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穗首「合體」秀創新實力
摘全球創新集群百強榜第二
大灣區創新實力獲得世界權威組織認可。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9月2日發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以448頁、使用80個指標,對全球131個經濟體的創新能力和表現進行排名。中國排名第14位,是躋身綜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經濟體。
小編注意到,《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對全球創新集群百強進行排名。中國有17個區域進入全球創新集群百強,數量僅次於美國的25個。
其中,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名,僅次於排名首位的東京-橫濱創新集群。
中國擁有17個全球領先的科技集群,其中深圳-香港-廣州和北京分別位居第2和第4。粵港大灣區直逼東京灣區!
全球創新指數在2007年首次推出,每年發布一次。它是衡量一個經濟體廣泛的經濟創新能力的指標。它通過對各個經濟體制度和政策、創新驅動、知識創造、企業創新、技術應用與智慧財產權等因素的評估,給企業領袖和政府決策者為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以指導。
從這個排名中可以看出中國在全球創新體系中的分量,同樣也反映出了中國各個區域創新的質量和特點。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實力已引世界側目。
1
深港穗首次合體
小編注意到,去年,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時,是將深圳與香港合併為一個集群,而今年,首次將廣州合併進來,合體後的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實力更強大,與排名首位的東京-橫濱差距進一步縮小。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報告稱,發布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創新集群前100位,為創新活動的空間分布提供了一個視角,這個集群可以忽略行政邊界,而依據區域創新密度來排名。
今年排名前100位的創新集群中,第一位的東京-橫濱主要依靠強大的專利申請能力等穩居榜首,「但與第二名深圳-香港-廣州相比領先優勢已經縮小」。首爾、北京和聖何塞-舊金山分別排名3-5位。上海從去年的第11位上升到第9位,上榜的中國集群的排名基本都有所提高。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我國已逐步形成梯次聯動的區域創新布局,區域創新集群活力迸發。
2
深圳在大灣區發揮重要創新「連結」作用
央媒對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做了大篇幅報導。小政留意到,在9月2日的新聞聯播和《新聞1+1》欄目中,都突出了深圳為中國提升在全球創新體系中的價值分量發揮的重要作用。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央視連線採訪中就表示,深圳作為中國超大規模的城市,是我們國家過去40年推動科技創新及各方面創新的代表。深圳不僅通過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還將香港的金融創新資源、廣州的基本服務資源,以及整個珠三角地區的發達製造業和先進位造業方面形成的資源整合到一起,使得這一區域成為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比較密集的地區。
8月17日,深圳宣布已建成超4.6萬個5G基站,成為全國首個5G獨立組網全覆蓋的城市,5G基站密度位居全球第一。作為我國過去40年推動科技創新及全面創新的一個樣板,在濃厚的創新氛圍中,一批企業應運而生,成為深圳高科技發展的參與者、見證者——全球最大通信設備製造商華為,全球最大網際網路公司之一騰訊,佔據著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七成以上份額的大疆,數次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的比亞迪……深圳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由2010年的1353家增加到2019年底的超過1.7萬家,僅2019年就新增2700多家,形成強大的梯次型創新企業群。
在產業和企業端,華為在全球5G標準制定、技術和商用籌備等方面都走在全球最前列。華為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全年收入8588億元,同比增長19.1%,研發費用佔全年銷售收入的15.3%。而過去近十年中,華為投入的研發費用總計超過6000億元。
同樣在9月2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網站發布最新「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南方科技大學首次進入世界排名300強,位列第251~300位;深圳大學首次躋身該榜單世界500強,位列第401-500位。南科大排在中國內地高校第8位,深圳大學內地高校排名16,較去年進步2位。
在央視報導中,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也提到深圳大學近年發生的變化,稱深大「一步步從工業經濟時代的大學走向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
廣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萬陸接受央視採訪時提出,40年來深圳所收穫的不僅是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更為寶貴的是城市的管理者改革者找到了自身定位,就是制定製度和搭建舞臺,當所有人都在拼命尋找金鳳凰的時候,最應該做好的是栽好這棵梧桐樹,這一本末之間的考量,奠定了在產業競爭中佔據領先位置的重要資本。
3
中國已經確立了作為創新領先者的地位
2020年是我國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目標的收官之年,從全球創新指數的相關指標和排名來看,創新型國家建設表現如何?
小政從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官方網站看到,《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通過80個指標的數據,對131個經濟體的情況按照創新產出和創新投入兩類指標進行評估,最終計算得出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這份448頁的英文報告顯示,今年的前十名都屬於高收入經濟體,瑞士、瑞典、美國、英國和荷蘭佔據了前五名,中國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報告從高校水平、科學出版物和國際專利申請量3個維度構建了「創新質量」分析指數。結果表明,中國創新質量得分全球排名第16位,得分超過了49個高收入經濟體的平均得分,是唯一一個在全部3項指標上向高收入經濟體靠攏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報告特別指出,「中國已經確立了作為創新領先者的地位,在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量和創意產品出口等重要指標上名列前茅。」
「我們看到排名上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發達國家依舊佔據前列。現在有一個例外是中國,它再一次位列第14位,而且是唯一一個進入前30名的中等收入國家,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表現。」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在發布會上說,這取決於中國集中精力實施科學技術和創新戰略,並且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最新數據顯示,在人力資本投入方面,2018年我國R&D(研究與試驗發展)研究人員達到186.6萬人年,是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科技人才隊伍。在資金投入方面,2019年,我國R&D經費規模首次突破2萬億元,達到2.21萬億元,居全球第二位;R&D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1.91%提升至2019年的2.23%,居全球第13位。
2009—2019年,我國高被引論文數為30755篇,佔世界份額為20.0%。從2012—2019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從53.5萬件和14.4萬件增長至124.4萬件和36.1萬件,均居世界首位。
我國逐步形成梯次聯動的區域創新布局,培育創新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也令區域創新集群活力迸發。
包括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在內,中國有17個區域進入全球創新集群百強,相較於2017年,中國進入全球創新集群百強的區域數量增加了10個,顯示出我國區域創新集群的強勁國際競爭力。
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另一個佐證是,創新環境不斷優化,企業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根據世界銀行報告,中國營商環境在全球排名2020年躍升至31位,較上一年提升15位,已連續兩年被評選為全球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個經濟體之一。
「中國的發展方向非常清晰,有人工智慧、先進位造業的發展戰略,技術戰略部門也有相應的戰略規劃。」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表示。
4
全球創新核心區域正向亞洲東移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還關注到亞洲經濟體在近年來排名的進步。
《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緊隨排名第8位的新加坡之後,韓國成為第二個進入前十名的亞洲經濟體,排名第10位。它在環境績效、同族專利、科學出版物質量和高技術製造業等各項指標上的排名都有所提高,同時在研發支出、研究人員和國際專利申請量方面保持前三的位置。韓國有3個集群進入百強,其中首爾排名全球第三。
此外,印度、菲律賓、越南等其他亞洲經濟體的排列位次也取得明顯進步。排名第48位的印度和第50位的菲律賓首次進入前50名,後者在2014年還只是排名第100位。越南領跑中等偏下收入組別,連續第二年排名第42位,其在2014年排名僅第71位。
報告由此提出,隨著中國等亞洲經濟體的創新能力逐年提升,世界創新的核心區域也正在逐漸東移。
「我們收到的國際專利申請中,超過一半來自亞洲。它們中的大部分是用漢語、日語或韓語寫的。如果你想了解一項新技術,想看看有什麼新內容,你必須接觸這些語言。」弗朗西斯·高銳說,所有人正在經歷一個真正根本性的改變,這種轉變每幾個世紀就會發生,它對世界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我認為我們才剛剛開始理解這一點。」
上期精彩內容
來源:深圳城市更新舊改
轉載請註明(綜合整理)
點亮轉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