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友傳家千古重,兄兄弟弟一體生。
常言兄弟為手足,無手無足不像人。
兄友弟恭全家樂,切莫忤逆把家分。
一根獨柴難引火,朋柴火焰自光明。
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打虎還要親兄弟,上陣還是父子兵。
三兄四弟人抬舉,無兄無弟被人輕。
走東走西少幫助,種田作地有誰跟。
世間難得者兄弟,兄弟同心家業興。
枕邊言語甜如蜜,聽了妻言變了心。
指東話西說父母,何有兄弟手足情。
開元本是唐天子,花萼樓中兄弟親。
姜家大被同眠臥,田氏分財悴紫荊。
伯夷叔齊首陽餓,千秋萬古永揚名。」
同心,是指人精誠團結,心意齊同,志同道合。
同心者,有君臣同心、父子同心、兄弟同心、夫婦同心、君子同心、軍民同心、道義同心、天下同心……等諸說。道教經典《太平經》認為:地之間,無大小尊卑,而只有「併力同心」 「男女相通,並力同心,共生子。三人相通,並力同心,共治一家。君臣民相通,並力同心,共成一國」。
「同心」一詞,初出《周易·繫辭上》曰:「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同人》九五,「言先號啕而後笑。」孔子取其道理而引申語義。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語或默,或因人之不同,但天下做人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道理相同自然人心就會齊同。故而孔子曰:二人同心同行,則其利可斷至堅之金。人如能同心而著於言,則如幽蘭之嗅,人自被其芳馨,而不被外物所雜。
此之謂君子之「同心」。
《詩經·國風》有《谷風》一詩,主要描寫世衰教微,好色而不好德。賢勞之婦而被逐,賢婦見棄於夫而作。其詩首章有描寫「同心」的詩句,曰: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
黽勉同心,不宜有怒。
採葑採菲,無以下體。
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餘反覆吟誦,飄逸之筆,一詠三嘆。一個是依依不捨,恪其婦職,一個是寡然無情,無情無義。
餘讀而感嘆賢婦之德,故意譯其語,千古追懷,禮敬其德。曰:
習習東風,帶來陰雨。
夫婦相處,不宜有怒。
相敬相愛,互相勉勵。
同心一德,家道自興。
夫婦結合,有始有終。
如同採葑,如同採菲。
枝葉根果,皆可食之。
華葉雖美,根豈棄之?
己雖寒賤,亦有可採。
己雖色衰,亦有可採。
惟願莫違,初逢之誓。
惟願莫違,昔日之言。
惟願莫違,人倫之本。
惟願莫違,自修己身。
德音之教,貧富不離。
善言之語,生死不棄。
德音之教,死生契闊。
善言之語,與子偕老。
富貴貧賤,生死不棄。
德音莫違,德音莫違。
惟願己身,與爾同死。
……
此之謂夫婦之「同心」。
《孟子·告子》: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
孟子說:希望尊貴,是世俗之人所同有的心理。其實人人皆有他自己尊貴之處,只是自己沒有思考、沒有發明罷了。別人所給予的富貴,並不是最為尊貴的。晉卿趙孟等凡有勢力者,能給予他人膏梁、文繡之貴,卻也能奪去其所給之尊貴,而使其歸於貧賤。《詩經》上說:「人如想醉就以酒,如想充實自身則修以德。」君子懷仁抱義,飽乎仁義之良貴,飽足了「仁義」,自然不會與世俗之人爭榮辱。君子克己復禮,反求諸己,內修道德,但若有求名之念,則德必不純,聖賢不求名而實至名歸。
此之謂「道義」與「名利」之「同心」。
《書經·周書》中亦有「同心」之表述:「同力度德,同德度義。受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同心也有德者勝,同德則秉義者強。」商紂雖有臣億萬,但人人異心。我(武王)雖只有三千甲士,但三千一心。
商紂雖有億兆之人,但離心離德。我(武王)雖有治理之臣十人,(舊說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适、文母。)雖人少而同心同德。
及至後世,劉邦有張良、蕭何、陳平之「同心」,而興漢;劉備有諸葛丞相、關羽、張飛之「同心」,而天下三分;李世民有長孫無忌、魏徵、房玄齡等開國功臣之「同心」,而有大唐盛世……
此之謂君臣之「同心」。
天下之事,以至於一國一家之人事,莫不因人心同心而興,莫不因人心離德而亡,此乃天下家國存亡之理。
人之相交,同心為善,則善必成;同心為惡,則惡必成。
昔夏桀荒淫無度,暴虐無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天下同心,滅夏興商,而有六百年天下;
商紂沉湎酒色、窮兵黷武,周有盛德,天下諸侯海內歸心,天下苦紂之虐,同心滅商而周興。
秦並六國,天下嘗同心併力攻秦,然困於險阻而不能進者,直至秦濫用民力,天下苦秦久矣,而有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繼而天下響應。
……
此之謂天下生民之「同心」。(文圖/善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