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靜在平氣,至神惟順心。
道非貴與賤,達者古猶今。
功名屬廊廟,閒暇歸山林。
畜魚觀群嬉,籠鳥聽好音。
不如一邱壑,隨願得飛沉。
開門納日月,呼客解纓簪。」

師友來訪,徹夜長談。心甚悲之,勸其多多誦經。
人之境遇,各不相同,有富且貴者,也有貧且困者,有順心圓滿的,也有不順心圓滿的。男男女女,眾生百態,緣分到了,事情便成,緣分去了,一切皆空。作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不能因個人境遇之「順與不順」而怨天尤人。要由外境來反觀自己,修養道德,才是根本。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餘思之曰:以此對治人生之順逆,不失為一方便法門。
是為記。
順心,其詞初出《莊子·庚桑楚》:「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蓋指人心遵循天性。郭象注之曰:「平氣則靜,理足順心則神功至。」
常言謂,其一指依從自己的思想,合乎心意,或曰順心如意。
戰國末期燕國太子丹,因在質於秦國時受到秦王嬴政的無禮待遇,遂發憤向秦王復仇,欲派戰國時期著名刺客荊軻刺秦王。太子丹的老師,燕之智者鞠武,勸他不要意氣用事,不應僥倖以建功,不應放縱志向而合乎自己的心意,而應該深謀遠慮,合縱攻秦。為此,而作《報燕太子丹書》。書中有「順心」一詞,蓋引《莊子》語,曰:
「臣聞快於意者虧於行,甘於心者傷於性。今太子欲滅之恥,除久久之恨,此實臣所當糜軀碎首而不避也。私以為智者不冀僥倖以要功,明者不苟從志以順心。事必成然後舉,身必安而後行。」
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序》中亦有「順心」一詞,曰:「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裡,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

其二,指和順之心。其解主要源自《詩·邶風·終風》「惠然肯來」一語之註解。西漢毛亨、毛萇《毛詩故訓傳》注曰:「言時有順心也。」東漢鄭玄又為「毛詩」作箋注,《毛詩傳箋》曰:「有順心然後可以來至我旁。不欲見其戲謔。」
《終風》曰:
「終風且暴,顧我則笑。謔浪笑敖,中心是悼。
終風且霾,惠然肯來。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終風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願言則嚏。
曀曀其陰,虺虺其靁。寤言不寐,願言則懷。」
《詩序》以為莊姜傷己,遭州籲之暴。毛、鄭以後皆從之。
朱子始變其說,謂此詩是女子得不到丈夫真愛而作怨訴之詩。
餘謂之曰:《尚書·堯典》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莊子·天下篇》說:「詩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詩》言是其志也。」夫子刪《詩經》,家長裡短之作或許有之,需明白家國一體之道理。故而意譯曰:
天時不正,終日風暴。其無敬容,顧我則笑。
其人其情,毫無真意。嬉皮笑臉,謔浪笑敖。
心中傷悼,家國不幸。無限傷痛,天時不正。
天時不正,終日昏暗。心中期盼,君子順理。
或為家國,或為宗廟。時有順心,來至我旁。
我雖期盼,難覓影蹤。無盡憂思,天時不正。
天時不正,風雨交加。日光屏蔽,昏暗日甚。
寤嘆憂思,寢而不寐。期盼君子,觀視風雨。
嚏以開之,無弗雍塞。無可名狀,天時不正。
浮雲蔽日,雷不斷聲。昏亂無已,憂心忡忡。
寤嘆憂思,寢而不寐。期盼君子,傾聽風雷。
懷瑾握瑜,明德惟馨。憂思已甚,夜難成寐。
(文圖/善業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