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象新區作為南寧市炙手可熱的地段,如果說四處開花的樓盤和接連入駐的企業是新區的「經濟引擎」,那麼醫院、學校等配套資源則是不可或缺的「民生命脈」。
▲如今,廣西國際壯醫醫院已成為五象新區的地標性建築之一。院方供圖
廣西國際壯醫醫院是五象新區的第一所公立醫院。一批身著白衣的拓荒者在五象新區裡跑出了「國壯速度」,如今已成為居民們的健康守護者。
初代拓荒者「背米打工」,前4個月都沒領到工資
市民驅車行駛在平樂大道上,一定會注意到一座銅鼓形的雄偉大樓,那就是廣西國際壯醫醫院的門診大樓,是五象新區的地標之一。
▲2015年,醫院的建設從荒坡上開始。
廣西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西國際壯醫醫院院長覃裕旺回憶,籌建醫院那年,他第一次站在那片荒坡上,心裡確實有些忐忑,「最大的難題是建設時間太緊迫」。
作為全區重大公益性民生工程,廣西國際壯醫醫院被定為自治區成立60周年大慶的重點項目。
從決定要建這所醫院到投入使用,只有3年時間。而一般情況下,建一所大型醫院需要4~5年。
2015年8月4日,廣西國際壯醫醫院項目獲批立項。覃裕旺作為廣西中醫藥大學派駐這家醫院的「掌門人」,開始了吃住在工地的日子。
包括覃裕旺在內,最初的拓荒者有4人。當時正值盛夏,他們的「辦公室」是工地邊上的一個鐵皮棚,唯一的功能就是暫時避避暑。因為大部分時間,他們都泡在工地裡,跟施工方同吃同住,隨時解決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朋友打趣他:一個學醫的,生生被逼成一個工頭。
▲從第一塊混凝土基礎動工,到完成竣工驗收,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
覃裕旺告訴記者,前4個月,醫院的首批員工一分錢工資都沒領到,相當於背米打工,「不知道從哪裡發錢,因為醫院還沒正式成立,都不能說是帳上沒錢,而是連帳都沒有」。
然而,大家都沒有計較,像是「長」在工地裡一樣,全程參與建設,通宵跟設計方趕設計圖紙和泡在工地上是家常便飯。正是這種拓荒者精神,支撐起了「國壯速度」——從第一塊混凝土基礎動工,到完成竣工驗收,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
行業大咖加入拓荒行列,面試都是在工地裡進行
除了時間緊迫的難題,覃裕旺最初還有另一個擔憂:醫院建好後,會有人來看病嗎?
新建這麼大一所醫院,樓蓋起來只是第一步,有能看病的醫生,醫院才算是真正建起來了。
該院人事科科長蘭達治回憶,當時的人才引進可以說是從零開始,畢竟那時醫院還只是一個大工地,能拿出手的只有一紙規劃圖,「怎麼說服人才把職業生涯押在這裡」?
據介紹,當時醫院制訂了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及待遇方案,全國撒網海選,還主動到省外醫學院校舉辦宣講會,千方百計讓別人了解這家全新的醫院。
蘭達治還記得,最初的面試是在工地裡進行的,有時遇上停電,只能打開手機電筒接著談。
應聘者在迷宮般的工地裡走上一圈,「來時西裝筆挺,走時灰頭土臉」。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一批同樣具有拓荒者精神的業內大咖拋來了橄欖枝,其中就包括「廣西小兒外科第一人」楊體泉教授。
那時的楊體泉剛到退休年齡,職業生涯中創造了諸多「首例」,獲得過諸多榮譽,桃李遍地。楊體泉說,本來可以選擇過一種很輕鬆的日子,但他還有激情、有抱負,想在自己還幹得動的時候,為社會多培養一些醫學人才,「因為現在的小兒外科醫生太缺了,這些醫生少,孩子就受罪了」。
老教授培養專業團隊,家門口能治危重大病
於是,年過六十的楊體泉「二次創業」,他依然保持著「每天早上第一個到病房,晚上最後一個離開」的習慣。楊體泉的辦公室裡支著一張摺疊床,中午會抓緊時間眯一會兒。他說,自己的專長有機會發揮,所以不覺得累,每天都很開心。
一年多的時間裡,楊體泉已經培養起一個10人的小兒外科團隊,2019年完成了500多臺手術,其中不乏疑難危重病例。
去年,家住五象新區的一名女子在該院生下一個寶寶,出生第二天,寶寶的肚子莫名其妙地鼓了起來。
經檢查,寶寶患有先天性胃壁肌層缺損,也就是說,由於先天缺陷,他的一部分胃壁薄得像紙,一吃奶,胃就破了,乳汁溢滿了腹腔,情況危急。這樣的棘手病例,即便是在醫學發達的先進地區,死亡率也高達60%以上。
楊體泉和團隊完成了這個高難度手術,救回了一個小生命。寶寶的媽媽不禁感嘆,家門口有這樣的醫院和專家,堪比有了定心丸。
新平臺助推壯醫上臺階,提升疑難病症診治能力
這些大咖就像強力的吸鐵石,讓不少年輕醫生看到了敞亮的職業前景,紛紛靠攏。
梅小平是這家醫院的首批年輕醫生。2017年從廣西中醫藥大學畢業進入醫院工作,在這裡迎來了自己職業生涯中的很多第一:患者的第一句認可,第一個治癒出院的病人,收到的第一面錦旗……
梅小平說,跟著這些業內大咖,他對自己、醫院乃至五象新區的未來都充滿希望。
▲廣西國際壯醫醫院承載著推動壯瑤醫藥發展的重任。
廣西國際壯醫醫院還承載著推動壯瑤醫藥發展的重任。今年是該院風溼科主任李鳳珍從事壯醫診療的第30個年頭。上世紀90年代,李鳳珍就參與收集民間秘方、驗方用於臨床,經過驗證,發現有一些確實能帶來很好的療效。
「壯醫在解決疑難雜症方面是有優勢的,但是需要有現代醫學保駕護航。」李鳳珍說,比如前不久,醫院收治的一名銀屑病患者,全身潰爛,感染性休克,非常危重。通過先進的實驗室技術判斷感染情況,再由現代醫學提供有力的生命支持,她得以用壯醫應對「溼熱病」的診療思維開展治療,最終發揮了作用。
來到新醫院一年多,李鳳珍最大的感觸是,更好的平臺讓壯醫得以發揮更大作用,疑難病症診治能力也得到更好地提升。
據了解,從2018年9月正式開業至今,該院的日門診量已超過1000人次。
業內普遍認為,通常情況下,實現這一數字至少需要3年,這也從側面體現了五象新區的發展速度。
編輯丨劉冬妮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