大約23釐米左右。古人之所以把筷子的長度統一為七寸六分,這個也是有寓意的,因為其代表著人的七情和六欲。
  • 筷子:中國最早什麼時候使用的?長度為何七寸六分?有什麼寓意?
    筷子的由來:中國最早什麼時候使用的?長度為何七寸六分?有什麼寓意?我國使用筷子的時間,大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宋微子世家》有這樣一段記載:「紂始為象箸」,可見從商紂王時代,我國人民就開始使用筷子吃飯了。古時候,人們把筷子稱做「筋」或者「箸」,這是為什麼呢?在古時候,箸,是飯的意思。所謂飯,就是傾側飯菜的意思,筷子所起的作用,正是把飯菜往嘴裡「傾側」,故因此而得名。
  • 筷子的起源:中國最早什麼時候使用的?長度為何七寸六分?
    筷子的由來:中國最早什麼時候使用的?長度為何七寸六分?有什麼寓意?我國使用筷子的時間,大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宋微子世家》有這樣一段記載:「紂始為象箸」,可見從商紂王時代,我國人民就開始使用筷子吃飯了。古時候,人們把筷子稱做「筋」或者「箸」,這是為什麼呢?在古時候,箸,是飯的意思。所謂飯,就是傾側飯菜的意思,筷子所起的作用,正是把飯菜往嘴裡「傾側」,故因此而得名。
  • 古人為何規定筷子長度7寸6分?有何特殊含義?華夏子孫必須了解
    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會使用筷子,筷子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傳統的用餐工具,大多數都是木質的,當然也有金屬製造的和象牙製造的,據說歷史上的暴君商紂王,所使用的筷子就是象牙製造的。筷子出現的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至今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在河南的安陽殷墟中,就曾經出土過一雙銅質的筷子。
  • 老祖宗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度7寸6分?中國人應該了解!
    古人的智慧,既有莊周逍遙遊的廣闊胸襟,又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處世之道,古人的智慧,藏於萬物之間,細細品來,皆人情學問。《韓非子·說林上》記載: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那麼,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可知老祖宗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為何筷子的長度是7寸6分?老祖宗的智慧,需要了解。
  • 為何古人規定1斤是16兩,筷子必須長7寸6分?老祖宗智慧讓人嘆服
    不知道各位讀者有沒有這樣一個疑惑,國人經常說「半斤八兩」這4個字,既然半斤是8兩,那麼1斤就是16兩了,可是,如今的1斤卻是10兩,這又是為什麼呢?為何要採取16進位呢?這個還跟天象有關。在古代,人們最容易辨認出的星星一共是16顆,分別是北鬥七星、南鬥六星以及福祿壽三星。將16這個數字引入度量衡,還意味著將上天的公平正義引入。古人經商講究一個誠信,最忌諱的就是缺斤少兩。試想一下,缺1兩意味著福星減福,缺2兩就是祿星減祿,3兩就要減壽了,哪個商人敢這麼幹?
  • 中國的餐具「筷子」,為什麼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
    說起中國使用筷子也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中國是一個考究的文明古國,別看一個常用的筷子,那也是經過歷史的不斷變遷直到現在的,雖然經常使用筷子,離不開筷子,但對於筷子我們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永香興小編就帶大家走進中國古老的餐具——筷子,讓我們去了解它的歷史,它所富含的人文意義。
  • 中國人最早發明刀叉,為何後來只用筷子而不用刀叉?佩服古人智慧
    我們中國都是用筷子吃飯,美國、英國等地用刀叉吃飯,如今已經形成了一種風俗習慣,成為了各國之間特有的文化。然而其實我們中國人最早使用的是勺子,之後是叉子,然後才是筷子,所以我們中國用刀叉的歷史更為悠久,為何後來只用筷子而不用刀叉?那就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 古代為何一斤等於十六兩,筷子長度為什麼是七尺六寸
    中華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中華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智慧讓我們受用匪淺。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古人的那些智慧。1、古代為何一斤等於十六兩?2、筷子長度為什麼是七寸六分?為什麼我們平時說一雙筷子而不說兩根筷子呢?筷子是中國人生活中最離不開的生活用具之一,歷史悠久,哲學意味濃厚,蘊含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古人認為,人和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人有七情六慾,因此,筷子的長度是七寸六分,而為什麼說筷子是一雙而不說兩根呢?
  • 你不知道的筷子學問!長度七寸六分,一頭圓有什麼含義?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就連看似平常的生活環境都有它深刻的含義,我們常常說的「七不出門八不歸」,儘管只是民間人們口口相傳的一種出行方式,但是大多數人們都會遵守這個說道。在住房上也會講究:「門前不插柳,屋後不栽桑。」
  • 為何古人將1斤定為16兩,將筷子定為7寸6分?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經驗形成了不少的習俗,並逐漸流傳到如今。在這個過程中,各種各樣的習俗經過了不斷的洗禮和改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趣味和方便。而在所有的習俗文化中,飲食文化必定是中華文明最為燦爛的一個環節。
  • 古人為何要制定筷子7寸6分,16兩為一斤?其實是非常有智慧的
    古人為何要制定筷子7寸6分,16兩為一斤?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就制定了7寸6分的筷子,甚至還講16兩當為一斤來計算,但是這些問題也讓人很是費解,為何會有著這樣的制定呢?古代的度量衡與現代生活有著很大的懸殊之差,但是任何的一個時代的人們都可以認識到一點,統一度量衡更加方便我們現在的生活,所以說在秦皇是建立秦朝的時候,就已經採取了這樣的做法。
  • 為何古代強調1斤為16兩,筷子長度為7寸6分?其中智慧少有人知
    在小說《說嶽全傳》中,有一個情節讓筆者至今難忘。這個情節就是楊再興和餘化龍決戰的時候,作者描述二人"兩人武功半斤八兩,正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大家都知道,十兩是一斤。在我們的觀念中,"半斤"和"八兩"是差不多少的意思。差不多少,畢竟也是有一定差距的。
  • 老祖宗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度7寸6分?炎黃子孫應該了解
    我們今天覺得不起眼的細節,也體現了古人的智慧:比如,老祖宗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度7寸6分?炎黃子孫都應該了解。古代的度量衡與現代有差異,但任何時代人們都能認識到,統一度量衡會比較方便生活,所以秦始皇建立秦朝後就採取了這種做法。現在的1斤等同於10兩,但我們依然常常把「半斤八兩」這個詞掛在嘴邊,因為以前的1斤等於16兩,由此影響了漢語文化。
  • 筷子文化!為何筷子七寸六分長一頭圓一頭方?這是國人智慧的凝聚
    看來筷子一頭方一頭圓,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也是人們在生活過程中,一步一步地摸索出來,最後才定型成現在這個樣子。現在的筷子直徑也是根據地方不同,甚至家族不同,自己削的有大有小,但筷子的長短、樣式基本一致,即長為七寸六分,都是上方下圓。據研究表明,夏殷之後,筷子不斷演化,從木製品、竹製品到象牙制口,從簡單到複雜,從低檔到高檔,越來越講究。
  • 筷子為何一頭圓一頭方?長度為什麼是7寸6分?別弄丟了古人的智慧
    筷子作為中國傳統飲食用具,一直是宴客居家必備之物,不過,看似尋常的物件,卻內含乾坤,畢竟「食色性也」,古人沒有什麼娛樂,吃是頭等重要的事,所以他們也把自己對於世界、人性的看法寄托在這小小的筷子上。一般在國外地華人餐館,要是聽見客人說「來兩隻筷子」,那麼,即使他說的是漢語,也肯定不是中國人,因為筷子看起來是兩根,但在我們心中,卻是成一的,所以我們會說 「來一雙筷子」,而不選擇「兩根」的說法。最難得的是,筷子與刀叉相比,實用性強卻沒有主動的攻擊性,功能也更多。
  • 古人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7寸6分?老祖宗的智慧太高了
    有一個成語,名為「半斤八兩」,意思就是彼此不相上下,和平分秋色是近義詞,這個詞有一個奇怪的地方,半斤八兩,那麼1斤不就是16兩了嗎?現在我們一般都稱半斤為5兩,但是古代可不是這樣的。在古代16兩為一斤,這時的計量單位為16進位,與現在的是不一樣的。現在普遍都使用十進位,十進位是在1929年的時候推廣的,因為現代人發現,16兩為1斤,計算起來實在是太不方便了。
  • 筷子的由來是什麼?為何筷子「上圓下方」?作為炎黃子孫都要明白
    為何筷子要製成「下圓上方」?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筷子的故事。一、「筷子」的歷史由來古籍《韓非子·喻老》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可以看到,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紂王時期,當時的紂王已經在使用象牙筷了。
  • 千年前,老祖宗為何規定筷子標準長度7寸6分?華夏子孫應當明白
    網上曾經流傳這麼一個笑話,說的是某位印度小哥自認為用手抓食物吃最好,與食物親密接觸屬於最自然的用餐方式,而中國人用筷子是多此一舉。於是他的中國朋友帶他去吃了頓火鍋,吃完之後,印度小哥再也不說筷子多餘了。
  • 歷代筷子的形狀多種多樣,而筷子的名稱也是眾多
    有時候,後人誰都沒注意的東西,比如筷子,多少先賢都曾爭著寫。國史同質化嚴重,小小的筷子,就有戰國末《韓非子·喻志》說:「肯者,紂為象箸而箕子(賢臣)怖。」西漢《淮南子·說山訓》有「紂為象箸」的記載。拂筷設計,是與當時筷子的放法與形狀有關的。至於筷子的形狀和擺放規矩,《金瓶梅》沒寫啊!可歷史鑿鑿,古人的餐儀非常有意思。漢晉時,筷子是垂直於用餐者放;到唐代時,筷子就橫過來,與餐桌沿平行放了。今天的日本、韓國仍流行這樣擺放筷子。可到了宋代及明代,筷子又變回了垂直於餐者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