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謝蓮)當地時間7月18日下午,美國伊利諾州皮奧裡亞聯邦法院法官詹姆斯·沙迪德宣布,由於陪審團未能就死刑判決達成一致,章瑩穎案被告布倫特·克裡斯滕森被判處終身監禁,不得假釋。此外,克裡斯滕森因為向美國聯邦調查局撒謊的兩項虛假陳述罪而被判10年監禁,罰款75萬美元。
章瑩穎的父親章榮高在宣判後發表聲明,稱雖然不同意但是理解陪審團的決定,同時呼籲克裡斯滕森無條件說出章瑩穎的下落,「如果你的靈魂中還殘留有任何人性,請幫助結束我們的煎熬。請讓我們帶瑩穎回家。」
自2017年6月9日章瑩穎失蹤,至今已經769天,犯人克裡斯滕森已被定罪判刑,但他始終未曾說出章瑩穎的屍體在哪裡。據CNN報導,美國聯邦檢察官約翰·米爾瑟希稱他們會繼續尋找章瑩穎的屍體。
解讀一:未判死刑的影響因素有什麼?
在本案中,美國聯邦檢方、章瑩穎的家人一直堅持要求判處克裡斯滕森死刑。檢方在量刑階段結案陳詞中向陪審團提出了8項應該判處死刑的加重情節,包括章瑩穎的死亡是在實施另一項罪行時發生的,被告作案方式非常殘忍且有虐待行為,以及被告犯案是有計劃、有預謀的等。聯邦助理檢察官稱,「正義必須得到伸張」。
但是,在經過兩天、超過八小時審議後,由7男5女組成的陪審團未能就死刑判決達成一致。法官沙迪德在聲明中稱,一些陪審員認為死刑是合適的,但至少有一位陪審員認為死刑並不合適,他們最終未能達成一致意見。美聯社則採訪一名候補陪審員稱,陪審團中10人認為應判死刑,但2人堅持終身監禁。
具有紐約州律師執業資格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鄧矜婷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陪審團最終未就判處克裡斯滕森死刑達成一致,很重要的一點可能是辯方的親情牌、情感攻勢起了一定的作用。在量刑庭審階段,辯方提出了49項減刑因素,將克裡斯滕森塑造為一個安靜有禮卻遭遇母親酗酒、濫用藥物等問題的孩子。另外,他此前沒有犯罪記錄,自己在犯案時也患有酗酒問題、處於人生低谷,他的父母在庭上痛哭表示無法接受死刑等等,這些都可能會對陪審團的判斷產生影響。
另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雖然美國聯邦法院體系保留了死刑,但伊利諾州在2011年就已經廢除了死刑,因此在當地人的主流觀念中,死刑是過於殘酷的一種刑罰。此外,從美國聯邦層面而言,據美國死刑信息中心數據,自1988年聯邦恢復死刑至2018年,僅有78人被判處死刑,其中只有3人已經執行死刑——最近一次執行死刑還是2003年。鄧矜婷認為,這些背景因素預計也對陪審團的判決造成了影響。
解讀二:檢方是否可以上訴?
據CNN報導,在判決出爐後,美國聯邦檢察官約翰·米爾瑟希召開了新聞發布會,稱「我們尊重陪審團的決定」,「他(克裡斯滕森)後半生都將呆在監獄裡,他將在監獄中死去,這是他必須為他那些可怕行為所付出的代價」。
鄧矜婷表示,美國憲法規定,被告人受「一罪不受兩次審理」原則(Double Jeopardy)保護,因此檢方不能上訴陪審團對被告有利的量刑判決。在此案中,陪審團在6月24日就已判定克裡斯滕森綁架致死罪成立,而這一罪行的量刑只有終身監禁和死刑兩種。在法院判處克裡斯滕森終身監禁後,檢方應該不能再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