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的人,更容易被PUA | 北大心理博士:憤怒是人的本能,但教育正在拿走它

2021-12-22 兒童心理課堂

置頂 兒童心理課堂,伴你探索解讀兒童心理,閱讀、看見

作者:小七

來源:壹心理

ID:yixinligongkaike

以前,我總覺得被pua是因為不夠理性,識別不出對方的套路。

所以才會上鉤。

而最近,李松蔚《圓桌派》上的一段話,讓我有了不同看法。

他說:容易被pua的人,往往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這讓我想起了一些故事。

今天來和你聊聊:為什麼高學歷的人容易被pua?

 

 1 

尊師重道的好學生,自殺了

這是曾經轟動一時的新聞,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陶崇園,從小品學兼優,卻在即將畢業時跳樓自殺。

跳下去之前,他還跟母親說:「我受不了了,我真的受不了了,我不知道怎麼擺脫王老師。」

陶崇園口中的王老師,就是他的導師王攀。

王攀經常讓門下學生到宿舍站軍姿,然後升級為要求學生給自己按摩、端茶倒水、做司機……到最後選為義子。

那個時候,同時被王攀「盯上」的,並不止陶崇園一個學生。

很多人都因為覺得不對勁而選擇了拒絕,只有陶崇園,不敢說不。

他的好朋友從宿舍拿出他的電腦,破解密碼之後,在一個命名為「2018畢業材料」的文件夾裡,找到了他和導師王攀多年的聊天記錄截圖。


2017年12月16日22時的對話:

王攀:「晚安前等這六個字。」

陶崇園:「我還是不習慣這麼說,個人認為說出來感覺很假,我的方式是看行動和表現。」

王攀:「你的確在做人的靈活性方面很有問題,這必將限制你的發展。你畢竟比不過xxx,但是我還會教化你。」

2017年12月26日22時的對話:

王攀:「陶崇園!」

陶崇園:「到!」

王攀:「坦坦蕩蕩說出那六個字!」

陶崇園:「爸我永遠愛你。」

所有人都在問:「你為什麼不拒絕?為什麼不曝光他?」

表面上,是因為怕拒絕之後,就失去了老師對他的那些承諾,例如送他出國讀博,給他好的機會等。

實際上,卻跟他的性格有關。

所有人回憶陶崇園,都會說他尊師重道、善良友愛,對誰都特別好。

這些特點,正是李松蔚所說的「打敗原始本能的文明」

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自己的直覺,這人類的原始本能;而現代文明教育,有時候恰恰抹殺了這些原始,所以這些孩子在被pua的時候,不敢憤怒,不敢拒絕。

在他遇到王攀之前,他的成長已經帶給了他這些品質。

 2 

權威教育底下,

優等生都是「乖孩子」

沒有受教育以前,人天生是不願意「乖」的,不喜歡被管教,不喜歡被批評。

如果你對小孩子說「你哪裡做得不好」,他們會生氣,會說你說的不對。

就像李松蔚說的,拒絕被PUA是人類的原始本能,不需要教;

被批評、被侮辱時表現出憤怒,本身就是一種保護機制。

 

可惜,這種能力在權威教育底下被逐漸抹殺掉。

優秀的學生需要履行一個義務,就是「聽老師的話」。

 

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盜火者》,講述了一群「壞孩子」的掙扎,他們就是不願意聽老師的話寫標準答案的人。

 

這是一道語文閱讀理解題目:

 

問的是三國時期最足智多謀的人是誰。

 

紀錄片中女孩廖小喬的答案是:孔明和龐統。

三國時期,無論小說還是正史,誰是第一謀士尚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倘若以一個孩子的思維能講出孔明之外的人物,理應是一件值得鼓勵的好事。

 

但廖小喬還是得到了一個大大的紅叉,因為標準答案是諸葛亮。

老師告訴她:「你這樣想是不對的,我告訴你什麼才是對的,老師這麼教是為你好。」

我初二的時候,也遇到過一個喜歡當眾羞辱學生的奇葩老師。

當時班上成績最好的同學,跟一個成績經常倒數的學生同名同姓。

有一次,班主任把成績好的同學叫上來,說「她跟你名字一樣,但她每次都倒數,簡直丟了你的臉,你現在走過去,羞一羞她。」

這個同學愣住了,說:「我沒有權利這麼做!」

老師說:「我給你權利。」

那個同學接著霸氣地說:「我不要這種權利。」

她就這麼跟老師剛著,班上一片安靜,大家都等著看老師會如何做,沒想到後來老師放棄了,讓她坐下。

但在那之後,聽到班主任勸這個同學說:「要成熟一點,不要總跟老師對著幹,你再優秀也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你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弔詭的是,這種看似理性的教育,不僅抹殺了自我保護的原始感性,也讓我們丟失了自主思考的理性。

就像李松蔚說的,因為現代理性教育常常告訴我們,不要光憑自己的直覺,當你被批評感到不高興的時候,你不要生氣,要去吸取其中對你有用的建議,才能進步。

於是優秀的學生常常不敢表露出被批評後的憤怒,因為要戒驕戒躁、要虛心追求進步。

更重要的是,這會被認為是成熟的表現。

也就是說,不管你堅持的對不對,學會控制情緒才是成熟。

習慣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樣的乖孩子,不正容易在權威關係中被pua麼?

於是,因為這些扛不住的乖孩子,來求助了。

李松蔚說:「我一直在教那些找我諮詢的女生:聽到別人批評你的時候,你該生氣的時候就生氣。」

 3 

沒有邊界的權威,

讓我們失去說不的能力

在所有被pua而導致的悲劇裡,還有一個問題是:「我有沒有權力說不」。

畢竟老師作為一個教育者的角色,樹立權威是理所當然的事,這種權威也確實會幫助學生在很多方面成長。

但問題是,這種權威需要一個邊界。

 

圓桌派中許子東老師提到的一個觀點,他說:我會把我的課程規範告訴學生,也會告訴他們要學習什麼內容,才能拿到高的分數;

 

但是,我不會告訴他們,只有我說的才是對的,你們不要迷信任何權威,如果你的答案跟我不一樣,但是合理,我會非常高興。

 

這種有邊界的權威,是教育當中常常容易忽視的。

語文老師可以給學生的語文卷子打分,但如果學生在任何一個方面,都無法對這個老師說「不」,則是很危險的事。

就好比陶崇園和王攀的關係,王攀除了要在教學上不允許陶崇園說不,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也要有求必應,這就顯然沒有邊界了。

所以,當成年後的我們,發現自己無法對某一個人說不的時候,都要提高警惕。

畢竟任何一個人對我們的約束都是有邊界的,哪怕是男女朋友、是親生父母,愛也是有邊界的。

賈伯斯可以要求員工開發出新的技術,但他的權威僅僅是在工作檯上;

如果你的老闆不僅要求你加班,還要批評你不是個好父母、好兒女,那他無權這麼做。

該說不時要說不。

 4 

權威教育下的我們,

如何彌補原始感性?

如今的你,在面對別人的批評甚至羞辱時,敢於表達憤怒嗎?

我們每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乖孩子,或許都可以常常問問自己。

所幸,權威教育剝奪的那部分,心理學還一直在幫我們提升。

成年後的我們,還能通過正確的情緒引導,來漸漸恢復這些「直覺」。

a. 培養自己的直覺,自我保護

你可能會說,我已經分不清真實的情緒感受是什麼,該怎麼辦呢?

很多人在面對批評和否定的時候,第一時間出現的是「我應該做什麼」,而不是「我的感受是什麼」。

例如老師說:「你就是個廢物,這點事兒都做不好。」

你的真實感受可能是憤怒,但你卻覺得自己應該感覺到的是「自責,焦慮」。

可以嘗試用一個本子,記錄下你自己的「感受」和「應該有的感受」,試著將他們進行分離,這種自我省察,將會幫助我們在被pua的時候第一時間利用真實感受自我保護。

如果一個人只是讓你短暫感到憤怒,大部分時候都是在鼓勵你、讓你產生動力,那麼或許他真是為了你進步;

但如果你長期感到憤怒,卻還要不斷自我打雞血去奮鬥,那麼很可能你正在被pua。

b. 給權威一個邊界

成年後的我們應該明白:無論對方是誰,我有權利給自己一個答案;而他對我的權威,僅僅是他職責範圍內的而已。

舉個例子,老闆對你的權威,只是工作,如果他對你生活上有要求,那就是越界了。

 

c. 永遠不要利用自己的羞恥

 

從小到大,羞恥感一直被教育者利用得很充分。。

 

比如:

「答不出來,就當眾罰站」

「不聽話,就當著別人面打罵」

「考試公布分數,排名差的學生老師不會給好臉色」

……

 

太多了,長輩都認為,這種羞恥感可以幫助人自我反省,讓我們發憤圖強。

 

但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恰恰相反,羞恥感不會讓一個人發憤圖強,只會因為自卑而更加墮落。

 

如今,當有人讓你感到羞恥的時候,你要離開那個環境,自我保護。

因為無論你做的好還是差,羞恥不是你應該承擔的,他是別人強加給你的。

 5 

寫在最後

 

成功的教育,不僅僅要教會我們科學和邏輯思維。

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用人類的良知行事與自我保護。

你要相信,你真實的感受,無論有多糟糕,它都是有價值的。

別被老師、父母或者其他權威者馴化一輩子。

保持憤怒,保持邊界感,做回健康的自己。

世界和我愛著你

參考資料

[1] 葛佳男,陶崇園:被遮蔽與被損害的,穀雨計劃-騰訊新聞

[2] Panetta, S. M., Somers, C. L., Ceresnie, A. R., Hillman, S. B., & Partridge, R. T. (2014). Maternal and paternal parenting style patterns and adolescent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50(4), 342-359.

[3] Krystine I. Batcho Ph.D.(2017). Why Shaming Doesn't Work. Psychology Today

[4] David Bedrick J.D.(2019). Setting Healthy Boundaries: A Key to Healing Shame. Psychology Today

* 作者簡介:小七,北師大心理學碩士,自由撰稿人,一個探索科學教育的婚戀研究者。公眾號:小七的老屋。本文轉自公號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萬年輕人的心理進化部落,人生的重要命題在這裡找到答案。

相關焦點

  • 北大女生因愛自殺,揭露「PUA」不為人知的真相!
    今天借這個事件跟大家聊聊(pua)這個群體,謹以此告誡所有女孩,在一段關係中總是無止境向你索取、並且慫恿你傷害自己的人有人覺得:現實中這種pua應該離我們很遠吧?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別人腦袋裡的想法,你又怎麼知道呢?
  • 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不乏是碩士、博士學歷的人到中小學任教
    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不乏是碩士、博士學歷的人到中小學任教。是否有助於提升教育質量?是否是大材小用?優秀的畢業生去做教育,對教育的質量提升是肯定的,畢竟人家也是學霸。至於提到的待遇,高學歷,高收入,這個也符合規律。優秀的人才去優秀的學校做教育,優秀的學校也需要一流的畢業生去做教師,那麼強者亦強,這是名校效應!像我們這裡的三四流學校,雖然有研究生來任教,取得的成績其實和其他老師也無太大區別,畢竟這個群體還小,生源的質量也是一個瓶頸。
  • 你願意做高學歷卻抑鬱的人,還是低學歷開心的人?
    這兩天,知乎上一個問題引起了我的注意:你願意做高學歷卻抑鬱的人,還是低學歷開心的人?這個問題初看沙雕,細看,貌似還是有點經不起推敲。因為,「學歷越高越容易抑鬱,學歷越低反而更開心」這個前提本身,就有待商榷,既然如此,我又怎麼能夠在一個不確定(不合理)的前提之下去作出相應的選擇呢?
  • 高智商、高學歷竟然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針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和最高學歷以及主觀幸福感做了科學的調查和統計。最終經過調查和分析,他們得出結果:80%以上的人,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和主觀幸福感會受到高等學歷的影響。隨後又有更多的研究顯示心理健康程度確實和智商的高低存在一定的聯繫,高智商高學歷的人焦慮程度也會普遍比較高。
  • 學歷低的人比學歷高的人更會賺錢?
    學歷低的人比學歷高的人更會賺錢?2018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的數據顯示:「具有博士學歷職工的工資收入低於碩士學歷職工的工資,在這個階段教育收入回報為負」。」難道低學歷者比高學歷者更會賺錢嗎?有人說,讀書,受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賺錢。更多的是對你的獨立思考能力、精神境界、學識、修養的培養以及三觀的塑造…有人說,認為自己是博士,十年寒窗,所以天生應該掙得比專科生銷售多,這種人就是讀書把腦子讀壞掉了。
  • 北大地球物理專業博士應聘杭州街道辦,人精的選擇一般不會錯!
    最近,一張2018年杭州市餘杭區的招聘公示把人驚掉了下巴。這份長長的名單裡,清一色是清華、北大畢業生,學歷均為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其中,一位北大地球物理學博士被招錄到南苑街道辦事處,一位北大生物學博士被招錄到五常街道辦事處。
  • 廣東一中學,32人被北大清華錄取,老師多是博士,網友:太牛了
    這些學校具有首屈一指的教育資源和最優秀的學生資源,有著嚴格科學的管理體制和最現代化的教學用具,總之,都是當地最好的學校。這些學校以每年的升學率而聞名,尤其是北大清華的學生更是數量之多,令人羨慕和佩服。深圳中學全校有32人被北大清華錄取,其中15人考上北大,17
  • pua是什麼意思 pua是什麼梗
    pua是什麼意思 pua是什麼梗時間:2020-04-13 23:4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pua是什麼意思 pua是什麼梗 最近有一則過了很久的新聞重新上了熱搜,北大學生包麗去世,讓已經沉寂的pua又被重新提起,那麼pua是什麼意思呢,她們口中的pua男又是什麼意思呢
  • 一個北大博士決定辭職去當高中老師,是浪費人才,還是明智之選?
    在一些好的學校,可能幾百個學生裡面才能出一個,而在一些偏遠地方的學校,可能十多年都沒有出過一個清華北大的學子。 一、高學歷進入中學教育體系,虧嗎?這位已經收到985高校offer的北大博士,選擇去當一名高中老師,在許多人看來確實是不可理喻的。
  • 逃不過的「學歷鄙視」,學歷高的都是人上人
    最吃香的是師範類院校,讀書不用學費,畢業直接當老師,很多人都以能夠考上師範院校為榮,不過那時候大多數都是中專院校。後來,能有個本科學歷,就屬於比較好的老師了。華中師範大學但是現在,深圳某小學招聘的大都是清華北大畢業和國外回來的老師,讓人不禁感嘆起,變化太快了。很多人感嘆,讓博士生和研究生來教小學生,是不是太過浪費國家培養的人才了。
  • 太原理工大學擬用10位清華北大博士,本科都是985,學歷貶值嚴重
    那最近太原理工大學一次性引進10位清華北大博士,再一次讓大家看到太原理工大學的變化: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快快轉發收藏~~1.一共10位清華北大博士從錄用層次來看,都是清華北大的博士,學歷應該是中國學歷的最高點了,看來太原理工大學這次是大手筆。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是什麼毀掉了北大博士原本璀璨的人生高智商高學歷學子,淪為低保戶,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可以說,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那原本璀璨的人生被毀,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父母的溺愛。
  • 什麼樣的學歷才能當大學老師呢?清華北大的老師,學歷有多高呢?
    什麼樣的學歷才能當大學老師呢?清華北大的老師,學歷有多高呢?現在小學、初中、高中老師的學歷要求大部分在本科,一些大城市學歷要求會更高,面對這樣的學歷要求,大家就都很好奇大學老師的學歷要求是什麼,碩士還是博士呢?下面就給大家來揭秘。
  • 中學招9名老師,6人來自北大清華,大多還是博士……
    又一批清華、北大畢業生去當中學教師了。11月18日,位於武漢的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公布了2020年第一輪教師招聘擬錄用名單,9人都來自於國內外頂尖高校,其中來自北大、清華的碩博士佔了6人。此份「豪華陣容教師」名單在網絡引發熱議。
  • 中學招9名老師,6人來自北大清華,絕大多數是博士,網友炸了
    9位擬錄取者中,全部為碩士以上學歷。6人是頂尖大學博士,其餘3人也都是清華、北大的碩士。此前發布的《2020年華中師大一附中教師招聘公告》顯示,此次教師和教育管理科研人員的招聘需求為37人。所有的崗位均要求應屆畢業生需具備碩士及以上學歷,第一學歷必須為全日制重點本科。
  • 北大女生走了,武大法學博士來了,都與PUA有關?聽專家怎麼分析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張女士以她的專業知識總結了這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從目前公布的資料來看,沈某的言語確實屬於PUA術語,女博士的一系列變化都符合被PUA的狀態。張女士還說,一個人的學識和能力並不等同於她的內心,無論女生的學歷有多高,又或者在某領域是否稱得上學霸、精英,都不能使其避免被PUA。
  • 北大女生去世!pua男到底是什麼?
    今日以北大女學生去世的新聞引起網友的廣泛關注,女生受到pua男精神控制選擇自殺,這一事件再一次將pua推上輿論的高潮,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什麼是pua男,女孩子應該這麼識別pua男,以及怎麼樣才能不變成pua男的目標。
  • 北大女碩士畢業後回老家刷油漆!高學歷人才就業到底有多難?
    相信很多人都無法想像,可是來自北京大學的女碩士蘇黎傑就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因畢業後求職屢屢碰壁,這位北大女碩士不得不成為了一名油漆工。她的經歷瞬間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說讀書無用,有人說適者生存,一時間成為了街頭巷尾廣泛談論的話題。蘇黎傑是何人?碩士為何變成油漆工?蘇黎傑是何人?碩士為何變成油漆工?
  • 名校博士為何淪落到吃「低保」還盜竊?高學歷光環成「負累」
    就算運氣再差,一個響噹噹的博士也不至於找不到像樣的工作,更別說淪落到做小偷的地步了。難怪很多網友驚呼:你咋就混成這樣了呢?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整整18年無獨有偶,前段時間「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事件,同樣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按照常理說,北大出來的醫學博士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社會精英,各個都前程似錦。
  • 機關也拼起高學歷,留得住人嗎?
    前段時間,清華北大畢業生就業杭州街道辦一事刷屏,引來熱議。網友們紛紛表示,考不上清華北大,都進不了街道辦;還有人反彈琵琶,說考清華北大有什麼用,將來還不是要進街道辦? 當然,以上都是段子,不值得深究。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著高等教育越來越親民,機關新入職人員的學歷也是水漲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