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代表作,柏拉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不少思想至今依然熠熠生輝。
接下來,我就來談談《理想國》對於我們教育孩子的一些啟示。
一、學前教育思想
柏拉圖認為,無論做什麼事,第一步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孩子的心靈柔嫩,要想把他們塑造成什麼樣子,在這個時候是最容易的。
因此,孩子最早聽到的,應當是用最美好的語言講述的有真實價值的故事。由此可見,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尤為重要,這個環境應該是健康的、積極的、向上的。讓孩子從他們的幼年起,就讓他們時刻從四面八方吸取著善的東西,他們耳濡目染的都是來自淨土的細雨清風,悄無聲息地滋潤著他們的心靈。
其實,在我們的教育史上,環境影響孩子成長的例子比比皆是,正面的例子當屬孟母三遷,培養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反面的例子則有傷仲永後天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泯然眾人矣」。
經過兩個例子的對比,我們不難看出,後天學習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對孩子學習環境的營造,這個環境營造包括為孩子講一些關於人性美的故事,父母或老師以身作則,讓孩子在幼年時就受到美好道德的薰陶。
二、音樂與體育教育思想
當我看到柏拉圖在書中提出用體育培養身體,用音樂培養心靈時,我不由得對這位哲人產生了由衷的敬佩,這種思想不是與我們現代所倡導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思想中的「體」與「美」很相像嗎?原來其根源就出自於這裡。
柏拉圖認為,音樂在教育中是舉足輕重的,因為節奏與和聲能沉澱在靈魂的最深處,在那裡牢牢地紮根,如果一個人受到了正當的音樂教育,就會遵守韻律和諧的規則,並貫徹在各方面的行動之中,便會成為有教養而知禮儀的人。
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有「禮樂文化」,這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畢生追求的,「禮樂」的目的在於教化,誘導人們向善,讓社會處於平和的狀態中。
只要我們認真觀察,就不難發現,中西方兩大哲人對音樂作用的看法是有相通之處的:音樂可以陶冶人的心靈,使人的性情趨於平和,當每個人都遵守和諧的規則時,這個社會便會和諧穩定。反觀我們現在的教育,重視學生「語數英」三門主科的教學,而對音樂、美術這些教會孩子欣賞美、感受美的學科卻沒那麼重視,這是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我們何不聆聽柏拉圖這位教育先哲的教導,加大對學生音樂及美的教育的力度呢?
體育教育我認為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人首先得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地去從事各種活動,正如財經小說作家梁鳳儀說的一句話:「健康好比數字1,事業、家庭、地位、錢財都是0;有了1,後面的0越多就越富有。反之,沒有1,則一切皆無。」而這個健康從那裡來?就從我們的體育鍛鍊中來,因此,引導我們的學生愛上體育,教會他們科學的鍛鍊方法,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這樣我們才會有一支充滿活力,為國家發展提供強勁動力的人才隊伍。
一本經典的著作,總能讓人受益匪淺。以上便是我從《理想國》當中得到的對於我們教育孩子的一些啟示。